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志俊



摘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紡織服裝產業鏈之間的關聯度與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產業對“能工會商”復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以紡織服裝專業為特色的高職院校需在人才需求調研的基礎上,整合紡織服裝專業與商科專業,確定“工商融合”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及定位,構建“工商融合”復合型專業課程體系,同時依托校內外綜合實訓基地,開展“工商融合”型課程教學改革,從師資力量、實訓基地建設、教學資源共享、質量評價等方面構建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工商融合;紡織服裝產業;技能人才;培養改革;保障體系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for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degree of relevance and intensity between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chain is increasing steadily. As a result, the industry has increasing demand for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education background. Textile and garment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ased on investigating the industrys demand for talents, integrate textile and garment schools with business school, set target for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education background, set up relevant curricula system,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llege and ultimately construct an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by building up strong faculty, setting up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establis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etc.
Key words: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skilled talents; reform on cultivation system; security system
隨著科技進步與產業轉型升級,紡織服裝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正朝著多元化、復合化方向發展,現代紡織服裝企業急需“能工會商”的復合型技能人才。如何在新形勢下把握區域經濟發展特點以及行業對技能人才的要求,培養“工商融合”型技能人才,是紡織服裝類高等職業院校進行人才培養改革與創新、同時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的重要舉措。
一、“工商融合”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介紹
“工商融合”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院校將工科類專業與商科類專業相互交叉融合,形成具有多元化特色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對工科類專業而言,拓展學習營銷、管理、財務、經貿等商科知識;對商貿類專業而言,拓展學習特定行業的生產工藝、流程、信息服務技術等工科知識,就業時能夠適應經營管理類崗位。
“工商融合”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重要舉措,也是職業院校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路徑。通過培養畢業生在復雜就業環境和崗位遷移發展環境下的“能工會商”的復合本領,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前就業崗位復合化、多元化和層次化發展趨勢。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強調跨學科、跨專業的知識與技能貫通,打破傳統工科與商科專業獨立培養的藩籬,能夠提升畢業生可持續就業能力和綜合發展能力。
二、紡織服裝產業“工商融合”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1. 順應地區紡織行業發展的需要
以長三角地區為例,紡織產業一直是這一地區的特色產業與支柱產業。據江蘇人才網的調查數據分析,未來3 年紡織服裝行業最為緊缺的人才依次為:紡織技術開發員、紡織品電商員、紡織品檢驗人員、紡織品設計員、紡織品跟單員、紡織品營銷員、紡織品貿易專員、紡織企業管理人員、紡織品采購員。目前特別缺少的是具備紡織服裝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營銷貿易人員、電子商務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因此,培養“能工會商”復合型技能人才是支撐紡織服裝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2. 推動高職學生就業的需要
隨著國家“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相互融合、協調發展成為新趨勢。如果具備了“一專多能”、“能工會商”的復合技能與素質,高職畢業生不僅能在激烈的招聘競爭中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增加就業的廣度、提升就業率,而且有利于將來的職業生涯發展。例如,在“互聯網+”背景下,紡織服裝電子商務發展迅猛,該崗位不僅要求學生具備電子商務的專門知識與技能,更要求學生具備紡織服裝產品的基礎知識,電子商務(紡織服裝方向)專業的學生在就業時將更有優勢。
3. 促進人才培養改革創新的需要
探索并實踐 “工商融合”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是紡織服裝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首先,通過復合型專業設置,有利于實現工科與商科專業的相互合作,資源共享,體現出紡織服裝專業的辦學特色;其次,通過制訂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有利于推動復合型師資隊伍建設,促進師資隊伍專業技能優化拓展;第三,通過制訂復合型專業課程體系,有利于探索課程改革新模式,順應產業的發展要求;第四,通過復合型實訓基地建設,有利于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實現生產、業務、經營、管理領域的全方位合作;第五,通過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有利于通過專業建設的輻射作用帶動紡織服裝類職業院校的教學改革與創新。
