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經濟帶區域合作是區域合作的一種特殊形態,其理論主要來源于普遍意義上的區域合作,但又有自身的一些特點。高鐵經濟帶正成為沿線地區加快跨越發展和加強跨區域合作的引爆點。本文通過研究分析區域合作的有關理論和實踐、高鐵經濟帶的內涵等,總結提出高鐵經濟帶區域合作的基本特點,對政府指導和促進企業參與高鐵經濟帶區域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區域合作以及以此為基礎所構建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國內區域發展的趨勢并不斷強化,這與國家和地方政府區域發展戰略有密切關系。從行政區劃的角度看,區域合作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中央政府主導的或相關省區市組織的跨省區合作,比如長江經濟帶、泛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涉及多省區、大規模城市群組成的跨省的區域合作;二是各省市區組織的市州間區域合作,比如江蘇沿海經濟帶、黔中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凱里—都勻—體化等省內局部地區的區域合作;三是各市州組織的內部區域合作,比如黔東南州凱里—麻江同城化、畢節市七星關—大方一體化。這些區域合作對推動不同層面的區域增長極建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很多時候區域合作具體模式和路徑是緊密相關的,不同的合作路徑就會形成相應的合作模式。同時,從不同角度觀察,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的模式。但是,從行為主體所發揮的作用看,區域合作主要有政府主導型與企業主導型兩種模式,其他很多模式是這些模式的衍化。
1.政府主導型模式及路徑和衍生模式。典型的政府主導型模式主要出現在中國計劃經濟及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階段,該模式是政府主要通過規劃、政策、體制機制等制度安排和重大工程主導區域合作(如西南地區的五省七方協作區),企業更多時候是被動接受(實際上企業的自主權也極為有限,尤其是公有制經濟企業)。這個模式又主要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上級政府主導的區域合作,比如,黔中經濟區合作就是由貴州省政府主導的;第二種是同級政府共同主導的,比如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區域合作就是由貴州、廣東和廣西三省區政府共同發起的。在此模式中,企業、中介組織在許多具體合作項目建設中發揮作用。
政府主導型模式的路徑較多,主要體現在政府制度安排和重大工程建設,包括區域發展戰略、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區域合作試驗區建設、產業園區共建、旅游開發合作、社會領域合作等,其中很多區域合作本身就是政府安排的區域發展戰略的體現。由政府主導型模式的路徑又衍生出很多模式,例如: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模式,它以政府間共同簽署合作協議為基礎,以政府行政干預為主要手段所進行的互通、互認或聯合行動為支撐;援助型合作模式,它以扶貧為目標,是經濟發達地區對落后地區進行的經濟技術幫扶。
2.企業主導型模式及路徑和衍生模式。這種模式以企業作為行為主體,以利益驅動為合作基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作用。典型的企業主導型模式主要出現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有充分的自主權。它是由企業通過各種戰略聯盟、產業產品區域布局等方式主導區域合作。
路徑主要包括:企業戰略聯盟,通過兩地或者多地企業以戰略聯盟的方式實現聯合協作,形成產業專業化分工體系,防止惡性競爭,避免重復建設,優化區域產業布局;企業內部通過總部+分公司(機構)實現跨區域布局,這種路徑又具體可以分為品牌戰略、多元業務、研發+基地等;股份化、合資、企業并購等也是重要方式。
3.“政府+行業組織+企業”模式。這是現在國內區域合作最常見的。相關政府通過政府間協議、規劃、政策、體制機制等制度安排和重大工程,引導和組織區域合作,行業組織發揮政府與企業的溝通橋梁作用(有時候也發揮組織作用,甚至參與政府區域政策制定),而企業在具體合作領域起主體作用。
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經濟區、長株潭經濟區等區域合作成為國內區域合作的成功典范,他們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發展、重點合作專題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實際上,僅僅從貴州看,也與許多地區形成了比較良好的區域合作,包括黔渝、黔湘、黔川、黔滇等周邊地區,也包括通過區域合作平臺參與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這些為推動國內區域合作積累了許多經驗,主要包括:
1.梳理共同訴求。除了援助型合作外,其他合作基本上以經濟利益為基礎,因此,共同的利益訴求就成為區域合作的最重要驅動力。有效推動區域合作,首先要加強合作方戰略對接,共同梳理合作訴求,尋求共識和抓手。
2.規劃先行。區域規劃是指導區域協調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也是有序推進區域合作的最重要基礎支撐,體現著合作方的共同訴求、合作方向、合作重點、主要抓手。長三角區域合作就是在國務院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指導下開展的,與這個規劃相銜接的長三角地方、行業規劃方案相繼出臺后,初步構建起由國家戰略與規劃、各省市規劃綱要、專項規劃或者規劃實施方案等組成的能體現一體化發展要求的規劃體系,從根本上解決了區域一體化過程中因跨行政區域造成的發展規劃不協調、發展目標不一致等諸多問題,為長三角一體化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其他很多區域合作也都有相應的區域規劃。
