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山++張方禮
摘 要:揚州市江都區深入開展省級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落實工作責任,靠實工作措施,優化管護模式,按期落實了工程安全主體、管護主體及經費來源,并通過完善規章制度、引導協會建立、規范日常考核等具體措施,推動工程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同時,提出了進一步優化管理體系、加大政府投入等改進建議,以持續提升小型水利工程的長效管護。
關鍵詞:小型水利工程;體制改革;實踐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F426.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1-0139-01
揚州市江都區位于江蘇省中部,為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南瀕長江,西傍大運河,東與泰州接壤,北與高郵市相連,新通揚運河橫穿東西,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全區總面積132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占85.8%,水域面積占14.2%,現有耕地面積102.2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94.78萬畝。長期以來,江都十分重視水利事業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結合農村河道整治,同時借助千億斤糧、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等項目建設,初步建成了防洪、排澇、灌溉等較為完善的水利工程體系。但由于產權不明晰等多種原因,一些小型水利工程設施,管用脫節、效益發揮不佳等情況十分突出。2013年12月,江都區被省水利廳、財政廳確定為16個試點縣之一,示范推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工作。各類工程完好率提升了4~6個百分點,群眾滿意度達95﹪以上。目前,全區小型水利工程安全正常運行,效益得到明顯提高。
1 改革實踐
1.1 強化領導,落實工作責任
我區始終把水利改革與發展擺在優先地位,持之以恒地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為加強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進一步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我區成立了以分管區長為組長,發改、水務、財政、農委、城建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同時,各鎮也相應成立了領導小組,發揮責任主體作用,做到任務明確、責任到人、落實到位,切實做到上下聯動、凝聚合力,確保全區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工作有序開展。
1.2 建章立制,靠實工作措施
區政府制定出臺了《揚州市江都區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辦法》、《揚州市江都區河道管理“河長制”實施意見》、《揚州市江都區小型農田水利設施使用權交易規則(試行)》,明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和農村河道管理主體與職責分工、經費籌措與使用管理、管理考核辦法,規范小型農田水利設施交易行為及保護用水者權益。同時,根據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制定《江都區小型水利工程長效管護細則》、《江都區小型水利工程運行管理考核辦法》、《江都區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落實保障措施,確保方案和各項政策的順利實施。
1.3 因地制宜,優化管護模式
結合我區小型水利工程具體情況,經過充分調研,我區確立了“五位一體”管護模式:即對我區農村環境實行河道、道路、村莊環境、綠化、小型設施維護(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維護)“五位一體”綜合管護,協調整合管理人員和管理經費,實行“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區級骨干河道通過公開招標落實專業管護人員。一般區級河道、鎮級河道由各鎮河道管理“河長制”辦公室按照上述辦法,配齊管理范圍的農村河道管護人員。同時大力扶持發展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在沿運灌區2009年成立2個農民用水戶協會的基礎上, 2015年繼續進行典型試點工作,在全區13個鄉鎮,每個鄉鎮都成立一個農民用水戶協會,2016年全區再成立56個農民用水戶協會,達到農民用水戶協會管理40萬畝的規模,實現各鎮各類型灌區全覆蓋。
1.4 嚴格考核,提高資金效率
區財政部門將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推行以獎代補政策,建立健全補助經費機制,根據管護實效進行補助,2015年全區小型水利工程投入管護經費1704萬元。按照《區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揚州市江都區農村環境“五位一體”長效管護考核辦法(試行)的通知》、《區政府關于印發江都區區、鎮級河道提檔升級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加大監督、檢查與考核力度,對工程實際管護效果每月打分,按成績下撥管護資金,確保財政補助經費落實到工程,專款專用,資金使用效率不斷提升。
2 經驗體會
2.1 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是改革成功的前提條件
把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通過各種渠道、多種形式,宣傳小型水利工程在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宣傳改革工作的公益性和重要意義,進一步提高基層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
2.2 革除弊端、留存精華是改革成功的實現路徑
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拘泥于條條框框,不簡單地一賣了之或一租了之,傳承已積累的好做法和成功經驗,在現行管理養護的基礎上創新突破,著力解決主體不明、責任不清、機制不全、管理不良等問題,才能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區實際的改革之路。
2.3 實事求是、靈活多樣是改革成功的重要手段
按照“摸清家底,建立臺賬、明確管理主體,實行分級管理、建立補償機制,落實管理經費”等實施步驟,既要實事求是,又要靈活多樣,甚至一鎮一策,真正做到“產權有歸屬,管理有載體,運行有機制,工作有效益”。
2.4 因地制宜、創新突破是改革成功的不懈動力
只有明晰了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權、落實了工程管理主體和責任,才能界定管理權,明確使用權,搞活經營權。探索創新“五位一體管理”模式、社會化管理模式,最終達到有人管事,有錢管護,工程效益充分發揮。
3 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加大投入、建管并重是改革成功的基礎保障。小型水利工程效益的長期發揮要靠“三分建七分管”。小型水利工程公益性的特點,決定了小型水利工程長效管理投入需要以各級政府為主導,由各級公共財政共同承擔、逐年增加,才能切實解決“重建輕管”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