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飛 李 崗
中國葛洲壩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關于高位自然邊坡治理主被動網施工技術淺析
董玉飛 李 崗
中國葛洲壩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高位自然邊坡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要加強對于路基邊坡穩定性的治理工作,對邊坡的穩定性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研究,多進行實地觀察和分析,找出邊坡穩定性出現問題的原因,選擇科學合理的方案進行治理,使邊坡治理得到快速成功解決。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位自然邊坡治理主被動網施工技術。
高位自然邊坡治理;主被動網;施工技術
根據現場實際勘察,880混凝土生產系統后緣高位自然邊坡塊體分布較為分散,施工區垂直高差達360m,且下部分布有重要建筑物及交通要道,施工安全風險大,特別是5-2隧洞洞口,砂石骨料主要輸送通道,車輛人員多,安全問題突出。在高程990附近有一緩臺,分布大量浮石、孤石。
針對自然邊坡特點,明確“分類處理、防治結合、因地制宜、減少擾動、重點部位監測”五項處理原則。塊體處理以錨固和清除為主,少量采用混凝土支撐:(1)清除適用條件,即穩定性較差,其方量一般小于20m3,塊體突出分布于坡面之上,清除后不會產生新塊體。(2)混凝土支撐適用條件是主要針對于倒懸體且需要合適的基本地形條件。(3)對穩定性差的塊體,為確保施工期安全,錨固前需對其采用主動網“包裹”或鋼絲繩兜錨。
3.1 被動防護網
(1)施工準備
①被動防護網施工前,須進行坡面清理。坡面清理主要通過人工撬挖的方式清除影響被動防護網施工和施工安全的地表浮土、浮石、孤石及小規模危石(小于0.3m2,大于該方量按高位自然邊坡塊體方案處理),防止浮土、浮石、孤石及小規模危石對施工人員及設備的傷害,確保施工安全。
②坡面清理的土方、石塊應根據地形,堆放于凹地,外側采用厚度不小于0.5m的漿砌石擋墻防護。做好安全防護措施,防止清理后的積土、孤石及小規模危石發生二次災害。
③在L1施工便道局部修建鋼爬梯,用以鋼絲繩錨桿鉆孔。鋼爬梯踏步高度0.2m,寬0.8m,爬梯兩側修1.2m高的扶手。具體工程量現場發生量計。
(2)測量放線
①被動防護網系統工程的測量放線的主要工作為鋼柱和拉錨錨桿位置的確定。
②鋼柱和錨桿避開山坡的溪流或沖溝,避免影響被動防護網系統的使用。
③鋼柱位置放線時,盡量錯開不利地形并盡可能使鋼柱的位置處于同一高程。如有必要,可對高凸處作一定的清挖,或對低凹處設置混凝土墩進行一定的地形填補,使相鄰的鋼柱間高差盡量控制在1m以內。
④對地形起伏較大的位置,可將一道被動防護網進行分段,但兩分段間須錯位搭接,搭接長度為不小于分段間的距離。
⑤對山脊和山坳等部位,可根據現場情況適當加密鋼柱。
(3)基座安裝
①鋼柱基座布置應盡量避開坡上的溪流和沖溝,基座的長軸方向應與該基座中心和左右相鄰基座中心連線夾角的角平分線方向一致。
②基座的固定形式根據基座所在位置的地質情況不同而分為2種:
基座的基礎頂面應平整,不高出地面10cm,以使下支撐繩盡可能緊貼地面。
(4)鋼絲繩錨桿安裝
①鋼絲繩錨桿一般應布置在穩定的基巖中,采用鉆孔錨固的方式,錨桿孔孔徑32mm,采用M25砂漿。
②鉆孔完成后應進行錨桿孔清理,錨桿砂漿采用孔底注漿法。
③如鋼絲繩錨桿須布置在覆蓋層中時,采用較大體積混凝土對錨桿進行錨固,混凝土埋置于覆蓋層中,混凝土的強度C20,斷面尺寸不小于0.4m×0.4m,深度不少于3m,體積不小于1m3。
④上拉錨桿位置應布置在兩個鋼柱的平分線上。
⑤當被動防護網中某根鋼柱在平面位置中形成尖角指向坡腳方向時,該鋼柱應設一根下拉錨桿。下拉錨桿布置在鋼柱的坡下方,并位于該尖角的角平分線上。
(5)支撐繩安裝
①上下支撐繩均采用φ18雙繩,每跨每繩各使用一個減壓環。
②被動防護網上支撐繩為雙繩,兩段支撐繩的安裝形狀為“┌”和“┐”)。在上支撐繩張拉之后,用不少于4個配套繩卡將其活動端與其豎直端并結在一起。活動端固定于鋼柱基座下部的掛座上。
③將第一根上支撐的掛環端暫時固定于端柱(分段安裝時為每一段的起始鋼柱)的底部,然后沿平行于系統走向的方向上調直支撐繩并放置于基座的下側,并將減壓環調節就位,(距鋼柱約50cm,同一根支撐繩上每一跨的減壓環相對于網柱對稱布置);
