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大數據對企業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尤其對納稅人權利生態系統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正負影響。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與沖突多發,經濟形勢下滑,納稅人權利意識不斷高漲,更應警惕大數據對納稅人權利生態系統的影響。
大數據對納稅人權利生態系統將會產生何種影響?
一般認為大數據是由數量巨大、結構復雜、類型眾多的數據構成的數據集合,是基于云計算的數據處理與應用模式,通過數據的整合共享、交叉復用等過程最終形成的智力資源和知識服務能力。
因此,不論是從數據的數量,數據分析的速度,還是數據所承載的內容,以及可能提取的價值而言,大數據都可能對人類的行為心理方式、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產生巨大、長期、深刻的影響。自然也會對納稅人權利生態系統產生巨大、長期、深刻的影響。而且,大數據對納稅人權利生態系統的影響并不是直接完成的,而是通過改變征納稅人之間權利與義務“信息不對稱”的狀態去間接實現的。實踐中,大數據對納稅人權利生態系統的影響,會因為現實稅權合法性與合意性的大小、利益索取與奉獻的比例,即公正性與平等性、權利結構諸要素、權利類型諸要素、權利性質等要素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大相徑庭。
大數據對納稅人權利的影響機理與主要啟示有以下五點。
一是大數據對納稅人權利生態系統的影響是必然和巨大的,同時大數據也是一把“雙刃劍”,作為稅收治理者必須高度關注和重視。
二是大數據對納稅人權利生態系統的影響,根本在于國家最高稅權的合意性與合法性之大小。因此,對處于初級階段的社會,大數據的使用必須謹防對納稅人權利的侵害,防范系統性社會風險的發生。
三是大數據對納稅人權利生態系統的影響途徑與著力點復雜多樣,難于精確把握。
四是大數據對納稅人權利生態系統的影響既是全面的,也是深刻的,更是動態、隱蔽的,不可忽視。
五是大數據對納稅人權利生態系統的影響,長期看,利好;短期看,或利空。因此,借用大數據必須統籌協調。
大數據對當下中國納稅人權利保護提出的挑戰與告誡
第一,由于稅權合意性與合法性不盡人意帶來挑戰。毋庸諱言,在“4Q”期運用稅收大數據,完全可能更多地促使政府征稅權的擴張,加劇稅權的濫用與腐敗,惡化納稅人權利生態系統,背離稅收增進全社會和每個國民福祉總量的終極目的。
事實上,以“互聯網+稅務”開啟的稅收大數據運用計劃,已經成為中國納稅人權利生態系統重構必須直面的首要且根本的挑戰。《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草案(修訂意見稿)》,已經呈現五大擴權意向,可以說,《修訂意見稿》就是一個為大數據背景下稅權擴張預留開口的文本。邏輯上,這個《修改意見稿》一旦順利通過審議,至少在稅收執法領域,將對納稅人權利生態系統造成不可忽視的負面與消極的影響,必須高度警惕。
當然,并不是一定要反對征管權擴張,關鍵是就稅收是國民與政府之間的目的與手段之關系,國民交稅是為了從政府那里交換到高性價比的公共產品與服務之本質而言,擴權必須與稅率的動態互動機制建設聯動,與用稅的質量和效率聯動,既要“取之于民”,也要“用之于民”,更要“用之于民之所需”,也要與非稅收入體制的改革聯動,避免費擠稅的現象發生,自然也要與稅權的“閉環式”監督機制建設聯動,能將稅權真正“裝進制度的籠子”,同時要與納稅者權利保障機制建設聯動。
第二,由于稅權監督制衡機制未形成“閉環”帶來的挑戰。“閉環式”監督制衡機制缺位,意味著下對上的監督、外對內的監督、軟監督與硬監督乏力。綜合表現在:權限制約、程序制約、權力控制、空間壓縮、流程制約、內外監督等方面存在缺位、錯位與失位現象。邏輯上,也就很難對稅權實施全面、有效、徹底的監督,包括對大數據權力的監督,防止稅權的大面積濫用和腐敗。
