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要聞
Economy News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科技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旨在加快推動再生資源產業綠色化、循環化、協同化、高值化、專業化、集群化發展,推動再生資源產業發展成為綠色環保產業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管理制度健全、技術裝備先進、產業貢獻突出、抵御風險能力強、健康有序發展的再生資源產業體系,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達到3.5億噸。建立較為完善的標準規范,產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取得新的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示范企業,再生資源產業進一步壯大。
意見提出六大重點任務,并確定八大重點領域。六大任務包括,綠色化發展,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循環化發展,推進產業循環組合;協同化發展,提升產業創新能力;高值化發展,促進產品結構升級;專業化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集群化發展,實現產業集聚配套。八大領域分別是,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紙,廢舊輪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機動車,廢舊紡織品。
意見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發揮財政資金對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加大工業轉型升級、節能減排等專項財政資金支持力度。落實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加快再生產品、再制造等綠色產品的推廣應用。發展綠色信貸,支持符合條件的再生資源企業,通過上市、發行企業債券、票據等多渠道籌措資金,破解企業融資難題。
意見分別從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紙、廢舊輪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機動車、廢舊紡織品等八大重點領域提出重點任務和目標。在廢紙領域,重點任務包括:加快推進廢紙分揀加工中心規范建設,在重點區域建立大型廢紙倉儲物流交易中心,有效降低廢紙區域間流動成本。提升廢紙分揀加工自動化水平和標準化程度,推廣廢紙自動分選技術和裝備,提高廢紙回收利用率和高值化利用水平。推動廢紙利用過程中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降低廢紙加工利用過程中的環境影響。并提出了到2020年,國內廢紙回收利用規模達到5500萬噸,國內廢紙回收利用率達到50%的發展目標。
近日,工信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工業是強國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工業文化是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形成、滲透到工業發展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對推動工業由大變強具有基礎性、長期性、關鍵性的影響。
當前,我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工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突出。這與工業文化發展相對滯后密切相關,集中表現為創新不足、專注不深、誠信不夠、實業精神弱化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工業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我國在著力推進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戰略的關鍵時期,既需要技術發展的剛性推動,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撐。
因此《指導意見》提出,通過5—10年時間,培育涌現出一批體現時代精神的大國工匠和優秀企業;工業產品的文化元素充分展現,工業文化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中國制造的品質內涵和美譽度顯著提升?!吨笇б庖姟愤€將工業設計納入重點突破的突出問題,抓好相關工作,形成競爭新優勢。
《指導意見》指出,推動工業設計創新發展。強化創新設計引領,推動工業設計從產品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鼓勵企業工業設計中心與設計機構協同發展,壯大工業設計產業。建設開放共享、專業高效的創新設計公共服務平臺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設計集群。鼓勵發展體現中國實力和文化魅力的設計產品和設計服務。
與此同時,要發展工業設計新業態。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現代技術手段,推動工業設計創新發展。推動工業文化與數字媒體、可穿戴設備、機器人、智能汽車等新領域的融合發展,催生一批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業態。并結合區域優勢和地方特色,打造一批工業創意園區和工業文化特色小鎮。
《指導意見》指出,要踐行創新精神。提高工業企業創新意識,鼓勵企業通過“眾創”等新型方式激發創新活力,建設一批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統籌推進科技、管理、品牌、組織、商業模式創新,把創新的理念融入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組織開展創新活動,樹立一批創新典型,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激情和活力。
《指導意見》還指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尊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產業工人,引導企業建立高技能人才獎勵機制,樹立“大國工匠”標桿,發揮模范帶動作用,使工匠精神成為生產者的行為準則和消費者的價值取向。引導企業“十年磨一劍”,長期專注于產品的質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將工匠精神融入現代工業生產與管理實踐。倡導誠信精神。推進工業誠信體系建設,推動部門間企業信息共享,發展工業征信服務,適時發布失信企業名單,形成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環境,讓誠信擔當成為自覺行動。培育企業家精神。倡導實業興國的發展理念,樹立開放、合作、共贏的博大胸懷,強化創業興業的價值導向。通過創業訓練營、行業領軍人才培訓等活動,培育一批敢于擔當、勇于作為、把握時代脈搏、具有全球視野的企業家隊伍。
近日,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與住建部聯合發布了《“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統籌推進“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工作。