④將該上支撐繩的掛環放于端柱的頂部掛座上;
⑤第二根上支撐繩和第一根的安裝方法相同,只不過是從第一根的最后一根鋼柱向第二根鋼柱的方向反向安裝.且減壓環位于同一跨的另側(有減壓環時)。
⑥下支撐繩的安裝方法同上支撐繩,在上支撐繩安裝好后進行。
⑦被動防護網下支撐繩為雙繩。在下支撐繩張拉之后,用不少于4個配套繩卡將其活動端與其水平端并結在一起。
(6)格柵網的安裝:
①格柵網鋪掛在環形網的內側,疊蓋環形網上緣并折打網的外側15cm,用專用扎絲將環形網與格柵網聯結在一起;
②格柵網底部宜沿斜坡向上敷設0.5m以上,用土釘將格柵底部壓住。
③每張格柵網之間重疊寬度0.5m;
④用扎絲將格柵網固定到環形網上,每平方米固定約為4處。
3.2 主動防護網
(1)坡面清理
主動防護網施工前,須進行坡面清理。坡面清理主要通過人工撬挖的方式清除影響主動防護網施工和施工安全的地表浮土、浮石、孤石及小體積危石(小于0.3m3,大于該方量按高位自然邊坡塊體方案處理),防止浮土、浮石、孤石及小體積危石對施工人員及設備的傷害,確保施工安全。
(2)測量放線
確定錨桿孔位,鋼絲繩錨桿按設計間距布置,盡可能使支撐繩安裝后保持橫平豎直。對于某些局部坡面,如無法按照設計的標準間距進行定位時,根據現場實際條件適當調整錨桿位置。
(3)鋼絲繩錨桿施工
①鋼絲繩錨桿均采用2Φ16鋼絲繩錨桿,長度不小于3m,間距4.5m×4.5m。
②錨桿孔施工時,盡量形成孔口凹孔,凹孔一般口徑20cm,深15cm,使支撐繩張緊后能緊貼坡面。
③鋼絲繩錨桿布置在穩定的基巖中,采用鉆孔錨固的方式,錨桿孔口徑不小于50mm,采用M25砂漿進行灌注。
④鉆孔完成后進行錨桿孔清理,錨桿砂漿采用孔底注漿法。
⑤在進行下一道工序前注漿體養護不少于三天,或強度不低于設計值70%。
(4)支撐繩安裝
①支撐繩下料前,就準確測量每根支撐繩兩端錨桿間的順坡距離,該距離包括沿程凹凸的影響;下料長度應在測量長度的基礎上兩端各增加1m;從一端錨桿開始,支撐繩穿過各錨桿的外露雞心環套;用與鋼繩直徑相適應的繩卡固定一端,繩卡間距5-10cm,固定后繩端留長度不小于20cm的自由尾繩,繩卡數量為2-4個;一端固定后,用張緊力不小于10kN的緊線鉗或葫蘆進行預張拉,當繩子較長,因摩擦力過大時,可逐段張緊,最后將尾端用繩卡固定;
②每段橫向支撐繩布設長度不超過30m,每段縱向支撐繩布設長度不超過40m;
③對不同長度的支撐繩其端頭所用繩卡數量規定:支撐繩長度小于15m時,每端使用2個繩卡;長度大于30m時,每端使用4個繩卡;長度介于15m與30m之間時,每端使用3個繩卡。
(5)格柵安裝
①網塊規格為4m×4m,網孔規格為300mm×300mm;鋼絲格柵鋼絲直徑2.2mm,網孔直徑為50mm×50mm;
②必須位于系統底層緊貼坡面,支撐繩在其上方;
③格柵網塊之間搭接寬度為5cm~10cm,并每隔一定距離(不大于1m)扎接一次;
④待外層防護網安裝完成后,格柵須與外層防護網用專用扎絲(直徑不小于1.2mm)按縱橫向均不大于1m間距進行扎接,使兩層網結合在一起。
(6)鋼繩網安裝和縫合
①鋼絲繩網的安裝方向為十字卡扣抱緊端朝向坡面;
②鋼絲繩網的縫合按鋼絲繩錨桿形成的單元格進行,縫合繩路徑為“口”型,按上側→兩側→下側的順序進行縫合,縫合繩縫合至鋼絲繩錨桿時須穿過錨桿環套并轉向。縫合路徑在下支撐繩上重疊不小于20cm后,轉向鋼絲繩網,與鋼絲繩網纏繞并固定在一起。
③鋼絲繩縫合方法為:用縫合繩的活動端將鋼絲繩網邊沿網孔與支撐繩和錨桿環套以螺旋方式逐孔穿套在一起并收緊。縫合時,先人孔逐孔進行收緊,縫合操作完成后采用張拉器對縫合繩再次進行張拉,使鋼絲繩網緊貼坡面。縫合繩兩端均采用2個Φ8繩卡緊固鎖定。
總之,坡面的主被動防護尤為重要,在各個塊體有針對性的錨固或清除的處理過程中,結合整個坡體的主被動防護,減少雨水對坡面的沖刷,有效保證坡體的整體穩定,因此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1]仇登科.公路路基邊坡穩定性初探[J].民營科技,2012,12:306.
[2]段文魁.公路路基邊坡工程設計與穩定性問題探析[J].科技創新導報,2008,36:88.
[3]嚴建平.丘陵地區高速公路邊坡治理分析[J].廣東科技,2008,03:172-173.
董玉飛,1992年7月15日,男,甘肅武威,本科,助理工程師;
李崗, 1989年8月30日,男,湖北宜昌,本科,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