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穗
江南地區有民諺:“杭州不斷筍,蘇州不斷菜”,說明蘇州人對青菜的依戀。但蘇州人吃青菜,也是講究時令的。
每年春節過后到清明這段日子里,市場上“矮腳青”的黃金時段雖過,但有一種看起來跟普通青菜差不多,聞之有一股淡淡清香的綠葉菜,依然擺在菜筐里等人挑選,這就是水鄉名品——香青菜。去年早春時節,筆者應吳江朋友的熱情相邀,來到它的原產地,品嘗了一回真正新鮮的太湖香青菜。
在村子近池塘的老樹樁周邊,那一小片碧綠生青的香青菜堪稱誘人,幾位農人正在初春的寒風中收割忙碌著。再看筐里剛收割下的菜,和尋常所見那種葉片光滑的青菜不同,其葉莖纖細嫩白,顯得很單薄,一如江南閨秀般柔弱。葉子碧青而有光澤,邊緣呈鋸齒狀,像散開的荷葉邊,層層疊疊地舒展著。皺縮的葉面上,密布著的脈絡好似一團扭曲有致又特別清晰的繡花線,模樣十分可愛。
聽朋友介紹,香青菜主要分布在吳江南部的七都、震澤、橫扇等鄉鎮。這里的泥土為“小粉土”,又名“夜潮泥”,濕潤且富含有機質。那天去的時候,天正下著小雨,奇特的是,看似泥濘的地上,腳踩下去再抬起來,竟沒有沾上丁點爛泥——這就是小粉土。這種土壤,尤其適合香青菜的生長。而別處引種的香青菜,皆有形而無香,風味遠遜。“這里的香青菜,跑遍世界也尋不到。”朋友很認真地告訴我,語氣中充滿自信卻又不見絲毫夸張虛構的成分。俗話說: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看來,一方水土也種一方菜呢!小小的青菜居然會有如此變化,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真是神妙。
在當日朋友家的晚宴上,羊肉、蹄、鹽水蝦、清蒸魚等各種水鄉名產擺滿了一桌,道道有特色,款款皆美味。但給我印象最深的,仍是那碗香青菜。
香青菜是典型的小家碧玉,無需任何粉飾,自然而清麗脫俗。因此,清炒最能體現出其本真原味。記得朋友準備晚飯時,香青菜剛下油鍋,香味便遠遠飄來,彌漫了整個屋子。感覺就像有人站在你身邊吃著生黃瓜,嘴角邊立時便泛起清香碧脆的味兒來。
炒熟上桌的香青菜,依舊清亮碧綠,讓人舍不得去碰一碰它。當舉箸嘗上第一口之后,即刻間便被它獨有的滋味所吸引。那種柔嫩爽滑的口感,相當獨特,給人一種較之普通青菜糯軟得多的愜意。菜汁中更有一種極優雅清新的香味,也是之前從未體驗過的。直到晚餐過后,唇齒之間仍是余香不絕,不愧為綠葉菜之魁首。
在席間與朋友的閑聊中,得知這香青菜是當地人招待外鄉親朋的必備佳肴。除了炒食,香青菜制湯亦佳。而將之切細末,加咸肉丁燒成菜飯,香糯可口,堪稱上品。此外,用來煮粥同樣怡人,平時喝一碗白粥的,喝這香青菜粥肯定會翻倍。
隨著開春后的天氣愈來愈暖和,香青菜的最佳食用期已過。待到青菜抽薹,地里金黃一片時,勤勞的主婦們便會將菜薹摘下,焯水后置太陽下曬干,便成上好的“花頭菜”。在伏缺季,取出用水浸泡后,可燉可炒,或是用來做團子餡,皆美矣。
神州大地,物產豐饒,各地都有獨自的珍饈美味饗食著生息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香青菜,作為東太湖地區的“土品種”,就這般悠悠吟唱著自己的美味傳說,年復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