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鄭懷賢武醫結合思想體系探討
□劉曉蘭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人們更加關注于對健康問題的探討,在國家、政府的大力倡導下,將預防為主和健康促進相結合,是推動“健康中國”實現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武術的技術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醫學的進一步發展,“武”“醫”的共通之處是兩者有機結合的基礎,武醫結合在一定程度上也達到了修身養性、祛病健身的目的。中醫學中的辨證論治的哲學思想也對武術和中醫學的研究發展產生了影響作用,影響施治的方法和手段的采用,武醫結合在健康中國建設的背景下也就具有了深遠的意義。
鄭懷賢 武醫結合 健康 建設 體系
伴隨歷史的發展進程,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等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人們追求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水平在不斷提高,人們更加關注于自己切身利益的保障。隨著時代的逐步發展,人們“防未病”的意識也在提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今后15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是要從廣泛的健康影響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的健康,大幅度提高健康水平,顯著改善健康公平”。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更加應該把健康放在首位,防未病就顯得更加關鍵了,我們要站在新的起點上全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通過克服難題,尋求層層突破,推動健康中國建設計劃取得階段性成效,綱要明確提出要將預防為主和健康促進相結合,逐步推動健康中國建設計劃的進程。從相關的政策法規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重視民生的建設,主張預防為主的方式保證健康,基于此,本文通過文獻資料的方法,收集、整理與鄭懷賢有關的文獻資料,通過分類將資料進行歸類,為后期進行論述奠定了理論基礎。本文以“武醫結合”為論述基礎,在健康中國建設的背景下探討鄭懷賢的武醫結合思想體系。
鄭懷賢學習武術的淵源頗深且曲折,在此不一一贅述。在鄭懷賢形成的武術體系中尤以孫氏八卦拳的技擊功夫受人稱贊,同道對其美譽名為“西南五生八卦拳第一人”,在武術界享有較高的稱贊。鄭懷賢學習的八卦拳的活步推手和散手、快摔、擒拿是西南武林中的技術絕技,鄭懷賢學習八卦拳得到孫祿堂先生的指教和提點,學習到太極與八卦融合的絕技。鄭懷賢通過刻苦學習與鉆研,熟練掌握了八卦活步推手、散手等技藝,運用閃、騰、挪可以做到得心應手,走、沾、控人技藝運用自如。被鄭懷賢一生視為珍寶的三大技擊絕藝就是孫氏八卦拳、飛叉、擒拿。鄭懷賢學習到的武學技藝種類頗多,造詣頗深,同時鄭懷賢善于將所學技藝中包括擒拿、摔跤、卸骨和打穴等技藝與八卦拳融匯貫通,其技戰術思想全面,技擊實力超群。在早期的學習與訓練過程中總結自己獨到的經驗,形成了一個整體的訓練體系,他的這種態度、訓練方式對后來從事武術方面的教學與鉆研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
“武醫結合”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和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將武術和醫學相結合的一種治療手段,是通過運用武術達到強身健體、防病祛病的目的,二者在根本上是有所區別的,醫學的目的是治療疾病,恢復健康,促進健康,是通過醫學干預的的手段,通過內在或外在醫療手段、采取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達到祛病治病的目的,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人類的健康服務。武術和醫學結合的最初是來源于遠古戰場的廝殺,是經過人類的反復實踐與論證而形成的一門科學。武醫結合是根據中醫理療的特有理論和方法,將武術中的點穴、擒拿和正骨理筋等技藝與醫學相結合而形成的武術醫療,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瑰寶,并且這種防病祛病手段對一些現在醫學上無法解決的疑難病癥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武醫結合是通過武術、氣功、中醫三者相結合共同作用的結果,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將點穴(指壓穴位)、刮痧、按摩等技術手段與中醫學中的穴位、脈絡等相結合以到達治療的效果。通過個體的病癥特點合理制定運動處方,以達到防病祛病的目的。目前將中醫學中的針灸、推拿等中醫手段與武術的易筋經、八段錦、太極拳等具有健身價值功效的民族傳統體育手段相結合,共同形成的武醫體系,相互之間彼此延伸和滲透,從而達到更好的為人類健康服務的目的。
鄭懷賢(1897-1981)學習武術淵源頗深,自少年時期就接觸武術并開始學習武術,在學習武術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影響了武醫結合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中國的武術歷史久遠,在發展過程中古人將一些損傷通過點穴、刮痧、按摩等技術手段達到恢復健康、促進健康的目的,這種武醫結合的體系漸漸形成系統,使中國的武術與醫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即保證了武術的發展,發揚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又促進了醫學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早期的武醫結合體系是中國運動創傷學的雛形,對運動創傷學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武醫結合體系的形成過程中,鄭懷賢自少年時期接觸武術的學習造詣頗深,在長期的武術學習中繼承和發揚了武醫結合的傳統,并在前人的基礎上兼收并蓄,自成體系,根據武術與醫學同根同理,結合武學與骨傷科的按摩技術形成的十二正骨法、十三傷科按摩術等骨傷按摩技術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意義,被后人尊稱為“武醫宗師”、“骨傷圣手”。從武術的練功技術技巧中尋找與醫學中治病防病的共通之處,達到相互借鑒的效果是有積極作用的,對武術和醫學的繼承和發揚是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3.1、“武”、“醫”共通之處是構成共同體系的基礎
