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部印發《全國農業執法監管能力建設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該規劃作為《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的配套規劃之一,旨在有序推進“十三五”全國農業執法監管能力建設。日前,記者采訪了農業部發展計劃司相關負責人,就《規劃》進行進一步解讀。
問:據了解,本《規劃》是農業部首次印發的關于農業執法監管的專項規劃,請問《規劃》出臺的背景是什么?
答:近年來,我國農業法治建設取得了重要成就,目前已頒布農業法律25部、涉農行政法規76部、農業地方性法規1300多部,農業農村發展已總體實現有法可依。全國已經初步建立了中央、省、市、縣四級農業綜合執法機構體系。農業執法、漁政執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人員分別達到3萬人、3.5萬人、10.8萬人。總的來說,農業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執法人才保障條件不斷強化,機構設置日趨合理,執法裝備設施水平逐步改善,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農業投入品管理、動物防疫檢疫等領域的執法監管能力顯著提高。
但與依法治農和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相比,我國農業執法監管的能力建設仍存在較大差距。現有的農業執法監管基礎條件與不斷增長的農業綜合執法需求相比日益不協調,執法能力條件建設投入普遍不足,嚴重影響了執法效率,已成為加強農業法治建設的主要短板,急需通過規劃引導,全力改善農業執法監管設施裝備條件,提升各級農業執法監管能力,維護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產業安全法治環境。
問:《規劃》提出了統籌整合的原則,我國農業執法監管主要涉及哪些領域?《規劃》是如何對這些領域進行有效整合的?
答:目前,我國農業法規體系已比較健全,明確賦予了農業部門執法監管義務,涉及種子、植物檢疫、農藥、獸藥、肥料、飼料及飼料添加劑、農機監理、農產品質量安全、動物衛生監督、畜禽屠宰、漁政、耕地質量管理、草原監理、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等領域。
《規劃》在合理界定現有執法監管職責邊界和部、省、市、縣各級執法機構職責分工的基礎上,圍繞監督檢查、行政強制和行政處罰等主體職能,聚焦日常巡查、案件受理、執法處理、監督管理和涉案物品處置五個環節,著力構建全域覆蓋、重點突出、層級分明、上下銜接、精干高效的陸域農業綜合執法、水域漁業行政執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三大體系,為提升農業行業監督和執法能力提供有力支撐。
《規劃》統籌陸域農業綜合執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內各層級執法監管機構的功能定位和職責任務,確定各層級執法監管機構的建設需求和目標,形成各層級相互銜接、有機結合的執法格局。統籌整合各級漁業行政執法機構,明確不同水域、流域、海域漁業行政執法監管的建設主體和職責任務,實現對近海水域、大江大湖、邊境水域的漁業行政執法全覆蓋。
問:按照《規劃》的設想,到“十三五”末期,通過加強全國農業執法監管能力建設,能夠達到什么樣的總體目標?
答:《規劃》的總體目標是,農業執法監管設施條件和儀器裝備水平顯著改善,農業執法監管布局顯著優化,聯合執法監管能力顯著提升,基本建成布局合理、技術先進、協作緊密、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農業執法監管能力條件保障體系。
分領域來看,一是陸域農業綜合執法能力穩步提升。到2020年,建成一批裝備完善、反應快速、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省、市、縣農業綜合執法機構。農業執法監管職能整合和執法監管資源集中配置與利用的格局基本形成,執法成本大幅降低,執法效能明顯提高。二是水域漁業行政執法能力穩步提升。到2020年,沿海沿江沿湖和主要流域漁業行政執法機構達到標準化、規范化水平,漁政行政執法監管實現內陸重點漁業水域的有效監控;海洋漁政船艇覆蓋禁漁區線內重點水域,內陸、海洋漁政船實現專用碼頭停放;全國漁政執法監管指揮調度基本覆蓋全國主要漁區;漁業資源調查船需求滿足率有效提高。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穩步提升。到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手段明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實現向規模化生產經營主體的全覆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落實到位,高效化、智能化、信息化、網格化的監管模式基本形成。
問:圍繞建設目標,《規劃》的重點建設內容是什么?
答:《規劃》的重點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各級農業綜合執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開展執法監管所必須的設施裝備建設,針對不同領域執法監管特點,分別明確各層級農業綜合執法、漁業行政執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標準配置,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填平補齊,確定建設內容,大大增強了項目建設的針對性、實用性。
具體來說,《規劃》著重改善農業執法監管的辦公條件、車船裝備、儀器設備,提升執法監管信息化水平。一是加強陸域農業綜合執法能力建設,構建部、省、市、縣四級陸域農業綜合執法體系。二是加強水域漁業行政執法能力建設,構建近海和大江大河大湖及邊境水域的漁業行政執法體系,建設全國漁業行政執法監管平臺。三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建設,構建部、省、縣、鄉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平臺,以及一批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指揮調度中心、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點、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標準化站。
問:《規劃》劍指提升農業綜合執法效率,那么將達到怎樣的預期效益?
答:通過規劃實施,將進一步強化農業執法資源整合,有效改善各級農業執法機構設施裝備條件,大幅提升農業綜合執法能力和效率,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方面,有利于營造公平、公正的生產流通環境,促進農產品優質優價,為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社會效益方面,有利于發揮農業部門監督檢查、涉農民事糾紛調處、檢驗檢測等監管職能,有效遏制坑農害農現象的發生,切實維護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和農村的社會穩定。生態效益方面,有利于提升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監測能力和執法協調能力,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保護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問:“十三五”期間,將如何確保《規劃》的有效落地?
答:各級農業主管部門要通過以下五個手段,保障《規劃》有效落地。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轉變行政職能,要把農業執法監管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把農業執法監管成效納入任期考核內容,為農業執法監管能力建設的推進清除體制性和制度性障礙。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拓寬投資渠道,積極爭取將農業執法監管能力建設及執法監管工作納入財政支持范疇,明確將農業執法監管運行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撬動各類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項目建設。三是推進隊伍建設,提高執法能力,嚴格實行行政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提高特殊執法崗位人員及出海人員的津貼和職稱待遇,依托教育培訓盡快提高執法人員整體素質。四是強化監督監管,確保建設成效,加強項目建設的監督監管,建立規劃中期評估和動態調整機制,適時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全面監測、跟蹤分析和動態評估。五是堅持以建促改,保障執法效率,以項目建設和實施推進農業執法監管的體制機制改革,健全不同機構間的信息共享和執法監管聯動機制,推進執法監管信息全過程記錄,完善執法監管信息公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