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話語權,不僅是說話的權利,更重要的是話語的影響力。面對新媒體的勃興,作為我國官方媒體的傳統媒體正面臨陷入“數字鴻溝”的危險。數字鴻溝是一種形象化的說法,是指新傳播技術對不同群體帶來的影響。其中,因為使用能力的差異導致的不同群體自身發展的差距被放大是當代社會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
傳統媒體話語權原本來自于官方將其作為面向社會的唯一大眾傳播渠道,即便有競爭,其實也是官媒內部大眾傳播權力資源的再分配。但伴隨著新媒體而來的是大眾傳播權力的分化和去中心化,傳統媒體獨享的話語權不斷被來自于民間的力量分享,進而在一場關于傳播數字化應用能力的競爭中出現了嚴重的不適感。究其原因,我們認為在于兩點:其一,新媒體提供了更符合用戶生活方式和體驗習慣的傳播產品;其二,新媒體因為在社會危機事件擔負了非常重要的溝通橋梁功能,成為人們交流信息與意見的第一現場,進而成為社會輿論場的核心平臺。所謂主流媒體,必須是那些對時代發展面臨的核心問題做出回應、成為人們行為決策的主要信息參照系的媒體。當前傳統媒體如果只是存在上述第一層面的問題,則可以通過傳播形態的改變,凸顯內容生產的優勢;而如果是第二層面的問題,那傳統媒體則是從渠道到內容都將失去直通“民心”的優勢了。
作為官方輿論場核心平臺的傳統媒體急需重構話語權。2014年8月18日出臺的《指導意見》正是對這一問題的高層“破題”,而這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政治改革動向的延伸。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正式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政治新理念,第一次用“社會治理”替代“社會管理”。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注重運用法治方式,實行多元主體共同治理”。上述一系列官方表述被認為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框架下,繼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后的第五個‘現代化目標”。很顯然,在一個提倡“治理”,而非“管理”的社會權力格局中,官方媒體如果能夠有效溝通執政黨與多元治理主體之間的利益主張,打通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消除隔閡,達成共識,這將大大提高國家治理的效率,降低社會運行的成本。
治理理念下的政府,首先是一個可溝通政府。在此意義上,傳統媒體話語權的重建是實現“第五個現代化”的首要任務。因此,所謂主流媒體話語權的建設并不是通過規模化擴張、依靠壟斷而獲得單向信息投放能力,其實質應該是雙向溝通能力的打造,即主流媒體話語權的建設目標需要從單向的宣傳教化轉型為“理性公平的對話”,服務于當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戰略。在這一過程中,《指導意見》提出的“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具有旗幟意義,它將指引傳統媒體以“真實、公正、客觀、全面”的態度直面時代發展的主要問題與挑戰,成為社會話題的溝通者與引導者,而不再是旁觀者。
基于此,如果單獨從傳播形態層面考量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顯然不能闡釋《指導意見》的政治傳播訴求本質。在中國,傳統媒體一律屬于事業單位,為國家所有的官方大眾傳播平臺,即官方輿論場的核心平臺;而新媒體平臺則是民間輿論聚合的主要平臺。從兩個平臺作為兩個輿論場的承載空間來看,所謂推動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融合發展,其本質指向的應該是推動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的融合發展,即打通兩個輿論場,基于交流溝通,尋求共識,推動官方與民間共同解決中國社會發展中遇到的核心問題,推動中國社會的良性發展。(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