武術和醫學都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武術歷史悠久,而醫學中的中醫學奠基深厚,都有其特點。在中國古代有一種說法叫做習武之人,多諳醫術,自然地把武術與醫學系統的合為一體,共建了武醫體系結構。鄭懷賢在學武過程中學習了形意、八卦等拳術,另一方面也學習了醫治跌打損傷、接骨頭,為后期從事運動創傷的相關學習與工作奠定了基礎。武術是中華之精髓,而醫學乃中華之精華。武醫結合是由于精、氣、神之理,五行生克之義,二者重視人與自然界的整體辨證法。武、醫都是防病祛病、達到為人類的健康服務的目的。武通過如易筋經、八段錦、太極拳等民族傳統體育手段通過固氣、固本、固元(本因、內因、外因)達到健體防病祛病的目的。而醫術也是通過本因、內因、外因達到辨證論治的效果。
3.2、武術的技術手法促進中醫學發展
武術的基本功包括了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平衡、身法、眼法等,其中武術的手法又包括了拳法、掌法和肘法。在古代正骨理筋的手法是融擒拿、點穴于一體的,杜自明、林如高、鄭懷賢都是這一領域杰出的代表人物。中醫骨傷科中對“手、眼、身法、步”等的要求很高,要求對基本的骨傷按摩手法和技法掌握熟練,做到得心應手,同時對是身體平衡,和身體下肢力量的要求頗高,需要長時間成蹲位給傷者治療。
中醫學中的正骨手法和理筋手法都是較為出名的。正骨手法主要用于骨折和脫位,通過手法達到治療的目的。理筋手法主要是用于身體的軟組織部位、慢性損傷所引起的肌肉痙攣疼痛,通過指按法、提捏法、拇指推揉法達到緩解疼痛,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對手法的要求極高,需要“有力、持久、柔和、滲透”,而武術則講究“剛、柔、虛、實、巧、拙”形成影響的作用,在武術技法技巧練習中通過力道的練習和掌控達到靈活運用力道,故中醫學行醫也應重視武術功底的練習和掌握,形成影響作用。
3.3、武醫結合,達到修身養性、祛病健身的目的
武術在我國歷史悠久、有其深厚的歷史積淀,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修身養性的好方法,通過武醫結合不僅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更能祛病健身,為人類的健康而服務。自古以來,武術、氣功、中醫就是一家,武術氣功理論構成了中醫理論體系,同時中醫理論又指導了武術氣功的實踐。中醫認為氣功對改善身體的功能有很大的作用,通過氣功的練習達到修身養性、祛病健身的目的。
中醫學常講“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所以人要修身養性,使人體內在系統調和。武術的練功如氣功則使氣沉丹田可使心火下降、腎水上升,維持陰陽平衡,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3.4、辨證論治—認識疾病、治療疾病的前提
辨證論治—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前提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又稱辨證施治。鄭懷賢主張傷科疾病的辨證論治,其核心病機應是傷病產生的機制和傷痛發作的機制。辨證是尋求本因、內因、外因,施治也同樣是本因、內因、外因的有機結合,二者都是以辨證論治的方法進行綜合的分析。辨清病癥的起因,達到治本的目的。論治,又稱為施治,是根據病癥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原理和手段,達到固本培元的目的。武術也是通過尋求本因、內因、外因根據不同性別、年齡、身體狀況的選擇適宜的鍛煉項目,達到防未病治已病的目的。
在健康中國建設即在現階段,除了發展醫療衛生、醫療手段、醫療環境外,更應該以預防為主和健康促進相結合。武和醫有其共通之處,構成了一個結構體系,武術講究的是整體,平衡陰陽、五行、八卦,講求內外兼修、天人合一,而中醫講究整體觀念,以陰陽、五行為基礎,貫穿整個體系結構。武術和醫學結合也表現在經絡上,古有明訓,“不懂經絡不言醫”,而經絡是錯綜復雜的,在武術的學習中對經絡的把握,形成武術與醫學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武醫的治療手段分為了非藥物療法和藥物療法,其基本的宗旨都是疏通經脈、平衡氣血陰陽,以達到防未病治已病、強身健體的目的,順應人體內在系統的發展規律,以實現“治療、調理、保養、康復”等諸多醫學目標。當然,武醫結合也不是萬能的,只為我們提高武學修為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方式,為研究疾病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方法。愿武術和醫學體系的結合可以有所突破創新,促進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促進健康中國建設。
[1]張耀紅,侯樂榮.鄭懷賢“武醫結合”傷科學術思想的整理與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02.
[2]汪靜.運動醫學專家鄭懷賢的成就與貢獻[J].蘭臺世界,2014,04.
[3]張先發,葉守貞.鄭懷賢教授學術體系形成的初步探討[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4,S1.
[4]牟希瑾.鄭懷賢老師醫德、醫風拾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1994,S1.
[5]柏昱.絕技寫春秋——著名武術家鄭懷賢先生傳略[J].體育文史,1993,05.
[6]邢照利.鄭懷賢武術教育思想的口述史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13.
[7]曠文楠.武林大家鄭懷賢[J].中華武術,1995,07.
G804
A
1006-8902-(2017)-03-L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