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由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栽培與機械研究室和西部果友聯盟主辦的有機蘋果生產及省力化栽培研討會在西安龍東國際大酒店順利召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丙智教授、西部果友聯盟張立功研究員、山西國康寶廠家、蒲城“褚梨技術”發明人褚丁山、《西北園藝》副主編褚會民等50余人參加了這次會議。西部果友聯盟張立功研究員主持了本次會議。本次會議主要以專題報告形式進行,中間穿插討論和茶歇,參會人員能夠面對面交流,信息交流暢通有效(圖1~圖2)。
上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丙智教授做了《2016年蘋果市場分析及矮砧栽培新技術》的報告(圖3)。他對2016年全國蘋果產量進行分析,發現陜西、山東和河南三大蘋果產出省份的產量分別占全國的23.75%、23.44%和11.17%,其中陜西省較去年增長10%,山東省與去年持平,但河南省較去年減產15%~20%。綜合來看,全年產量與去年持平,質量下降,果個偏小,冰雹果增加,其中優果率從75%下降到50%左右。他提到今年為10年來蘋果價格最低、銷售最慢的一年,并對此現狀提出今后發展對策。一是進行結構調整及轉型升級。包括區域調整和品種調整,減少低海拔區蘋果面積,增加中熟品種,發展晚熟不套袋品種。二是栽培技術調整,由喬化發展為矮化,由中間砧發展為自根砧、由病毒苗發展為無病毒苗,由普通栽培發展為有機栽培。最后李教授還對西部延安及高海拔地區的蘋果發展提出了32字建議:“覆蓋保墑,適度高產,有機菌肥,培肥土壤,安全生產,有機栽培。省力省工,矮砧密植”。李教授的報告深入淺出,使廣大果農受益匪淺。
隨后,西部果友聯盟張立功研究員介紹了有機蘋果生產與EM技術(圖4),EM是日本琉球大學/名櫻大學國際EM技術普及協會會長比嘉照夫教授等為首的科研團隊于20世紀80年代初研制的一種新型復合微生物菌群,是生態平衡型菌,這個技術的最初創始人是日本的一個果農木村秋則,他用11年種出“不腐”的蘋果而聞名世界,是自然農法的追求者和實踐者。EM技術開發至今40多年,已廣泛應用于醫療保健、建筑、物理性降輻、塑料生產、食品加工、美容等多個行業,顯示出其非凡的應用效果。研究認為EM有效微生物技術有望滿足21世紀人類對農業的要求,因為EM中的有益菌群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和生物活性,進而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同時,使用EM可不用或少用化肥、農藥和抗生素類物質,生產出無污染的健康食品。張立功研究員詳細介紹了EM的發展歷程,并多次前去日本調研,他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讓人敬佩。EM的發展是造福后代的事業,可能成為中國農業的生態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向。
下午,山西北方果寶康農藥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了果寶康企業的發展(圖5),并對公司的產品進行介紹。蒲城“褚梨技術”發明人褚丁山先生介紹了免葉面噴灑農藥技術(圖6)。褚農梨,即褚農免噴灑農藥酥梨,并不是在酥梨的生產周期內放棄對有害生物的管控,而是不再噴灑殺蟲劑,褚丁山先生經過多年的研究試驗,研制出一種制劑,將這種制劑適時適量的輸入樹體內,有害生物就不再危害梨樹,對有害生物的天敵零傷害,減少農藥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污染,省工省力,適合果園規模化發展。最后農一網運營總監馬玉林先生對農一網的運營模式進行了介紹,使廣大果農能夠了解新媒體時代的農業運營模式(圖7)。
此次有機蘋果生產及省力化栽培研討會使果農了解了最新的蘋果發展狀況,并對新型技術和制劑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傳播了信息,加強了溝通,總結了經驗,對西部蘋果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