文件中的投資估算顯示,“十三五”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共投資約5644億元。其中,各類設施建設投資5600 億元,監管能力建設投資44 億元。設施建設投資中,新建配套污水管網投資2134 億元,老舊污水管網改造投資494 億元,雨污合流管網改造投資501 億元,新增污水處理設施投資1506 億元,提標改造污水處理設施投資432 億元,新增或改造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設施投資294 億元,新增再生水生產設施投資158 億元,初期雨水污染治理設施投資81 億元?!笆濉逼陂g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控源截污涉及的設施建設投資約1700 億元,已分項計入規劃重點建設任務投資中。
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的四大目標:
到2020年底,實現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其中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縣城不低于85%,其中東部地區力爭達到90%;建制鎮達到70%,其中中西部地區力爭達到50%;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
到2020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到2020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其他城市達到75%;縣城力爭達到60%;重點鎮提高5 個百分點,初步實現建制鎮污泥統籌集中處理處置。
到2020年底,城市和縣城再生水利用率進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區不低于30%,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20%,其他城市和縣城力爭達到15%。
針對上述目標,文件提出了幾項建設任務:“十三五”期間規劃新增污水管網12.59萬公里,老舊污水管網改造2.77萬公里,合流制管網改造2.88萬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設施規模5022萬立方米/日,提標改造污水處理設施規模4220 立方米/日,新增污泥(以含水80%濕污泥計)無害化處置規模6.01萬噸/日,新增再生水利用設施規模1505萬立方米/日,新增初期雨水治理設施規模831萬立方米/日,加強監管能力建設,初步形成全國統一、全面覆蓋的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監管體系。
近日,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
《指南》部署了五項重點人才工程,包括制造業與教育融合發展工程、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發展工程和全員質量素質提升工程等,要求各級政府加大制造業人才培養投入力度,落實好職業院校和普通高校生均撥款制度,并規定制造業企業要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至2.5%提取教育培訓經費,并完善監管機制。
《指南》提出,到2020年,制造業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以上,制造業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8%左右,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比例達到6%以上,人才的分布和層次、類型等結構更加優化。
據介紹,《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的發布,標志著《中國制造2025》“1+X”規劃指南全部發布,標志著《中國制造2025》頂層設計基本完成,已全面轉入實施階段。
《指南》提出要推進制造業人才供給結構改革,在教育過程中,鼓勵招生單位擴大制造業重大基礎研究、重大科研攻關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提高重點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比例。及時發布人才需求預測,引導高校招生計劃向本科電子信息類、機械類、材料類、海洋工程類、生物工程類、航空航天類和高職裝備制造大類、電子信息大類、生物與化工大類、能源動力與材料大類中對應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相關專業傾斜。
《指南》提出,在制造業領域全面推進學習型企業建設,堅持并完善企業職工全員培訓制度,規模以上企業要有專門機構和人員組織實施職工教育培訓,加強企業大學、培訓中心等企業培訓機構建設。職工教育培訓年參與率要達到50%以上。
近日,證監會在對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1502號建議的答復中表示,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私募基金支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債券市場支持節能環保產業,支持節能環保企業上市融資。
證監會在答復中指出,節能環保項目多具有資金需求量大、回收周期長、資金周轉慢等特點,節能環保企業大多是輕資產、技術密集型的小微企業,獲得銀行信貸資金有不少難度。
總體上講,證監會始終積極支持私募投資基金參與節能環保產業投資,并通過支持設立節能環保產業投資基金、政府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本投向節能環保企業,促進節能環保科技產業發展和成果轉化。
2014年8月,證監會發布《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適度監管、功能監管、差異化監管等監管思路,對私募基金行業不設市場準入,由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采取事后登記備案,同時推動出臺相關政策,促進行業規范發展。下一步,證監會將多措并舉,進一步促進私募基金更好支持初創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
證監會支持符合條件的節能環保企業發行公司債券融資,2015年,節能環保企業共發行13期公司債券,募集資金111億元。2016年,在證監會統一指導下,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和私募產品報價系統先后開展綠色公司債券業務試點,助力綠色產業發展。下一步,證監會將繼續積極支持包括節能環保企業在內的綠色發行人利用公司債券市場融資發展。
近年來,證監會積極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發行上市條件新興產業企業(包括節能環保企業)發行上市,利用資本市場籌集發展資金。截至2016年6月,在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上市的節能環保企業數量分別達70家和59家。
證監會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發行上市條件的節能環保企業上市融資,鼓勵節能環保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
遼寧省政府日前出臺《遼寧省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計劃》(以下簡稱《實施計劃》),明確今后企業必須持證排污,環保監管人員也將依證執法。
