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春福
海陽市社會保險服務中心
農民工社會保險問題及解決措施
紀春福
海陽市社會保險服務中心
社會保障制度作為實現社會公平的基本政策,其中社會公平就是指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擁有享受政治、發展等權利的平等地位,但是就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來看,其針對的主要是城鎮職工,而對具有較強流動性特征的農民工卻沒有給予應有的保障。基于此,文章首先就完善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險的現實意義進行闡述,以此分析了當前農民社會保險所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我國目前的形式,提出解決社會保險問題的幾點措施,希望為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提供借鑒。
社會保險;農民工;弱勢群體;存在問題;解決措施
1.1 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需要
城鎮化水平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指標之一,農民進城務工是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必然結果。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雖然近些年國民經濟得到了持續高速的發展,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城鎮化的滯后,不僅影響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升級,而且加劇了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扭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如就業壓力大、農民收入過低和增長乏力等,在很大程度上均與城鎮化滯后有關。因此,建立農民工的社會保險,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除對勞動力流動的制度約束,配合以戶籍制度的改革,農民工就能夠在城市安居樂業。
1.2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政府為農民工提供的社會保險能夠明顯的增強他們防范風險能力,降低他們在城市的生活風險。但是,目前恰恰缺乏能夠比較有效地保障農民工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險制度,處于降低風險的考慮,他們基本上都還保留著戶口所在地的承包權,國家也一再強調不能強行收回農民的承包地,允許農民外出務工時保留承包地。此時,耕種土地對于農民工來說,不是為了實現家庭利益最大化,而是為了風險最小化,是在現有制度安排下進城農民規避社會生活風險的一種行為安排。
1.3 避免“民工荒”現象的需要
20世紀80年代的第一代、第二代農民工,由于其生命周期的影響,在逐步退出這一群體,新一代的農民工正逐步取代他們。相比而言,新一代的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更高,他們對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預期,對法律、對城市、對社會、對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對個人價值實現有更多的追求,他們己經很難接受父兄輩的生活和工作標準。多項調查表明,現在農村的大部分勞動力己經脫離農村來到城鎮和沿海,儲存在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數量大大下降。而和以前相比農民工的收入增加緩慢,生活成本增加較大,農民工打工收益明顯下降。這樣,造成了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出現民工荒的現象。
2.1 參保率較低
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險體制尚不完善,農民工的參保率極低,而且退保現象較為嚴重。我國人社部規定,農民工必須連續繳納養老金15年才能享受到此保險,但是我國農民工的流動性較大,工資收入不穩定,而且要負責家庭成員的日常開銷,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農民工能達到規定的繳納年限,對農民工的參保率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2.2 保險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尚不健全,使農民工辦理社保轉接手續非常困難,許多農民工不停的參保并退保,社會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對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的積極性造成較大的影響,還使得一些農民工對參加社會保險失去信心。
2.3 保障程度低
我國的農民工醫療體系較為落后,醫療保險不能解決農民工的生病問題。比如,部分未參保的農民工在工作過程中出現意外損傷的時候,工傷保險不能給農民工帶來保障,很大一部分農民工選擇私下解決,導致個人權益遭受損害。
3.1 提高農民工自身素質和參保意識
對于農民工來說,加強自身風險的防范以及對參保意識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農民工自己得以重視,才能有效的使農民工的相關權益受到企業的重視,施工企業才能夠建立一定的工傷保險制度。因此,對于農民工來說,其應該積極參加各類培訓,加強勞動保障和安全生產的學習,提升自身素質;一方面農民工需要積極主動的與用人單位簽訂好勞動合同,辦理工傷保險,為自己維權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重視工傷預防,注重自我保護,減少工傷事故的發生。
3.2 完善政府職能和法制部門的制度
政府作為農民工的堅強后盾,要積極為他們提供法律援助,還要積極發揮監督職能,嚴厲打擊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其次,政府還要加大工傷保險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農民工了解工傷保險政策,能夠簡單處理工傷事務,維護自身權益。同時政府還要減少辦理工傷維權的程序,讓農民工在短時間內實現維權。此外,作為法制部門應該完善工傷維權的相關法律,讓農民工減少維權成本,同時還要完善工傷預防的相關法規,減少農民工工傷事故的發生。
3.3 建立農民工不同類型的社會保險體系
(1)將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納入現行社會保險制度。將那些從事正規就業、建立勞動關系、以及事實勞動關系在5年以上的農民工納入現行社會保險制度,參加城鎮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險,同時改革和完善現行的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使穩定就業的農民工能夠享受應有待遇。
(2)為不穩定就業的農民工建立低門檻的過渡性保險制度。對簽訂短期合同,頻繁流動以及從事各種靈活就業的農民工引入過渡性的辦法。待時機成熟后再研究如何與城鎮社會保險制度統一起來。如養老保險可以實行個人帳戶為主、社會統籌為輔的儲蓄積累制,提升農民工的社會保障能力。將本人的社會保障權益直接記入個人賬戶,繳費實行低費率,由用人單位和農民工雙方負擔,企業按本企業工資總額的10%,個人按本人工資的5%,全部繳費進入農民工個人賬戶,并發放個人賬戶卡。
(3)對失地農民工實行土地換保險政策。對失地農民工的社會保險既要針對其自身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也要立足于現有的城鎮和農村社會保險制度框架。對有勞動能力的失地農民,首先應著眼于促進其就業。在實現就業的基礎上,以企業職工或靈活就業人員的身份參加城鎮社會保險來解決其養老、醫療等方面的保障問題,符合條件的還可按有關規定享受城鎮醫療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對無勞動能力的失地農民,若領取土地補償費后生活仍有困難的,在城鎮規劃區以內的,可優先考慮將其轉為城鎮戶口,并按規定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未轉為城鎮戶口的,符合條件的可按當地有關規定享受農村特困戶救助和農村醫療救助,還可在自愿的基礎上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3.4 創建符合國家、企業與個人需要的農民工社保制度
在對社會保障水平基線進行確定時,其相關部門必須要謹慎,
其相關工作人員應正確認識到某些措施與基線一旦出臺和確立,往往只會存在上升趨勢,而很少會出現下降的狀況。相關研究學者曾提出: 對于社會保障體制的建立,一定要注意其體系的設計費用不能太高。社會保障對于利益格局的調整有著直接影響,所以,針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以及城鎮居民的社保問題還未得到有效解決的狀況下,必須要謹慎執行,因為一旦初始保障基線定高了,不僅會陷入騎虎難下的困境,也會阻礙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最后也會對農民工的權益造成一定損害。
[1]孫茂陽.我國新生代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3.
[2]俞嬌嬌.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險存在著的問題和解決方法[J].現代商業,2012(15)
[3]吳宜疆.農民工社會保險問題的解決思路[J].知識經濟,2016,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