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寧++潘旭++許恩菊++馮月霞
摘 要: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不斷增加,氣候也在朝著極端化的方向發展。在我國的許多地區,暴雨狂風等現象都時有出現,并且以愈加頻發的趨勢前進,洪澇災害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為了防止災害繼續發展下去,水利工程的建設已經成為了當前的首要任務。如何建筑有效的滲水防護體系,如何使水利防洪堤壩能夠更加堅固,作為技術的關鍵點呈現在了設計者的面前。本文對快速組裝應急防滲水利的建設以及其優勢進行研究。
關鍵詞:快速組裝;防滲水利;防洪堤;研究
中圖分類號:TV8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1-0116-01
在水庫的建設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滲漏的狀況。防滲水利應急組裝方式的不合理使得受災地區都受到了損害,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抗滲水利防洪堤從具體上來說是一種新型的防護技術,它能夠對目前的情況進行有效控制,為防汛搶險贏得寶貴時間。
1 快速組裝應急防滲水利防洪堤的措施
1.1 技術方案的實現過程
防滲水利防洪堤快速組裝的購置簡圖1所示,也是具有高標準化的專利設計。
從圖1中可以看出,編號1是整個堤壩的主體部分。在主體1的左上方設置防水保護層,也就是圖中所顯示的編號2。為了對堤壩進行加固,可以在工布的外層再加入工膜,工膜以編號3的形式呈現出來。為了增強堤壩的滲透性,使排水功能能夠更好的體現出來,水井的開設是必不可少的。從圖中可以看出,編號四的位置在防洪堤的斜上方,并且距離防洪堤的位置非常近,有利于水井的建設。所以,編號4又可以成為第一水井的建設地點所在。另外,設計人員為了增大防洪的強度,可以在兩個水井共同控制與約束的前提下進行預防,設置第二水井。我們可以將第二水井建設在與防洪堤主體1在平一水平面的編號5的位置上。第二水井以豎向的方式進行組合,可以將防滲功能發揮的相對完善。另外,水井不能以獨立的形式呈現出來,在其底部應該設置濾水網層,這樣才能夠做到洪水來臨時更好的約束。在第一水井4的底部設置網層,網層的位置最好在水井的直下方或者是斜下方。因此,我們可以將滲水層固定在編號6上。另外,設計人員還要在防洪堤的位置設計斜管,斜管的作用是能夠與水井進行連接,進行達到更快速的排水目的。我們主要將斜管固定在編號7的位置上,它處在第一水井4與第二水井5的中間,既能夠與第一水井4的底部進行連接,使水能夠在一段通過網層6排出,又能夠與第二水井的底部進行連接,做到全面性與融會貫通。為了使防洪堤的固定性更強,更為集中,我們要處理好斜管與水井之間的關系。以編號7的斜管與第二水井5為例,設計者可以將二者歸置為底端相通的結構,水在進入水井后,能夠沿著斜管直接排出。其必要條件是兩水井之間的合理化設計。斜管作為兩水井的調節部分,其高度應該是具有層次性的。在設計上要求,第一水井與斜管7的一段必須高于第二水井與斜管7的端口。這樣才能夠使水更加有效的排除。另外,通孔數量與位置的確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通孔設置都是在水井的一側,設計人員為了使堤壩得到有效的預防,可以多進行孔位打通。如圖中所示,通孔在編號8處最為合適[1]。
1.2 防滲水利堤壩的固定
為了能夠將防洪堤中的整體位置進行確定,實現快速化的安裝效果。設計人員可以令固定座與防洪堤主體處在平一水平面上。并且通過孔眼將沙袋進行連接,使沙袋的位置保持在防洪堤主體的接口處。具體的設置方法如下:取其中的一個沙袋,利用繩索將沙袋與固定座進行連接,將沙袋予以延伸,對第一水井的滲水部分進行遮擋。利用傳感器對數據信息進行結合,所以傳感器的設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來講,傳感器要安裝在水井的內壁之中,以做到及時的洪水防控與感應。所以,設計者將傳感器設定為圖1中編號11的位置上,這樣才能夠做到信息的迅速整合。另外,水泵是與水管進行相連的部分,在設計的開端,就應該將二者以較近的距離和較為對稱的形式進行規劃。我們將編號12設定為水泵,將編號13設定為接水管。水泵在第二水井的外部進行設置,而水管則設施在水井的內部,以起到快速排水的作用[2]。
2 快速組裝應急防滲防洪堤設計的優勢
快速組裝應急防滲防洪堤的優勢是非常突出的。首先,工布與工模的結合可以防止水的滲透,令防洪堤不受侵襲。如果防洪堤主體出現故障時,通孔可以深入到第一水井之中,并通過連接斜管與第二水井進行融匯,將水位傳達到傳感器內部。水管與水泵進行聯合,將第二水井中的水抽出,防止水將第二水井灌滿后出現的滲漏情況。另外,網層也能夠將水中的混合雜物進行攔截,使從在經過斜管位置使有效排出,通過與防洪堤的聯合保障人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3]。
3 結語
綜上所述,快速組裝防滲水利防洪堤方式能夠有效的控制洪水對人們造成的威脅,以建構應急堤壩的手段將危險扼殺在無形之中,既能夠為抗洪搶險贏得最佳時間,又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安全。
參考文獻:
[1]廖井霞.基于事件樹和貝葉斯網絡法的土石壩風險評價研究[D].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13.
[2]周旭榮.“中華第一井”遺址工程勘察技術與滲流穩定性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
[3]鐘想廷.全面推進民生水利新發展深入掀起水利建設新高潮——在2010年全區水利工作會議上的報告[J].廣西水利水電,2010(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