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對于國企改革來講是很重要的一年,國資委聯合其他部門制定了一些列指導國企改革的重要文件,并推動了一些改革項目的試點。
一、央企改革:在試點中前行
最新一份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1-10月,中央企業克服大宗商品價格低位波動、政策性讓利因素較多等不利影響,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8.7萬億元,同比增長1.2%,一舉扭轉了連續18個月的下滑局面,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0231.4億元,同比增長0.5%,初步實現了效益恢復性增長的目標。央企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除了周期性因素之外,央企改革的功勞也不可小視。
1.頂層設計基本完成
自2015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來,2016年又先后出臺了7個專項配套文件,國企改革“1+N”文件體系已經形成。同時,國資委還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36個配套文件。以《指導意見》為引領、以若干文件為配套的“1+N”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共同形成了國企改革的設計圖、施工圖。
2.作為2016年國企改革重要任務和方法的“十項改革試點”全面鋪開
“十項改革試點”由國務院國企改革領導小組直接組織開展,旨在通過試點對國企改革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尋求突破、以點帶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十項改革試點”具體包括:落實董事會職權;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企業薪酬分配差異化改革;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中央企業兼并重組;部分重要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國有企業信息公開工作;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董事會建設方面,落實董事會職權試點進一步擴大,將在寶武、國投和中廣核開展;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和職業經理人制度試點,將在國投、中國通號等中央企業二級企業開展;投資、運營公司試點增點擴面,新增神華、寶武、中國五礦、招商局、中交、保利等6家企業作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單位;兼并重組試點重在推進深度融合,在中國建材和中材、中遠和中國海運、中電投和國家核電等原6家企業重組后組建的3家企業進行試點。
而剝離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試點方面,“三供一業”分離移交由試點轉為全國全面推開。
3.一些重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
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明顯加快,中央企業的子企業公司制改制面超過92%,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占比達到68%。董事會建設進一步深化,建設規范董事會的中央企業達到85家,外部董事人才庫增加到389人,專職外部董事增加到26人。
4.央企重組成績喜人
2016年以來,央企重組大手筆不斷,相繼推動港中旅集團與國旅集團、中糧集團與中紡集團、中國建材與中材集團、寶鋼與武鋼、中儲糧總公司與中儲棉總公司5對10戶中央企業進行重組,目前央企已減少至102戶。
5.審批權力下放力度較大,企業自主性增強
國資委已經取消和下放審批事項21項,廢止規范性文件33件;各地結合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進一步下放國資委部分審批事項和股東會權利,如江西省下放投資決策等6個方面26項審核備案事項,由企業自主決策,國資委進行后評價考核和激勵約束。
國資委有關負責人近期表示,黨中央提出建立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就是要在行使好出資人法定權益基礎上,更加注重資本流動性的特點,運用市場手段、方式和機制進行監管。如今,這一監管方式的轉變正逐漸在央企到地方國企身上得到落實。
6.國企治理結構改革加快
本輪國資國企改革啟動之后,各地國有企業大多建立了董事會制度,董事長一人主導逐漸向集體決策過渡。山東省此前大多數國有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缺位嚴重,改革啟動以來,新配董事159名、監事15名,省管企業董事會、監事會基本配齊。
經理層市場化選聘探索高管“能進能出”。作為國企“三項制度”改革的破題之舉,國企經理層的市場化選聘已在一批企業推開。新興際華、魯信集團、山東能源集團、兗礦集團等一大批企業選聘了總經理,寶鋼集團等企業選聘了副總經理。江西省國資委2014年組織企業面向境內外市場化選聘了1名總經理、7名副總經理和1名財務總監,對他們完全實行市場化管理和激勵約束方式。他們的合同中明確規定,如未能完成經營目標將予以解聘。
7.混合所有制改革進展有序,國企“聯姻”民資涌現熱潮
遼寧省提出2016年國有企業全年引資500億元目標,通過引進各類資本實現股權多元化,激發企業經營活力;山東省從2015年底開始,在58家省管二級企業開展混合所有制試點;江西省已先后完成了中國瑞林、江中集團、江西省建工集團和江西鹽業集團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
8.國企“去產能”和“僵尸企業”市場出清加快