三、“工商融合”視角下紡織服裝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路徑
1. 專業設置與優化
首先,通過對區域紡織服裝行業協會、紡織服裝企業的實地調研,全面了解區域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的特點,分析紡織服裝企業對生產、技術、商貿、管理復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特點,以此為依據設置一批具有“工商融合”特色的復合型專業。
其次,對現有的紡織、服裝、商貿類專業進行整合,開設相應的專業方向,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的復合化。將傳統的紡織服裝專業與商貿管理類專業相融合,形成紡織品檢驗與貿易、服裝工藝與貿易、服裝營銷與管理、紡織品設計與營銷、紡織電子商務等新專業或專業方向。
再次,與紡織服裝企業合作開展訂單培養,支持行業、學校、企業合作建設“工商融合”專業,針對紡織服裝產業商貿業務的新趨勢開設短期的紡織商貿專業培訓班、課程研究班、技能提升班,滿足產業對“工商融合”復合型技能人才的短期需求。
2. 人才培養目標及定位
紡織服裝類“工商融合”型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為:以培養面向紡織服裝生產與流通領域,具有相關生產、設計、質量檢驗等專門知識與技能,兼具營銷、管理、貿易、商務等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應用技能型專門人才。
(1)崗位工作任務與能力要求分析
表 1 列出了典型的紡織服裝企業“工商融合”型崗位工作任務與能力要求,相關專業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目標應以此為依據進行設置。
(2)就業面向
表 2 列舉了典型的“工商融合”型紡織服裝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面向與職業發展規劃。根據崗位任務與能力要求,確定畢業生的就業面向與職業發展規劃。
3. 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職業院校應在紡織服裝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根據行業的生產過程、產品設計與開發、運營管理、市場開發、客戶服務與管理等業務流程的實際需求,將工科與商科課程體系交叉融合,形成具有產業特色的復合型課程體系。例如,“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通過設置以“紡織品檢驗”、“紡織品貿易及跟單”、“紡織品電商”三大模塊為課程內容的專業課程體系(表 3),培養學生的紡織品檢測技能、紡織品貿易業務技能及紡織品電商平臺運用技能。
又如,“時裝商務”專業,設置以“服裝工藝與設計基礎”、“服裝門店銷售與服務”、“服裝網店策劃與運營”、“服裝企業運營管理”四大模塊為內容的專業課程體系(表 4),培養學生的品牌服裝零售、門店設計與運營管理、品牌服裝招商、電子商務運營等技能。
4. 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
(1)以課程項目化改造為抓手,創新教學內容
在開展工商融合型課程教學改革時,要充分考慮工、商類課程的特點,以任務為引領,積極開展項目化教學改革。通過“工商融合”型課程項目的設計,展開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例如,《紡織品營銷與貿易》課程以紡織貿易公司真實的項目任務為主線,依托貿易平臺,安排了“市場調查、貿易跟單、合同簽訂與履行、客戶服務、市場拓展”等環節,要求學生在紡織生產與工藝學習的基礎上,針對產品進行市場開發,完成接單到跟單的全業務流程,學生的貿易素養可得到極大提升。
(2)以綜合性實訓基地為依托,創新教學方法
“工商融合”復合型課程實施要依托綜合性實訓基地,如服裝專業的“前店后廠”模式、紡織專業的“貿易公司”模式,將工科和商科課程教學相互融合。例如,《服裝電子商務》課程依托電子商務實訓中心,以服裝企業真實的項目任務為引領,通過項目化的教學設計,學生組建項目小組,完成服裝電商項目總體策劃與運作,體現了“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紡織服裝產業“工商融合”復合型人才培養保障體系
1.“工商融合”型師資隊伍建設
“工商融合”型師資隊伍建設是推行紡織服裝產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保障。高職院校應打破紡織服裝專業院系與商貿專業院系的界限,整合雙方資源,組建紡織(服裝)商貿專業教研室,通過師資配備、師資培訓、師資引進等措施為“工商融合”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提供支撐。學校層面應制訂相關方案與措施,鼓勵教師跨專業學習深造并獲得相應的技能證書,鼓勵商貿類專業教師深入生產與管理一線學習行業知識。通過從企業引進或特聘一批在生產管理、營銷、貿易及電子商務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實踐專家充實到專業教師隊伍中,為“工商融合”項目教學、專業實踐提供師資保障。
2.“工商融合”型實訓基地建設
實訓基地是開展實踐教學、提升學生技能的重要途徑。紡織服裝類“工商融合”型專業實訓基地建設要做到“兩個整合”,即將生產型實訓基地與商貿類實訓基地進行整合,將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整合。(1)整合工科與商科優質實訓資源,如利用商貿專業實訓室開展“紡織品貿易跟單實訓”、“服裝電子商務實訓”、“企業資源管理系統實訓(ERP)”、“紡織品營銷實訓”項目;(2)引進紡織服裝產品開發與設計、生產、貿易于一體的綜合企業,以真實的項目為載體開展實訓教學;(3)開發兼具生產與商貿實訓功能的紡織服裝企業作為校外實訓基地,也可以由政府、學校、企業共同出資建設紡織服裝綜合實訓基地,實現“生產、培訓、教學、科研、科技創新、創業孵化”等多重功能于一體。
3.“工商融合”型專業教學資源建設
“工商融合”型專業涉及工科與商科的跨界融合,需要團隊組織編寫具有紡織服裝專業特色的商貿與管理教材并形成立體化教學資源庫。“工商融合”型教材不是紡織服裝專業與商貿專業內容的簡單疊加,而是生產設計與貿易管理技術的相互交融。教材內容應取材于紡織服裝企業的真實產品或業務流程,教材的編寫者理應具備豐富的紡織商貿崗位實踐經驗。例如,《紡織品營銷與貿易》課程項目化教材將教學內容分為 4個情境 —— 紡織品業務跟單、紡織品客戶開發與維護、紡織品貿易合同簽訂與履行以及紡織品市場拓展。課程配套的網絡學習平臺涵蓋了豐富的拓展學習資源,是紡織服裝類專業的學生拓展學習貿易業務知識的重要渠道。
4.“工商融合”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 — 2020年)》中強調了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提倡內部質量評價及監控與第三方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方式。“工商融合”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重點關注畢業生的跨行業發展能力、崗位遷移能力和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工商融合”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應包括專業設置的必要性、人才培養定位的合理性、人才培養方案的可行性、課程體系的規范性與完整性、教育資源的多樣性、人才培養的有效性等相關內容;應建立由校內外專家、紡織服裝領域和商貿領域專家組成的復合型專業教學與人才培養質量評估團隊,針對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度剖析,及時反饋評價意見及專業建設與改進建議,逐步形成完善的“自我評價機制”和“第三方評價機制”。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