3.完善區域合作機制。建立區域經濟協調機構、區域經濟合作制度規范等制度安排是實現區域合作的最重要保障。長三角形成了“三級運作、統分結合、務實高效”的區域合作機制,其中決策層決定長三角合作的原則、方向、目標與重點等重大問題;協調層為由常務副?。ㄊ校╅L參加的“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主要是落實主要領導座談會部署,協調推進區域重大合作事項;執行層包括聯席會議辦公室、重點合作專題組和城市經濟合作組,具體推動長三角區域合作工作。珠三角采取的是多種方式并存,包括行政首長聯席會議制度、政府秘書長協調制度、行政首長聯席秘書處工作制度、日常工作辦公室聯絡制度和部門銜接落實制度。其他許多區域合作的進展和效果不理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安排缺陷而難以解決行政區劃帶來的經濟分割。
4.加快基礎設施一體化進程。區域間的交通、港口、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和一體化推進建設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路徑,也是快速推進區域合作的重要硬件保障。目前,長三角、珠三角、長株潭在交通、信息、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領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不僅充實了相應區域合作內容,也為更廣泛的更深層次的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礎。
5.以專題形式加快推進區域產業合作。長三角和珠三角都采取了加快形成產業轉移協調推進機制、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積極推進滬蘇園區共建等措施。其中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將推行重點合作專題作為合作與發展的核心內容和主要抓手,也是重要經驗。他們按照“先易后難、與時俱進”原則,從最初2001年的5個逐步發展到2007年底的“9+1”個專題組,到目前已經形成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環保、信用、人社、金融、涉外服務、城市合作、產業、食品安全等12個專題合作組。
6.以區域性合作基金促進區域投融資。2012年長三角設立國內首個區域性合作基金“長三角合作與發展共同促進基金”,支持有利于整合資源、改善民生、提升效率、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的事項。廣東省2016年已設立總規模為500億元人民幣的珠三角優化發展基金,支持廣東省委、省政府推動珠三角優化發展戰略實施,重點投資于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重大平臺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現已在珠三角對接了綜合管廊、港口航運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投資項目。
關于高鐵經濟帶的內涵。國內對高鐵經濟帶的理論研究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高鐵產業帶、高鐵城市帶、高速交通走廊等方面,到目前為止,國內只有很少的研究文獻給出高鐵經濟帶的明確定義。
總體上看,高鐵經濟是依托于高鐵的產生而誕生的新經濟形態,至少包括四層含義:一是具有大容量、高速度、大眾化等顯著優勢,加快形成新的經濟流動,而且成為國民經濟大動脈。二是具有典型的極化效應與擴散效應,長期看能促進整個區域協調發展。依托特有的優勢,高鐵促使資本、技術、人力、信息等物質能量信息流在高速鐵路沿線站點形成集聚效應和高速流動效應,形成新的經濟業態,部分高鐵站點形成新的區域增長點,原有城市則經濟區位提升并突破傳統極化效應邊界、加劇極化效應而強化增長極(比如廣州對貴州的極化效應可能通過貴廣高鐵而加強),促進和推動城市新的區域化和經濟區域化,這可能會形成“虹吸”效應而降低部分區域的發展能力;通過與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效連接而形成外向擴散效應,這種效應與經濟距離成反比,即在效應臨界形成后隨著經濟距離延伸而遞減。三是通過高速鐵路沿線站點形成廊道經濟,并可能形成集高速交通帶、產業帶和城鎮帶于一體的綜合經濟體,進而成為區域經濟支撐帶而顯著改變區域發展走向和格局。四是在區域發展模式上屬于典型的點軸開發合作模式,依托高鐵強化增長極(點),將沿線城市和區域串點成線、拓線成軸,形成點軸經濟系統。
高鐵經濟帶是一種主要依托高鐵運輸線形成的、以軸上城鎮或城鎮群為主要依托的帶狀區域經濟系統或廊道經濟形態,屬于一種新的區域經濟形態,它具有一般經濟增長極(帶)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可以改變區域經濟走向和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高鐵經濟帶區域合作是區域合作的一種特殊形式,遵循區域合作的一般規律。從合作存在的前提和條件看,有四點基本是相同的:第一,合作的基礎和目的方面,都立足于自身更好的發展、共同訴求和合作各方整體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單方面利益最大化)。第二,合作要求相同。如果是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合作,處于內核地位的發達地區需要對周邊區域有強大的牽引力和強勁的經濟增長動力,即具有強大的擴散效應和極化效應的潛力;而如果雙方都是落后地區或發達地區,則要求在發揮細化優勢的基礎上形成共同的戰略取向,以進一步做強優勢或補強短板。第三,區域之間的差異性除了體現在總體經濟社會上,還體現在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等方面。在合適的范圍內區域間產業結構等因素的差異越具有互補性,區域合作的內在動力和可能性就越強。第四,區域合作必須以有效的制度安排為保障,要形成良好的共贏式機制,并貫穿區域合作的始終。從合作的模式和路徑看,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在初期,以政府主導型合作為主,通過政府間的協議、規劃明確相關的制度安排,確定合作的方向和重點,同時引導企業(機構)等市場主體進入。高鐵經濟帶區域合作與其他區域合作不同之處主要有兩點:第一,從合作存在的前提和條件看,高鐵經濟帶區域合作擺脫了一般的區域合作在地理區位上的相互毗鄰,跨區域合作成為重要特點。第二,從基于空間結構形成的區域合作模式來看,高鐵經濟帶上的區域合作建立在交通軸線上,區域發展更多地依賴點軸開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