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東
晉城市位于山西省東南端,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平均海拔在600~1200米,平均氣溫9~11.7℃,年平均無霜期185天,年降雨量626毫米以上,平均年日照時數2563小時,特有的小氣候資源,為晉城市發展果樹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適宜多種北方果樹生長,曾是山西省重要水果產地之一,尤其是高平大黃梨和澤州山楂遠近聞名。
1 水果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種植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晉城市果業生產忽高忽低,呈現出波浪式的發展態勢,果業發展不盡人意。但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戰略和“貧困山區特色產業扶貧”政策推動下,同時在省廳果業“三品提升"32程的帶動下,大力推進無公害果品標準化生產進程和加大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力度,果業結構有所優化,果樹品種逐步改良,果品質量大幅提升,果業效益明顯增加,使得果業生產穩步健康地發展。
1.1 水果產業總體情況
截止到2016年底,全市果園面積為21.01萬畝,其中蘋果面積為11.95萬畝,梨3.81萬畝,山楂2.16萬畝,其它2.99萬畝;全市果品總產量為9.14萬噸,其中,蘋果產量3.97萬噸,梨2.82萬噸,山楂0.61萬噸,其它1.74萬噸。全市果品總產值達2.25億元,農民人均果品收入約132.4元。
1.2 果業發展趨勢
1.2.1 果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涌現出一批先進示范典型 一是優質蘋果、梨無公害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得到推進。形成了高平市北詩鎮、石末鄉及陵川縣禮義、崇文鎮,沁水縣鄭莊鎮,澤州縣周村鎮,柳口鎮等5萬畝四大富士蘋果優勢生產區域(圖1);高平寺莊鎮3000畝玉露香梨基地,高平陳區鎮、沁水柿莊鎮2000畝黃梨基地,澤州南嶺鄉、山河鎮5000畝酥梨及晚秋黃梨基地。二是特色水果種植基地建設態勢良好。如澤州李寨、高都5000畝優質標準化山楂基地、高平永錄鄉千畝鈣果種植基地已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一鄉一業”產業格局。三是新建了一批以水果為主的生態觀光園區,傳統果業逐步向現代化農業、生態觀光農業方向發展。如城區北石店司徒村、洞頭村和鐘家莊東武匠村的休閑觀光采摘園區,北留鎮石苑村有機桃生態觀光園區等。
1.2.2 無公害果品基地認證進程加快 目前全市認證無公害果園面積達到3.61萬畝,技術應用面積11.8萬畝,無公害果品認證產量達到1.48萬噸。注冊果品商標7個,產品認證6個,分別是城區的“優爾特”、澤州的“豐青苑”和“甲村圣果”、“中華貢梨”,高平的“四明山”和“長平牌”以及沁水的“五顆紅旦旦”等無公害水果商標。在市場銷售中,認證的果品明顯比沒有認證的果品價格高。
1.2.3 新品種引進和果樹技術推廣工作力度逐步加大 全市共引進新品種約20余個,新技術5項,新品種主要有紅酥梨、玉露香梨、紅肉蘋果、海株1號、2號蘋果、摩爾多瓦葡萄、T337自根砧、盆栽果樹、火龍果等,新技術方面主要有柱狀蘋果栽培管理(圖2)、控根容器、無紡袋、葡萄綁蔓機、果樹拉枝開角等工具。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不僅推進了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而且有力確保了水果基地安全生產,為果業持續穩定發展打下了基礎。
1.2.4 果樹專業合作社發展態勢良好 全市果樹專業合作社有78個,涉及農戶3090戶,家庭農場達270個,帶動基地規模4.76萬畝,大多實行“統一購置生產資料、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商標、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統一產地產品認證”經營模式。專業合作組織的規范和健康發展,使全市果業組織化程度不斷提升。如高平市侯莊民豐果業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1000萬元,吸收農戶115戶,帶動全村農戶參與入股引進蘋果優良品種10個、梨3個(圖3),建設標準化果園2000畝,成為全市唯一的果樹專業村,水果基地面積最大,運作較規范的專業合作社。
1.2.5 產后貯藏加工能力不斷提高 全市果品總貯藏能力達到1450萬千克,其中恒溫庫貯藏能力達到920萬千克,氣調貯藏能力為330萬千克、土窯洞貯藏能力為200萬千克;總貯藏量為710萬千克。全市水果加工企業有5個,其中山西廈普賽爾食品飲料股份有限公司規模最大,加工能力達10萬噸,年轉化黃梨和鈣果量約3500萬千克,可帶動農戶3.5萬戶,直接創收5600多萬元。山西彤康食品開發有限公司,加工能力達3000萬千克,年生產山楂果酒、山楂果脯、山楂飲料等1500萬千克;晉城市伊健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能力達1000萬千克,轉化山楂600萬千克。近年來,水果產業產后處理能力的提高,不僅促進了農民就業和收入增加,而且帶動了相關包裝、運輸等服務業的發展。
