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志
遼寧省阜新市阜蒙縣國土資源局地質勘查股
在這一環節當中針對地質礦產的開采主要可分成兩類形式,即地下開采與露天開采。在開采作業時對于礦山地質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①地下開采需要用到坑道,而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導致礦山地質的地貌景觀、地下水資源等均會遭受一定程度的損毀。②露天開采作業,會導致一定的礦坑廢水情況發生,此外針對開采時所產生的排土場也會產生一定的問題隱患,若此類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便會對周邊的地質環境造成嚴重影響,不僅會導致地貌景觀遭受破壞,并且還會大量占用寶貴的土地資源。從總體上來看在礦產資源的開采階段主要造成的影響包括對地貌的改變、占用土地、破壞植被。
這一環節主要是進行礦產資源的篩選,可利用這一環節來實現對優質礦石的選取,把礦石依據其質量、規格等性能程度的不同來進行類型劃分,并以此來促進礦產資源利用率的全面提升。在這一階段針對礦石還需實施沖洗、精心篩選等處理,由此也便會產生出大規模的廢渣、廢液,一旦將這些廢棄物隨意排放,便會造成當地的土質及地下水遭受嚴重污染,同時植被也將遭受嚴重破壞。
這一環節會帶來大量的廢渣、廢氣與廢液,其中廢渣與廢液對于地質環境的危害和選礦階段大致接近,會導致周邊的土質沙化,地下水被污染,植被大規模枯死等。其所產生出的廢氣還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一旦被人體吸入將會嚴重威脅到人體健康。
國家應當針對我國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盡快地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將對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問題作為工作重點通過法律法規來明確地方政府以及環境管理部門、礦山企業對環境保護應有的責任而地方政府也應當加深對當地礦山地質環境白毓呆人勘測調查,針對地質環境中出現的問題制定相應的制度來進行治理同時,也要制定相應的制度來保護礦山地質環境,防止礦山地質環境進一步惡化而環境管理部門要積極啊應國家法律法規的號召,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加強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管理企業則是要通過制度來規范開發開采工作,減少、避免對環境的破壞,并積極為環境造成的影啊負責。
拓寬融資渠道,加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資金投入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治理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持政府應當從適當增加礦山企業稅收,吸引社會中個體、企業的投資等方式來拓寬融資渠道,從而獲得更多的資金,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中,有更多可以調用的資金政府應當適當地增加財政支出,調動更多資金用于對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治理,改善地址環境問題而企業則應當相應地增加施工成本,在保護與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方面,投人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盡量避免對環境的破壞,踐行“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方案。
礦山地質環境具有極強的復雜性,在企業對其開發開采的過程中,非常容易受到破壞,其保護與治理難度比較大需要先進的技術作為支撐因此,礦山地質環境研究部門以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行業專家等需要進行合作,共同開展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的研究,從而開發更多先進的技術來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保護與治理有了技術的支持,地質環境保護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一方面,能夠減少國家與企業對環境保護與治理的資金投人,使環境保護與治理更易實現另一方面,則是使環境保護與治理更為專業化、標準化,取得更好的保護與治理效果。
對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前提是對地質環境情況有充足的了解這就需要各地政府對當地礦山地質環境進行動態調查,掌握環境變化中的規律因此,必須建立系統性的礦山地質環境檢測控制系統,通過對環境的監控和調查,獲得礦山地質環境變化的各項數據,作為環境保護與治理的依據,并針對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合理白下不境保護與治理方案從而使礦山地質環境中的問題能夠被及時發現、及時治理,且對環境狀況進行預測,從而防止環境被再度破壞加強礦山地質環境管理
礦山地質環境一直處在動態的變化之中,再加之礦山企業對其開發開采,使得礦山地質環境的發展難以預測,必須依靠健全的礦山地質環境管理體系來對其進行管理管理體系中主要包括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監控、檢測,對環境的變化進行調查和預測,并制定保護環境的方案以及環境治理的監督管理體系中應當以國土資源管理作為領導者,并為管理中的不同事務建立多個部門、機構,負責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各項事務從而使對礦山的開采開發、監測、調查、治理與保護形成完整的過程,從各個方面實現對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總而言之,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對完成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備關鍵意義,把礦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做好,是完成礦產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措施。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就可能出現嚴重的后果。所以,關于環境地質問題的研究成為重中之重,為礦山地質的環保事業建設奠定基礎。
[1]夏國彬,張培民.礦山地質環境評估影響及綜合治理研究[J].世界有色金屬,2016(23):129-130.
[2]薛慶,吳蔚,李名松,董雙發,汪冰,樊蕓湘.遙感技術在遼寧省礦山環境監測中的應用[J].中國地質調查,2016,3(05):54-59.
[3]符利軍.芻議礦山地質探礦工程安全問題解決措施[J].化工管理,2016(2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