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舒含
重慶大學
冀南太行山區石構民居營造技術研究方法
陳舒含
重慶大學
中國傳統民居是中國傳統民間建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分布地域之廣,種類之復雜,均可視為中國古代建筑類型之最[1]。冀南太行山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文化傳統造就了特殊的石構建筑。本文就冀南太行山區石構建筑的研究方法進行討論。
冀南太行山區;石構;營造
雖然對中國民居研究始于上世紀30年代劉敦楨先生的《中國住宅概說》,但近20年間鄉土建筑才成為研究的熱點。由于民居的在地性特征,人們意識到傳統民居對地域性設計的價值。如今,古村落的保護與利用已經成為學術、民間、政府等多層面的共識[2]。而隨著研究的深入,對民居的研究重點也逐漸由傳統官式住宅轉向普通傳統民居;由空間形態、環境等層面轉向技術層面[3]。
但在西方現代主義建筑的沖擊下,傳統的營造技術被現代建造技術所取代。這種行為自發發生,不因對傳統的重視而改變。因此,加快對現存傳統營造技藝記錄是保護傳統民居的重要內容,也為創造地域性建筑提供思路[4]。
冀南太行山區石砌民居有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特點,其形式、材料、結構以及命名均是在獨特的地理和歷史背景下形成。這些民居是了解當地風俗和民風的重要窗口,也是研究建筑地域性的絕佳對象[3]。并且其營建活動持續至今。從鄉土建筑研究角度出發,這種營造比傳統大木作更具吸引力。因為其營造技術保有活力。然而,面對來自現代建造技術的沖擊,傳統營造技術有消亡的危險。
雖然目前國內學者已開始關注冀南太行山區民居,但研究多集中在環境、建筑空間形態、室內空間環境及后續開發等層面上,較少關注傳統營造技術。僅少數論文對太行山其他區域(如豫北)有較為詳細的介紹。例如解丹、舒平《傳統民居資源保護現狀調研—以河北省為例》中提及河北太行山地區的建筑形式和材料[5]。周兵《太行山地區民居特征探析》從形成因素角度提及建筑材料和建造[6]。冀南太行山區的營建技術是以師徒關系為紐帶口耳相傳,沒有文字記載。因此,其系統研究是對當地營建過程的記錄、總結和歸納,是對當地傳統營建技術最好的保護。不僅可以幫助當地保護、更新和建設傳統建筑;也為今后創作地域建筑提供參考。
收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整理,比較和評價,作為參考依據。
對太行山古民居實地調研,走訪當地的民間工匠,參觀正在建設的民居,明確傳統石木結構民居的生成環境、建造過程及相應的營造技術特點。并與使用者的交流,了解當地營造技術對居民的影響。
對有明顯當地建筑技術和構造方法特點的建筑進行測繪,明確當地民居的基本特點,再通過對比,歸納出研究的重點并以此進行分析。
對當地石材與木材進行測試,了解其性能。從技術角度分析當地使用石構與石木結構的原因,為今后的的營建和修復提供更為精確的技術支持。
太行山區古民居極具地方特色,有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特點。基本特點是以太行山區特有石材為主要建筑材料,以石木結構為主要承重結構[6]。太行山區古民居主要分布于太行山深處,包括豫北、冀南和晉東。由于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太行山古民居在營造方式上存在著地域差別,僅以冀南太行山區古民居為研究對象。
冀南太行山區古民居多分布于河北邯鄲與邢臺,較有特色的有沙河市的王硇村、涉縣的王金莊村、井阱縣的大梁江村、邢臺市的黃寺鎮、英談村和魚林溝村[7],其中又以邢臺縣英談村最具代表性。當地營建活動自然發展,并未因旅游開發而受過多外界因素的干擾。其營造技術通過師徒傳承,口耳相傳的方式被較好的保存了下來[8],有利于記整理。因此,研究將以沙河市王硇村、涉縣王金莊村、井阱縣大梁江村、邢臺市黃寺鎮和魚林溝村等太行古民居為基礎,以邢臺市英談村為具體研究對象。
“營”即“籌劃、管理、建設”,“造”即“制作、做”。文章從營造技術的角度出發,將研究分成了四個部分。四部分為循序漸進的關系。
第一部分,對冀南太行山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進行分析,明確古民居的形成條件,了解石砌民居出現的合理性。并通過研究當地石材,深入了解材料的特征和使用性能,明確材料特點。第二部分,根據調研資料整理冀南太行山古民居的聚落形態、形態特點及建造過程。第三部分,在第一、二部分的基礎上對冀南太行山區傳統石砌民居的構造技術進行詳細的記錄,并加以歸納總結。第四部分,通過營造技術的研究,保護傳統石砌民居,并在地域性建筑設計中加以應用
研究計劃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查找、分析資料
通過分析冀南太行山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及建筑資料,形成明晰的認識,考慮典型建筑,明確考察重點。
第二階段:調研與測繪
前往冀南太行山區拜訪當地工匠和村民,記錄營建過程及村民對傳統營造技術的看法。選擇典型建筑測繪,并對使用材料進行實驗。
第三階段:實驗與歸納
對使用材料和之前成果歸納總結。石材需聯系相關專家或機構進行檢查。繪制CAD圖,并深入研究了承重結構、圍護結構、地基等部分的營造技術做法,分析冀南太行山民居的特色營造技術。
第四階段:總結
總結冀南太行山民居的建筑特色,存在的問題和可借鑒的內容。
[1]宋海波.豫北山地傳統石砌民居營造技術研究[D].鄭州大學.
[2]徐寧.在地營建:傳統村落環境的”接續性”設計實踐——以歷史文化名村英談為例[A].新常態:傳承與變革——2015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4鄉村規劃)[C].2015.
[3]郭鑫.江浙地區民居建筑設計與營造技術研究[D].重慶大學,2006.
[4]鄒紫男.川西傳統石構民居的結構體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5]解丹.傳統民居資源保護現狀調研—以河北省為例[J].人民論壇,2015(5).
[6]周兵.太行山地區民居特征探析[J].新西部(理論版),2012(4).
[7]張正陽.冀南太行山古民居——魚林溝村調查及單體民居改造方案[D].河北大學,2013.
[8]林祖銳.英談村空間形態與建筑特色分析[J].建筑學報,2011(10).
陳舒含(1991),女,漢族,浙江金華。碩士生在讀,建筑設計及理論,重慶大學,重慶,4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