2 水果產業存在的問題
晉城市果業生產發展態勢雖說穩中求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同周邊的運城、臨汾等果業生產先進地市相比差距很大,制約果業持續發展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2.1 基地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
水果基地規模小是制約水果產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也是我們急需解決的一個難點。全市除蘋果、梨種植規模還可以,其余桃、杏、葡萄等大部分是零星栽植,主要滿足當地居民日常所需,很難形成產業優勢,推進果品市場,創造經濟價值;加之果品市場不足,流通渠道不暢,產后處理不當,從而導致果品產業化水平降低。
2.2 盲目發展果園,缺乏科學統一規劃
目前晉城市樹種結構、品種配置、種植區域不太合理,主要是蘋果早、中熟品種稀少,中秋、國慶兩節上市果品缺少,生產與市場需求脫節。綜觀我市30多年果業發展歷史,從1985-1986年,果園總面積增加了25.95萬畝,翻了一翻,僅山楂面積就增加了17.2萬畝,蘋果也增加了5.07萬畝;從2005年我市開始引進黃金梨,一年內就發展了6000多畝,由于該品種貯藏期短,于是就逐年更換品種,到2009年該品種已經寥寥無幾;還有20世紀70年代我們發展的國光、青香蕉蘋果很受歡迎,可是如今屈指可數。綜觀其上,我們不難看出,發展果樹缺乏科學規劃,要發展什么,都發展什么,要更新什么,都更新什么都缺少切實可行的計劃;這就導致了一些樹種、品種配置不合理,結構性、季節性、地域性果品相對過剩。
2.3 山地果園占主導地位,標準化果園配套設施不夠健全
從全市果園土壤普查情況來看,晉城市的果園70%以上為山地果園(圖4),由于果園地處貧困山區,土壤瘠薄、十年九旱,自然災害時常發生,但大部分果園沒有肥水灌溉配套設施,也沒有防雹網、防鳥網等,更沒有入保險。如果管理跟不上,設施配不上,保險人不上,就很難實現果品效益最大化。
2.4 重栽輕管,廣種薄收,推廣服務體系弱化
在全市現有的21.01萬畝果園中,掛果面積僅有10.68萬畝,能形成商品果的7萬畝左右,而且單產極不平衡,最高的畝產2000千克以上,最低的畝產不足600千克。同時,果農信息閉塞,觀念落后,投入不夠,科技創新能力不高以及縣級果業部門人員老化,推廣服務體系弱化,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求。
2.5 缺乏資金扶持和補助政策,影響了果業生產的持續發展
近年來,由于各級各部門對果業生產的重視程度不夠,對水果產業基本上沒有較大的實質性扶持政策,再加上霜凍、旱災和雹災等(圖5)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卻得不到政府適當的補助,很少有人申請果樹災害保險,從而打擊了果農生產的積極性,使果業發展受到較大影響和制約,這些問題從根本上制約了果業的持續發展。
3 未來發展建議
面對晉城果業生產當前的嚴峻形勢,未來之路在何方?我們既要面對困難,也要樹立信心,深查細研,克服困難,盡力使全市果業發展水平邁上一個新臺階。
3.1 深入外地考察研究,探討果業發展規劃
根據晉城市果業當前存在的水果基地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的實際問題,要深入周邊果業先進地市進行考察研究,學習外地先進經驗,結合果業現狀,通過專家討論,針對果業今后的發展規模和方向提出一個可行性的總體規劃和方案。
3.2 調整樹種品種結構,引進綜合配套設施
為了讓晉城市果品盡快立足市場,處于優勝地位。我們要積極調整樹種品種結構,讓早、中、晚熟品種結構搭配合理,以適應市場需求。針對晉城市山地果園“十年九旱、靠天吃飯”,肥水不足的問題,我們要引進果園肥水噴灌配套設施;與此同時,為了推進果樹產業化經營管理,在百畝以上的果園,我們要爭取資金,積極引進智能型煙霧發生器、果樹噴灌機、水果套袋器、智能割草機等(圖6),并在全市進行示范推廣。
3.3 加強果樹技術服務,推廣體系隊伍建設
果業要想發展壯大必須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廣大果農只有掌握了先進的管理技術并用于實踐,才能增產增收增效。因此要積極組織廣大果農開展技術培訓和水果展評會(圖7),對管理好、效益高的果園先進技術要進行交流和學習。同時要不定期組織果樹重點基地鄉鎮、合作社和果農大戶外出參觀學習,開拓果農的視野,不斷提高果農素質和新技術應用能力。
3.4 加大園圃建設,保存地方名優品種
目前晉城市高平大黃梨大部分樹齡老化、病蟲害增加、管理粗放,不利于現代化管理,品質也跟不上;澤州山楂品種退化,種植稀少,因此急需加大高平大黃梨和澤州山楂地方品種保護,出臺具體的保護與限伐政策。同時,進一步加強基地資源圃建設,加大果業“三品”提升工程和品種選育改良工作力度。
3.5 積極爭取資金扶持力度,制定果樹優惠補助政策
為了讓果業持續良好發展,加大產業規?;洜I。建議政府有關部門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對果業生產的投入,適當對重點基地、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給予一定的獎勵性資金補助,同時考慮因自然災害對果園造成較大損失,應籌措適當的補助資金,幫其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