《實施計劃》明確了分批分期核發排污許可證的工作目標。今年6月底前,完成火電、造紙行業企業排污許可證申請核發;年底前,完成《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重點行業及產能過剩行業企業排污許可證核發;到2020年,完成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
今年,遼寧省將制定實施差別化環境準入指導意見,進一步強化環境影響評價的門檻作用,新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及批復中與污染物排放相關的主要內容將納入排污許可證。同時,加快推進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年底前,完成鋼鐵、火電、水泥、煤炭、造紙、印染、污水處理、垃圾焚燒8個行業超標問題整治任務。對沒有符合國家和地方要求的污染防治設施或污染物處理能力的企業,一律不予核發排污許可證。
根據《實施計劃》,省環保廳負責統一監督指導,不具體核發許可證,市級環保部門核發一般許可證,縣級環保部門核發簡易許可證。各地按照“誰核發、誰監管”的原則,定期制定排污許可監管計劃。
排污許可制實施后,遼寧省將加大對無證排污和不按證排污的整治力度,并將按證排污明確納入遼寧省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對違法企業及其有關人員,將依法實施行政處罰及限制市場準入、停止優惠政策等聯合懲戒措施。同時,建立有獎舉報制度,鼓勵公眾舉報無證和不按證排污行為。
2月8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召開“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動員會,并印發《“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方案》,規劃出未來2年~3年的“生態治理路線圖”。落實“兩減”“六治”“三提升”,緊緊圍繞結構調整、治污減排、執法監管等重點領域,采取系統、精準、嚴格的措施,進一步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方案》將在實現“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的基礎上,落實“兩減”“六治”“三提升”,緊緊圍繞結構調整、治污減排、執法監管等重點領域,采取系統、精準、嚴格的措施,實現污染物源頭排放大幅減少,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進一步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到2020年,江蘇全省PM2.5年均濃度要比2015年下降20%,設區市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2%以上,國考斷面水質Ⅲ類及以上比例達到70.2%,地表水喪失使用功能(劣于Ⅴ類)的水體基本消除。
《方案》提出,到2020年,江蘇化工企業數量大幅減少,化工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化工企業入園率達到50%以上。加大化工企業(化工監測點)淘汰力度,2018 年底前,對重污染、高能耗、規模小、效益差的落后生產工藝、技術裝備和產品,堅決予以淘汰等;以及實施重點區域的化工企業關停并轉遷、強化危化品生產、經營和儲運企業監管,對違法違規的?;飞a、經營和儲運企業一律予以關停,等。
江蘇將在做好“減法”的基礎上做“加法”,通過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擴大天然氣使用,安全高效地發展核電等方式,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體系,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
《方案》提出“六治”,即治太湖、治垃圾、治黑臭、治畜禽、治VOCs、治隱患。其中在“治理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方面,《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省揮發性有機物(VOC)排放總量削減 20%。2017年底前,石化、化工企業全部開展泄漏檢測與修復,完成重點化工園區(集中區)和重點企業廢氣排放源整治工作。強制使用水性涂料,2017年底前,印刷包裝以及集裝箱、交通工具、機械設備、人造板、家具、船舶制造等行業全面實現低VOC含量涂料/膠黏劑替代。
《方案》提出,要嚴格落實差別化的環境價格政策。實施差別化電價、水價和排污收費政策,嚴格執行新的排污費征收標準,開展總氮、總磷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污收費。落實綠色信貸政策,按照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等級實行差別化的信貸費率。
此次《方案》的提出,為了治污減排進一步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給涂料行業的環保低碳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
陜西省首次針對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的環境保護地方標準——《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控制標準》由陜西省環保廳會同陜西省質監局制定完成已經發布,并于2月10日正式實施。
該《標準》對涉及的8個主要相關行業,如汽車整車制造、印刷、木質家具制造、醫藥制造、電子產品制造、涂料與油墨及其類似產品制造、橡膠制品制造、表面涂裝等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進行了嚴格的標準限制,在適用范圍、排放限值、工藝管理、監測要求等方面作了詳細規定,從原輔材料控制、工藝過程控制、末端排放控制、排放總量控制等4個控制途徑設置了技術或管理規定和排放限值兩類控制指標。同時,對關中地區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限值更加嚴格。
據初步估算,標準實施后,陜西省將有78%的工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受到更加嚴格的標準限制,8個主要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減排總量可達65%以上,全省工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將在現有水平上削減至少20%以上。
與相關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其他省市地方標準相比,陜西省地方標準在許多方面都進行了更加嚴格的規定。如:全省印刷、木質家具制造,表面涂裝等8個行業的非甲烷總烴最低去除率指標均高于國家標準和兄弟省市地方標準;印刷行業增加了乙酸乙酯控制項目;醫藥制造、涂料與油墨制造、印刷行業增加了特征污染物濃度限值要求;涂料與油墨制造行業增加了甲醛、乙酸酯類等限制要求。
同時,標準充分考慮行業差別、地域差別、企業差別。一方面將關中地區與陜南、陜北區別對待,對關中地區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限值進行了更加嚴格的限制。另一方面,對“現有企業”和“新建企業”實行了分類管控,明確新建企業必須立即按照標準要求執行,“現有企業”給予了1年過渡期,即現有企業2018年2月10日起達到標準要求即可,方便企業統籌安排現有環保設施的更新改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