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華
正安縣以黨建為引領, 與脫貧攻堅同步小康有機結合,形成扶貧開發工作強大合力,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團結帶領群眾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落實黨的任務的戰斗堡壘,在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黨的十八大對創新基層黨建工作,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作出重大部署;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十八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黨就會失去根基。
近年來,正安縣圍繞“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的目標任務,針對如何發揮農村無職黨員的積極作用進行了有益探索,2012年起在全縣農村黨員中推行“黨群連心戶”工程,形成“一三五七”服務模式,為8000多名農村無職黨員設崗定位,有效破解了鄉鎮“撤區并村”后村級組織服務半徑過大,農村無職黨員履行宗旨職責發揮作用不好的問題。
“一三五七”服務群眾
發揮無職黨員作用
“一三五七”服務模式中的一即“一個”要求,通過“黨群連心戶”工程的建設,充分發揮農村無職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優秀黨員的骨干帶頭作用、“黨群連心戶”的輻射帶動作用,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三即支部核心、黨員中心、黨群連心“三心”原則;五即縣、鄉(鎮)、村、組、戶“五級”服務;七即“七員”職責,包括黨的政策的“宣傳員”、村容整治的“守護員”、干部工作的“監督員”、社情民意的“調查員”、社會動態的“信息員”、群眾困難的“服務員”和矛盾糾紛的“調解員”。
“一三五七”服務模式充分運用無職黨員的血緣、親緣、業緣、地緣關系,為群眾實行跨村、跨鄉鎮服務,打破了傳統行政區域劃分的局限,將服務前移到最前沿。
形成五級服務網絡,讓服務內容更有針對性、人性化,實現了黨員服務無縫對接和全覆蓋,打造無職無崗黨員參政議事、調解矛盾、推動發展、創先爭優的活動平臺;打造“1+X”服務模式,1名無職無崗黨員聯系多名群眾,達到黨員帶動、群眾參與、共同發展的目的,充分激發無職黨員服務群眾的內在動力,讓服務延伸到最前沿,為廣大無職黨員提供了干事的機會、出力的平臺。
“黨群連心戶”工程實施以來,全縣農村無職黨員競相帶頭創業,領辦、創辦發展各類生產合作組織70余個。其中,土坪鎮黨群連心戶長鄭世珍發展養殖產業帶動3000余人就業。
開通“黨群直通車”
打造黨群連心升級版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業副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渙散化“三化”趨勢明顯,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三留守”問題較為突出,農業生產缺勞力、農技推廣缺人才、農村建設缺資金“三缺”現象顯露。如何適應這“三個三”帶來的新變化,正安縣在實施“黨群連心戶”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著力打造“黨群連心戶工程升級版151‘黨群直通車服務行動”,即落實“黨員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制度”要求,突出“黨的聲音‘直通車、社情民意‘直通車、產業發展‘直通車、糾紛調解‘直通車、 便民惠民‘直通車”五種形式,實現“干部多走一公里,讓群眾少走一公里,切實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目標,以制度形式建立了干部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的常態化機制。
全縣各科局結合自身職能職責,把黨建工作與群眾工作相結合,將服務延伸到村到組。縣人民檢察院設置“流動檢察室”走村串寨宣傳法律法規知識、幫助基層群眾化解矛盾糾紛;縣農牧局實施百名農技干部結對千戶助農奔小康的“百千”工程等。
正安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帶隊對“黨群連心戶”工程和151“黨群直通車”服務行動進行督查、暗訪,對問題突出工作不力的鄉鎮和單位及時通報問責,對4名干部給予紀律處分,對2個村黨支部書記進行調整,對3個工作滯后的鄉鎮給予黃牌警告。
五年來,全縣參與“黨群連心戶”工程的無職黨員有8000多名,參加151“黨群直通車”服務行動的黨員、干部、團員等達9800多人,結對幫扶18071戶,直接解決群眾反映的各類問題13500多件,受益群眾38.3萬人。
黨建引領
形成脫貧攻堅強大合力
正安縣地處遵義市東北部,是渝南黔北經濟文化的重要交匯區域,全縣總面積2595平方公里,轄19個鄉鎮152個村(社區、居委會)65萬人,是武陵山區域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和全省13個發展困難縣之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正安縣以黨建為引領, 與脫貧攻堅同步小康有機結合,形成扶貧開發工作強大合力,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
在脫貧攻堅進程中,正安縣按照“54321”結對幫扶機制(正縣級干部幫扶5戶,副縣級干部幫扶4戶,正科級干部幫扶3戶,副科級干部幫扶2戶,一般工作人員幫扶1戶),全縣所有單位干部參與掛幫工作,對當年計劃脫貧的貧困戶實現全覆蓋,確保2018年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以下,2020年與全省全國同步小康。
注重精準識別精準施策,形成以茶葉、生態牲畜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截至2016年8月底,已創建省級農業園區3個、市級農業園區5個、縣級農業園區6個、鄉鎮級農業園區19個,覆蓋貧困戶8931戶35992人。
同時,大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通過吉他制造業、農特產品加工、電子信息產業等新型工業,解決貧困人口就業1600人,帶動5000人脫貧。著力推進旅游扶貧,通過鄉村旅游解決貧困人口就業1030人,帶動3500人脫貧。
2016年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729戶16364人,共涉及7個鄉鎮8個安置點。實現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應扶盡扶,17465戶31887位農村低保對象低保金全部到位;實施特困醫療救助984人次,撥付醫療救助資金413.72萬元。全縣公益林面積達到153.84萬畝,發放中央財政下達國家級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1141.09萬元、地方財政下達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414.4萬元;投資2490萬元,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1.66萬畝;投資770萬元。實施人工造林899畝,封山育林2.346萬畝。建制村硬化路已完成1670公里,在建1563公里,實施貧困自然村公路開工建設項目104.3公里,建成4G基站124個、低頻率無線寬帶發射基站846個,農村危房改造開工1842戶,向貧困戶發放小額農貸和“特惠貸”3.5億元。
返鄉農民工鄭傳玖回鄉創辦貴州神曲樂器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吉他遠銷巴西、美國、日本等國家,年產值達1.5億元,創稅1500萬元,實現利潤8000余萬元,解決農民就業500人,增加農民收入2100萬元以上。
一連串的數字,是正安縣貫徹“抓黨建就是抓關鍵,抓作風就是抓重點”的結果,是開展“兩學一做”的具體體現。如今的正安,黨員隊伍綜合素質得到提升,管黨治黨要求得到落實,干部作風持續好轉,社會秩序井然有序,政治生態向好發展。(作者單位:正安縣委黨校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