截至2016年10月末,中央企業已完成分流安置富余人員11萬人;中央企業化解煤炭、鋼鐵過剩產能分別達到3512萬噸和1019萬噸,充分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山東省國資委提出,用三年時間完成321戶“僵尸企業”的處置工作。其中,擬在今年完成處置的125戶“僵尸企業”中,已經完成或接近完成處置工作的有97戶,剩余28戶企業的清產核資審計工作已經進入尾聲。
二、地方國企改革“排頭兵”為國企改革探路
當央企改革大部分停留在“觀望”和“摸索”的氛圍時,地方國資國企改革進程正在實質性推進。目前已有30個省份制訂了國企改革細化方案,上海、重慶、江西、廣東等省市的國企改革更是全面加速、亮點頻出,成為地方國企改革中的“排頭兵”。
以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混合所有制改革為例,廣東省提出,到2017年要確保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比重超過70%;重慶市提出,通過3-5年的努力使“三分之二左右國有企業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浙江省加快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混合所有制項目推介發布機制,并積極引入央企、民企、跨國公司、投資基金等各類投資者;湖北省一方面引進央企實施股權多元化,另一方面合理劃分試點企業股權分配,并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
可以預見,地方國企改革的“自主”和“首創”,不僅是各省份謀求地方國企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更是為全局范圍內積累改革經驗“蹚路”。
當然這里也要注意一點,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手段而不是目標,關鍵是要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效率,而不是要達到多少國有企業實現混合所有制。
三、總體上地方國企比央企的改革動力更足
雖然,相比于過去幾年,國企改革的步伐加快了,央企和地方國企都邁開的改革的步伐,但他們的動力還是有差異的。比如在2016年舉牌上市公司的企業中,民營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占了主導,在國有資本舉牌者當中,絕大部分都不是央企。
再比如在海外投資方面,原先占據主導的央企退居二線。中國社科院的一份報告顯示,2016年一季度,在中國前十大已完成的海外并購交易中,央企占比只有28%;2016年二季度進一步下降至10%。取而代之的是,地方國企和民營企業成為新的海外投資主力軍。在前十大已完成的海外并購交易中,地方國企在今年第一、二季度分別占比為49%和63%。
多家央企負責人認為,央企從制度上出資人缺失、改革起來“一板一眼”更為明顯,而地方國企是地方政府“真金白銀”,央地改革驅動力有所不同。
一方面,由于央企體量龐大,管理部門繁多,造成要么是一些改革“改沒了”,要么是一些改革“改復雜了”。
另一方面,地方國企發展驅動力更強。山東、江西、上海等省市不僅制度設計起步早,更是在改革路徑上進行了突破。山東省國資委主任張新文說,山東為了讓省內國企走符合自身條件的發展道路,對該減少的審批簡政放權,同時也對一些企業發展戰略進行布局調整。2016年3月,山東省更是率先將兩批18戶省管企業30%國有資本共計180.65億元劃至省社保基金理事會持有,探索省屬企業股權多元化。
江西省國資委一間會議室墻上掛著的“2016年重點工作督查督辦圖”非常醒目,上面列舉了具體到各處室的41項改革任務和進度;山東省將改革細化為70多項內容,每旬開展統一調度。各地主要國有企業基本都承擔了國企改革試點任務,或正在實施系統性改革,部分改革事項已經完成。
在云南,資產總額達到1600多億元的云投集團董事長孫赟說,云投集團不僅自己成立了改革領導小組,而且還在符合規則的情況下跨省在北京設立了高科技和文創投資基金,這種力度也遠超當地一些央企及其下屬公司。
中國誠通控股集團董事長馬成武認為,在國有企業改革中,中央企業改革剛性強,地方國企改革彈性大。
四、區域性困難拖慢國企改革
相比績效較好的企業,困難企業改革意愿更強烈;在競爭性領域中,國企改革更見效果;而一些國企則因區域性困難,放慢了改革步伐。
當前改革意愿強烈、積極性高、進展較快的企業中,困難企業明顯多于績效較好的企業。新余鋼鐵集團控股的新余鳳翔帶鋼有限公司面對鋼鐵行業不景氣的市場形勢主動求變,探索了員工持股。
“同行業民企能掙錢,而我們一年虧這么多,如果體制機制不改革,我們將難以生存。”鳳翔帶鋼總經理龔洪海說,雖然改革風險比較大,但不改革企業會垮掉。如今自己也持股,就只能逼著自己和骨干員工要把企業搞好,否則就沒有年薪,股本金還會縮水。
競爭性領域國企改革更見效果。部分專家和國企負責人認為,相較于壟斷行業的“旱澇保收”,競爭性領域國有企業憂患意識更強,改革更早、更徹底、更有成效。先行先試的企業基本集中在競爭性領域,有效經驗和做法也緊密切合市場。
區域性困難拖慢國企改革。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邵寧介紹,在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由于產業結構偏重、企業歷史包袱多等原因,新出現了一批困難國有企業,如龍煤集團2015年虧損45.1億元。這些新困難企業一般規模大、職工多、負債率高,地方政府能力、財力上難以實現自行處理,使國企改革面臨新挑戰。
“地方領導想不想改,是否主動改革,要看是否有擔當意識。”上海國資運營研究院秘書長羅新宇認為,面對本輪國企改革中的“硬骨頭”,一些地方政府和國企負責人在國企改革中缺乏主動性,總抱著“等中央政策明朗再說、等別人先走走再看”的心態,導致區域內或者企業改革進度被拖慢。
羅新宇認為,國資國企改革跟當地資源稟賦、經濟條件相關,不同區域改革面臨的矛盾、困難和問題不盡相同,很難做到全國步調一致。例如東北地區國企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怎么把歷史遺留問題解決好,上海、山東等地的主要需求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激勵機制,建議根據各地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類指導,避免“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