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玉春
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文物管理所
新時期文物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
代玉春
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文物管理所
隨著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的日益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文物保護過程中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因此,如何科學、合理、有效的進行文物保護利用則成為文物保護工作者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為此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者以提高文物保護質量為目標,根據文物保護實踐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利用管理工作對策模式開展了相關研究。本文針對文物保護工作遇到的突出問題,利用管理與技術結合模式,開展實踐應對措施研究,為文物保護質量提升提供理論支持。
文物工作;管理;要點
文物并不是冷冰冰的歷史,文物管理工作也絕不是簡單的看管。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收藏古玩、研究各類歷史典籍、逛各類博物館去見證歷史古跡等,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愛好。如何做好文物管理工作,重點是要充分挖掘文物內涵,讓老文物煥發(fā)新時代的溫度。
文物是人類歷史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遺址,加強文物保護,對于研究歷史,發(fā)掘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彰顯民族精神、教育后人等都有著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大力倡導和樹立保護文物意識,傳承華夏文明史,使保護文物成為全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準繩,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為,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促進文物保護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2.1 文物管理不力
文物工作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zhàn)。文物執(zhí)法力量薄弱、法人違法案件多發(fā)、文物火災事故呈上升趨勢、盜竊盜掘等犯罪行為屢懲不止等問題突出。近年來文物火災事故呈上升趨勢。文物執(zhí)法被弱化和邊緣化、法人違法問題突出。還有個別地方或大拆大建、損毀文物,或破壞古建筑、搬來洋建筑。
2.2 盜墓行為屢禁不止
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 文物淪為資金炒作的工具,金錢的誘惑令盜墓屢禁不止。文物除了有經濟價值,更重要的是其所具有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盜墓者看不到文物的科研歷史價值。要杜絕盜墓行為,除了加強文物保護的執(zhí)法力度,還應該從源頭規(guī)范文物收藏。
2.3 行政執(zhí)法較為薄弱
近些年來,隨著普法工作的加強,金寨縣有關部門雖然在文物執(zhí)法工作中職責的履行上稍有成效,但是,執(zhí)法工作在規(guī)范化建設方面還是不夠完善,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很多的違法行為,基本都是靠人情面子解決,又或者是文物工作者抱有保護文物的初衷,違反了文物保護法卻不自知。執(zhí)法人員對文物保護的認識非常模糊,保護意識也非常淡薄,很多時候是處于被動應戰(zhàn)的狀態(tài),執(zhí)法工作不僅次數較少,執(zhí)法力度也不夠,對于不法分子來說,違法較容易且成本低,給了他們很多的可乘之機。
3.1 加強政策與法規(guī)掌控,平衡經濟與文物保護關系
首先在地方文物保護中,管理者應以文物保護前提做好經濟發(fā)展工作。如避免將容易受到破壞或文物保護措施不健全的地方文物保護單位,定為旅游開發(fā)資源,或是采用限制客流的模式減少文物保護景區(qū)游客,都是很好文物保護措施。其次確實落實《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法》是利用法律手段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基礎。為此博物館管理方應確實依據其法律條文與解釋開展文物保護工作。如針對旅游經濟開發(fā)對文物進行破壞的情況,博物館應及法律部門取得聯系,以《文物保護法》為基礎追究地方相關部門責任。最后實現經濟發(fā)展與文物保護的共贏。結合地方經濟發(fā)展過程,在確保文物保護質量前提下,地方管理者可以將旅游經濟獲取的收益部分投資于文物保護工作領域,實現經濟發(fā)展與文物保護工作的共贏局面,是當前符合國家經濟與文物保護工作要求的重要手段。
3.2 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信息化文物管理平臺
現代信息化技術發(fā)展迅速,已經成為科技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因此,建立一個依托信息網絡技術,結合數據庫技術,并且以傳播文物資源管理信息等內容為主,實時、準確、客觀的反應文物管理的現狀,并為文物管理、保護提出科學有效的決策手段的數字化信息系統(tǒng)迫在眉睫。傳統(tǒng)文物管理多是以文字、圖紙的方式記錄,結合信息化技術以后,就可以建立電子信息,不僅易于資料的管理保存,也方便傳播。此外,還可以建立網絡展館,實現公眾坐在家里就可以觀賞文物的愿望。最后,建立信息互動平臺,開通文物討論社區(qū),提供專家咨詢互動,讓民眾廣泛參與其中,打破消息壁壘,實現信息化管理下的文物保護。
3.3 加強保護歷史文物的輿論宣傳與教育工作
一系列對文物的惡意破壞都反映了人們對歷史文物缺乏敬畏之心。強化對保護歷史文物的輿論與教育,應該重視公眾考古, 每一位文物考古工作者都有向社會宣傳的義務, 每一項考古和文物研究成果都應該考慮向社會進行科普教育,讓民眾理解其意義和價值。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再利用等,如何與經濟社會發(fā)展、民生改善等相結合, 完善相關保護法規(guī)、部門協(xié)調和資金保障,提倡科學保護,尊重保護原則和采取適當修繕技術, 鼓勵社會資本和公眾參與遺產保護。文化遺產保護能夠激活集體記憶,增強社區(qū)凝聚力,因此,需要重視物質景觀保護背后的社會意義。
3.4 健全并完善現行文物管理制度
文物管理工作的開展必須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時,開展文物行政執(zhí)法工作也是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重要職責。文物管理部門就應該加強和完善現行文物管理制度,消除體制的機制性障礙,完善地方文物法規(guī)和規(guī)章,遵循各項規(guī)章制度,建立文物責任追究制度和文物保護責任制度,切實將文物管理和保護的責任落實到具體人員。此外,還應該加強文物管理部門的執(zhí)法隊伍建設,切實加大檢查力度和執(zhí)法水平,嚴格執(zhí)法。
綜上所述,文物是文化歷史的重要結晶,更是人類社會的自豪和驕傲。文物的管理和保護工作不僅是全民族的偉大事業(yè),更是全社會的重要責任。新的時期下,文物工作者應該致力于文物管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將文物保護工作推向新臺階。
[1] 申楠. 新時期下的文物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J]. 大眾文藝,2016,03:56.
[2] 鄭紅紅. 新時期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困境及對策思考[J]. 藝術品鑒,2017,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