第三,納稅人權利規范體系不健全、不完善。主要表現在:這個規范體系主要是基于征稅人的聚財意志建立的;對征納稅人行為事實如何之規律尊重不夠;征納稅人之間權利與義務分配也不可能實現平等的交換;而且較少符合人道自由原則;存在內在矛盾和沖突,既有結構性的,也有類型的。同時缺乏體系性與周延性。
第四,納稅人權利生態系統保障機制滯后。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稅制四大系統仍然從總體上決定一個社會納稅人權利生態保障機制的運行態勢,主導納稅人權利生態機制的運行方向與效率高低。因此,由于初級階段的特定國情與稅情,當前中國納稅人權利生態系統的立法、執法與司法保障機制,也就處于初級階段,處于低位階,亟待優化和提升。
第五,納稅人權利保護意識淡漠。如果一個社會納稅人權利意識強烈與淡弱,直接與稅收大數據權力的擴張相關,遏制或者消減稅權腐敗與濫用行為。遺憾的是,當前中國納稅人的權利意識并不強烈,皇糧國稅依然是絕大多數國民的納稅意識,再加上“間接稅為主、直接稅為輔”稅種格局的制度性安排會麻痹納稅人的權利意識,納稅人的權利意識便更加淡弱。
第六,保障納稅人權利生態系統的軟硬件技術平臺落后。目前保障納稅人權利生態系統的軟硬件技術平臺落后,存在結構性缺陷,主要是保障納稅人“用稅”權利的軟硬件技術平臺建設滯后,無法滿足全體國民日益增長的“用稅”權利意識及其需求,特別是無法滿足納稅人對“用稅”公開與透明權利保障的權利意識與需求。
適應對策
第一,全面擴大稅權的合意性與合法性。關鍵是如何借助大數據優勢,逐步建立納稅人主導的稅制。從初級階段的現實出發,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把稅權,包括稅收大數據權力的合意性與合法性提升到理想的位階,需要循序漸進,分步實施,逐步抵達。
第二,盡快建立“閉環式”稅權監督制衡機制。就權力本身的性質與運行特點而言,僅有民主制還不夠,還應建立科學有效的“閉環式”稅權監督制衡機制,即建立上下、內外、軟硬閉環的稅權監督與制衡機制。
第三,建立健全大數據背景下的納稅人權利規范體系。一要解放治稅思想,全面反思和清理聚財式納稅人權利規范體系存在的缺陷與問題;二要加強對征納稅人行為事實如何規律的研究,正視和珍視征納稅行為心理事實如何的規律;三要建立新的納稅人權利規范體系,必須符合人道自由與公正平等的原則;四要著力解決現有納稅人權利規范體系中存在的一些內在矛盾和沖突。
第四,全面完善納稅人權利生態系統保障機制。要健全現行稅收法律體系,改變目前稅法位階較低的現狀。特別是在憲法中,應當通過修憲盡快明確納稅人權利。也要盡快制定適應大數據時代的稅法體系,將那些涉及納稅人權利的共性、根本性、普遍性的問題,通過《稅收基本法》等法律確定下來。在執法保障機制方面,要強化稅務機關工作人員的納稅人權利保護意識,理順征納稅人之間的目的與手段關系,也要強化和發揮稅務內部廉政監督機制的作用,讓腐敗者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更應敢于、善于借用外部新聞媒體等社會組織的監督作用。
第五,強化并激活大數據背景下的納稅人權利保護意識。要運用現代稅收治理理念,加強對納稅人權利意識的啟蒙與教育工作,注重解決納稅人權利主張模糊、權利要求籠統的問題,讓納稅人真正明白自己的權利有哪些?權利的結構與類型是什么?同時還應借助互聯網等新老媒體,積極營造納稅人權利維護的良好氛圍,鼓勵納稅人拿起法律的武器進行維權,主動參與合法的納稅人權利維護公益活動。也應借鑒國際經驗,鼓勵建立納稅人權益維護的組織,比如納稅人協會等,通過納稅人協會,為納稅人權利保護提供相應的咨詢服務。
第六,盡快搭建大數據背景下納稅人權利保障系統的軟硬件技術平臺。關鍵是建立與大數據時代相適應的“用稅”軟硬件技術平臺,在“用稅”信息公開透明方面能有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