岳振

“三變”改革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對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發展需要的體制機制,可解決好分散的農戶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問題。
2017年貴州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強調,要深入推進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財政支農改革,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健全農村創業創新機制,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強大動力。
發源于六盤水的“三變”改革,準確把握住了促進農民增收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有效改變了當地“三農”發展面貌,引起多方關注,并在更高層面、更大范圍內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
陶正學的“三變”經驗
2017年1月8日,六盤水盤縣普古銀湖種植養殖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陶正學,走上貴州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的交流發言席,向與會的全省“三農”工作領導干部講述了他的“三變”改革經驗。
普古娘娘山是“三變”改革發源地。銀湖合作社在此集中全力開發建設的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示范園區,積極以“三變”為紐帶,實現產業與群眾共建、成果與群眾共享,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在講到改革成效時,陶正學用“產業強、山水美、農民富”來形容他本人領銜建設的園區景象。
在普古娘娘山舍烹村,通過流轉整合土地資源,使之變成集體資產,實現分紅收益。以“園區+村委會+合作社”的模式,聯村黨委共整合8個村耕地、林地、草地等資源10萬余畝,量化入股園區,成為產業資產。
據陶正學介紹,舍烹村面積達120畝的村內銀湖水面,以承包的方式,交由娘娘山旅游公司經營游船、垂釣、水上樂園等旅游項目,僅此一項每年固定分紅22000元。通過類似承包經營,銀湖合作社下面的8個村級合作社2016年就實現分紅42萬元,并且實現了貧困戶全覆蓋。
在資金變股金方面,共整合8個村的財政扶持資金2252萬余元,入股園區項目建設,撬動了1.2億元民間資本。在普古鄉,19個村級集體發展資金共93.7萬元,以現金方式直接入股合作社旅游項目,村民按12%的年利率保底分紅,2016年有8630戶24252人共分紅21萬元,人均8000多元。
農民變股民,是通過“合作總社+分社+農戶”模式實現的,即農戶先將土地經營權入股到分社,形成入股資產,分社再將資產入股到總社。獲得收益后,合作總社按約定分紅給分社,分社再按股比分紅給入股農戶。成為股東的農戶,拿到手里的不再是租金,而是股份分紅。
“三變”改革中,農民不是被動參與,而是深度融入。陶正學向記者介紹,在“合作總社+分社+農戶”模式中,總社負責提供資金、技術和市場支撐,統一對產業進行規劃和布局,分社負責具體產業項目實施,組織發動群眾用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到分社和組織農民務工,形成“總社牽頭抓管理、分社負責抓實施、群眾參與抓生產”的互動格局。
在娘娘山地區,當地農戶積極參與園區勞動和經營活動,比如經營農家樂、景區店鋪或特殊農產品種植。銀湖合作社成立至今,其產業建設帶動發展了100家農家樂、45家農家旅館、32戶農家超市,解決了1300余人的就業問題。
提升供給品質,是“三變”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陶正學以“三新換三舊”來總結娘娘山地區“以‘改字當頭,以改革引領”所帶來的三大巨變。
首先是“舊三樣”變成“新三樣”,用刺梨、獼猴桃、藍莓等特色水果,取代傳統的玉米、土豆、小麥種植,實現農業種植結構有效調整;其次是“傳統農產品”變成“特色農產品”,并進行深加工,提升了農特產品附加值,開拓了更廣闊的市場;最后是“邊、少、窮地區”變成“旅游示范區”,通過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圍繞“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思路,打造農業景區景點,帶動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通過“三變”改革,而今,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內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200元。
增強農民的改革獲得感
“三變”改革讓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示范區引起多方關注。國務院扶貧辦、農業部、財政部等部委領導,以及中央黨校、中國社科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校學者曾到此調研。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發表調研報告說,如何把分散在農戶、村集體的各類資金集中起來,委托給有經營能力的人管理、投向有長期回報的建設項目,使村集體有長期穩定的收入為村民提供服務、使貧困戶有長期穩定的收入以維持生計,成為我國實現農村治理現代化必須解決的一個緊迫課題,而六盤水市創造的“三變”經驗,為解決這個課題拓寬了思路。
“三變”改革之所以能夠得到廣大農民積極支持,并取得廣泛的社會認同,是因為其“創造了農民特別是貧困農戶參與社會分工體系的商業環境、社會環境、政策環境,讓農民直接成為農業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價值鏈的投資者和受益人”,釋放了產權制度改革紅利,增強了農民的改革獲得感。
“三變”改革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對規?;⒔M織化、市場化發展需要的體制機制”,可“解決好分散的農戶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問題”。六盤水市委副書記魏雄軍說,在“三變”改革的過程中,政府是主導,企業是主體,群眾是主角,政府要搭臺,企業要唱戲,農民要參與,將政府、企業、群眾三方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形成推進“三變”改革的強大合力,應采取多種方式,積極引導廣大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自有資金投資入股到經營主體,主動參與“三變”改革,特別是貧困戶,要幫助他們成為股民。
農村“三變”改革激活了城鄉存量資產、自然資源、人力資本,促進了農業生產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
“三變”改革的關鍵是農民變股東、核心是農民增收,貴州將堅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三變”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異地置業、財政資金支持、平臺公司帶動、金融政策撬動、“三變”產業資金兜底、就近就地入股等多種方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分享改革紅利。
在貴州,“三變”改革為“三農”發展貢獻頗大,入股收益有效促進了農民收入增加。2016年以來,21個“三變”改革試點縣1256個村已入股土地等資源23.7萬畝、折價入股2.12億元,可變資金形成股金14.78億元,帶動社會投資40.2億元,81.71萬農民變成股東,通過改革獲得收益6.6億元,人均819元。
這份成績單,是對2016年2月底公布的《中共貴州省委 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意見》在“三農”領域實施效果的一個重要檢驗。
“三變”改革已成為貴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抓手,通過土地制度、經營制度、產權制度、支持保護制度等農村各項改革,著力推進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生產技術改革創新、推進優質農產品銷售模式改革創新、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盤活農村資源資產資金,讓農民能夠長期分享股權收益,為農產品規模化生產提供土地、資金等保障,激發農村發展活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責任編輯/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