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衛 李云
獼猴桃潰瘍病是一種嚴重威脅獼猴桃生產的細菌性病害。該病的發生導致果園減產,果皮變厚,果味變酸,果實變小,果形不一,品質下降,商品價值降低。嚴重時致使全園瀕于毀滅,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1 發病部位
獼猴桃花蕾、果實、葉片、枝干均可感染。花蕾染病后呈水漬狀發軟并變褐枯死(圖1~圖3);果實發病后凹陷、局部潰爛;葉片發病后正面散生2~3毫米淺綠色不規則或多角形小斑點,后期變為暗褐色斑塊,中間主脈延線發黑;枝干發病后流紅水,剪后皮下發紅色,大枝發病后先流白漿再變紅,流紅水,后期樹皮常形成縱向線狀龜裂,周圍漸形成愈傷組織,嚴重時全株潰爛枯死。
2 發病時間
從1~5月為第1個高峰期;8~10月為第2個高峰期。一般發病后潛伏,潛伏期最短為3~5天,最長可達數年,多數于第2年表現出癥狀。因此,目前未發病的園區或植株不代表未感病!
3 傳播途徑
3.1 人為傳播
獼猴桃潰瘍病病菌可通過修剪,嫁接、苗木運輸等途徑傳播。如:一把剪刀剪了病樹又剪健康樹,就造成了傳染;將帶病接穗嫁接到實生苗上導致傳染;從病區購買帶病實生苗造成傳染。
3.2 媒介傳播
獼猴桃潰瘍病可由風、雨、灌溉水、昆蟲傳播。如:椿蟓吸了有病汁液,又去刺吸健康樹就會造成傳染;病菌借助風、雨、灌溉水、昆蟲等傳播至新的樹體,通過氣孔、水孔、機械傷口侵入形成傳染。
3.3 越冬場所
病菌主要在病株枝干、葉、芽、葉痕、田間病殘體,以及土壤表土層或土壤中的病枝、病葉等殘體上越冬。
4 發病條件及流行因素
4.1 氣候因素
4.1.1 溫度 病原菌在4~28℃生長迅速,當溫度在35℃以上或-12℃以下停止生長。
4.1.2 濕度 果園濕度高,特別是濕度在85%以上時發病較重。
4.1.3 凍害 凍害是誘發潰瘍病發生的因素之一,霜凍危害最大,且秋霜比冬霜危害大。
通過多年觀察,低溫、強光照及高濕條件下病菌生長迅速,病害較重。
4.2 種類及品種因素
4.2.1 種類 從種類上看,抗潰瘍病能力強弱依次為:軟棗獼猴桃、美味獼猴桃、中華獼猴桃。
4.2.2 品種 從品種上看,抗潰瘍病能力強弱依次為:徐香、海沃德、翠香、金艷、紅陽、金果。
4.2.3 雌雄株 一般雄株抗潰瘍病能力強于雌株。
4.3 樹齡因素
從樹齡上看,抗潰瘍病能力強弱依次為:幼樹、剛投產樹、豐產大樹、衰老樹。
4.4 管理不善
不注重科學施肥,長期偏施氮肥,樹體瘋長,枝干不充實就容易得病;不注重土壤改良,土壤通透性差的園區易發病;栽培密度大且管理水平低的園子發病嚴重;不注重疏花疏果,結果量過多,造成樹體衰弱的易染病;生產上,農戶為了提高產量濫用膨大劑,造成小老樹后也易感染潰瘍病。
5 防治方法
潰瘍病是細菌性病害,防治上只有采取綜合防治方法,才可以根本上防治該病,要做到藥肥并舉、全年防控、立體防治。具體做法:
5.1 葉面防治
每月噴兩次藥和葉面肥。選用果友氨基酸一桶6千克配成400~600倍+800倍春潰寶或600倍噻霉銅+防蟲藥毒死蜱1500倍。褐斑病灰霉病嚴重區域+6000倍金力士。為使藥劑滲透性強可加上柔水通,先用柔水通將水配成微紅色后按比例配藥肥。
5.2 藥劑涂桿
選用果友氨基酸原液6千克+20倍春潰寶或噻霉銅+2.5毫克碩豐481+3克斯德考普(治黃化病)+10毫升柔水通。老樹原液涂桿,幼樹稀釋1倍后涂桿。
涂桿前將病斑刮除,用報紙接住,拿出園外燒掉。刮除病斑后,將刀片消毒(酒精涂),再刮一圈好皮后涂桿。小枝可噴,不刮皮。
5.3 物理防控
高發期殺滅有翅害蟲、控制傳播途徑是關鍵!春季(2月上旬)滅殺葉蟬和飛蚜;早夏(5月上旬):滅殺蛾類(蠹蛾、斜紋夜蛾等)和象甲等害蟲。
5.4 農業防治
一是做到勤檢查、早發現、早處理;二是科學選址、高標準改土建園、適期合理修剪;三是采取避雨、遮陰、覆蓋等方式避免濕浸、日灼、凍害等對樹體的傷害。
5.5 合理施肥
土壤施肥也是是防治潰瘍病的關鍵,培養健壯樹體,才能使樹體抗病性增強,難以染病。施肥時要少用氮肥(尿素、碳銨……之類),主要用菌肥,有機肥,中微量元素肥,少量無機肥,全年分4次施肥,分別是:采果肥、催芽肥、膨大肥、壯果肥。施肥方法:幼樹在樹根外圍10厘米處開環狀溝施入。大樹在樹冠外撒施后,旋耕深20厘米即可。施肥后干旱時注意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