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亞黎
貴州創新型工業內生動力及路徑選擇
彭亞黎
十三五期間,貴州的主戰場之一是工業化。調結構、謀發展、求升級,加快推進工業供給側改革,發展新興產業,淘汰落后產能,進行貴州整體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將成為貴州謀求經濟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的重要途徑。新型工業化相對于傳統工業化更凸顯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其自主創新的動力和實現機制將使得資源配置合理優化,資源利用高效,大大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在今天大力倡導綠色環保的要求下綠色生產、文明生產、清潔生產更加可持續發展,更能得到社會認同。
貴州遇上了重要的、最好的歷史機遇。充分利用產業承接和升級、國家宏觀調控新舉措、供給側改革、后發優勢等,尋求符合貴州省情的發展新思路,在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進程時,選擇性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應該是我們重點考慮的事情,在此過程中以科技為先導,通過科技和信息的優先發展,以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為核心,帶動貴州工業化在高起點上迅速發展,不斷增強最新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使經濟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近年來,貴州省委、省政府在國家統一部署下提出了工業化戰略,并取得可喜成績:“十二五”時期,我省工業化程度從初期進入中期,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550億元,年均增長14.4%,擴大2.89倍,步入加快轉型、加速發展的良性發展通道,工業增速成績喜人,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接近40%。
貴州工業化的現狀是:建立起以煤炭、電力、冶金、機械電子、化工、輕紡等為主體的工業體系,但是低水平、低效益的“兩低”特征顯著,工業發展布局長期不太合理、不能及時跟進時代發展和消費升級對產業和產品結構的需求,大膽創新能力極弱、產業投資不能及時跟進、技術設備落后、工業總量太小,最終導致市場競爭力薄弱。依靠科技進步對經濟的提升不夠,管理創新、勞動者素質提高對工業經濟增長的作用還不明顯。另一方面,又具有較大發展潛力。從世界范圍打量,目前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正處于一場最大經濟危機后經濟緩慢復蘇的階段,經濟全球化自然帶來新一輪產業變革、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會使得中國乃至貴州都受到影響,促使世界通過加速產業變革與結構調整應對經濟危機,有利于我省更好地加快發展。國家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第二次西部大開發戰略,交通和水利重點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發達省份正面臨用工荒、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多因素的困擾,有利于我們乘勢而上,使得我省近幾年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在這樣的背景下,探索貴州工業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實現歷史性跨越發展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是一個亟待研究的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重要課題。
(一)發達國家工業化實踐
發達國家早期的工業化,離現在已經200多年了,但是人類在很短時間內取得的巨大成就仍然令人感嘆。盡管各國工業化道路存在一定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工業化的確改變了歐洲歷史。更重要的是歐洲工業化浪潮不僅席卷了歐洲大陸,還波及世界各地,使得英國、美國等國家經濟迅速增長,先后成為發達國家和世界經濟中最有影響的力量,他們的成功證明工業化是實現經濟增長、提高生活水平、走向富裕的有效途徑。
工業化先行國家中的典型代表有英國、法國、美國、德國和日本等,他們無一例外地都通過工業化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所帶來的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并先行成為發達國家,人民充分享受到巨大的福利,但是這些國家工業化的時間、道路選擇和成就都不盡相同。英國是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從棉紡織業方面獲得重大發展,迅速改變著英國的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城鄉人口分布,使得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法國作為歐洲大陸的人口大國之一,其工業化開始得比較早,但在其工業化過程中選擇方向搖擺不定,進程較為緩慢,但從整個歷程看經濟增長相當穩定。此外,工業化還使得美國在城市化、基礎設施和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工業化使得美國在不到100年的時間內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德國由于長期民族分裂,工業化開始得比較晚,后順應第二次產業革命的潮流,將工業化的主導部門迅速轉向重工業,在鋼鐵化等方面比較有優勢,德國已經成為一個強大的工業國。
從整體來看,這些發達國家工業化普遍規律是重工業成為重要主導產業帶動工業化深入發展的,產業結構演進呈現克拉克規律等,但工業革命的內容之本不變,實行工業革命的方法卻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并且這些國家在工業化前普遍經歷了農業革命和人口增長。工業革命主要依靠民間力量自發形成,政府介入并不充分,城市化與工業化如影隨形。在19世紀初期工業化剛開始之際,美國基本上沒有什么現代意義上的工業,工業化使美國制造業占到世界全部生產能力的40%,并且工業體系很完整,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使得科學技術水平大幅提高,又對美國迅速工業化推波助瀾,進而帶動農業快速發展,產生良性反哺。因此普遍認為,到1914年為止,美國在短短100年時間內從一個地廣人稀的農業國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工業國。德國后來居上,用了大約80年的時間超過了英國和法國,就完成了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歷史性跨越,成為歐洲工業強國,實現了工業的跳躍發展,其工業化道路的經驗教訓,對后發國家更具有借鑒價值,被視為落后國家趕超的典范,
(二)先行工業化省份發展之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改革開放,中國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期,由此邁入推進工業化的新時代。從1979年開始,中國經濟開始加快增長,突出特點是農業和輕工業快速增長,服務業也加快增長。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提出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中國工業化進入了制造業及其出口快速增長時期。那時中國工業化傳統做法的特征表現是:一是國家主導推動;二是重工業優先發展;三是粗放型增長方式;四是追求高速度;五是依靠農業提供工業資本積累;六是排斥城市化;七是忽視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
進入21世紀,中國提出要走以信息化帶動、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工農業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集約型增長方式為主、大膽引進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工業布局創新、結構多元化,一時間對外開放、民間和政府力量相結合,城鎮化適度同步的可持續發展蔚然成風。基礎設施建設、消費結構升級、城鎮化進程加速等因素相輔相成使得中國沿海地區得到了高速發展,其發展歷程、成功經驗和教訓值得貴州很好借鑒。
產業承接轉移作為中國目前經濟結構戰略布局的重要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縮小東西部差距必然要求生產力要素空間轉移,此方式必定成為實現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貴州要增強區域競爭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承接產業轉移將成為工業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推手。貴州擁有豐富的資源優勢,這些資源既有物產,又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這些年由于東部地區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出現了我省熟練農民工大規模返鄉潮,為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良好的人力基礎。然而,如何權衡承接成本與收益,在承接中創新,使貴州工業成為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資源消耗低、經濟效益好的新型工業成為當前頭等大事。更重要的是,我省新型工業化道路已面臨新的環境和形勢,有了更好的不同選擇:
(一)國際化
當前,各國政治、經濟既相互依賴又空前對峙,全球經濟處于不穩定性狀態已成為一種常態。在這種“國際化”的大環境下,國際經濟波動加速傳導致使危機不斷不可避免。發達國家作為充足資本和先進科學技術的主要擁有者會處于國際化的核心地位,但是,國際激烈競爭更會創造效率,也帶來了資金和先進技術的流動,我省工業在國際分工中只作為加工環節,工業低附加值、低盈利的賣苦力狀況由于上述因素有望得到改變。
(二)信息化
信息技術具有典型的無國界通用性,其用途廣泛,技術改進迅速、空間大,傳播速度和無行業界限使得大部分經濟領域均可采用并產生管理手段和運作模式互補,使得多種生產方式與組織形態發生變革,從而不斷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衍生新的產業形態。信息化給我省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機遇,目前新型工業化的知識化和信息化面臨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時期,科學技術縮短了空間的流動距離,我省新型工業化因此而與發達國家、發達地區縮小差異,昔日偏遠的貴州也會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有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既要工業化,又要信息化,對我省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上述背景因素的改變,使我省工業化與信息化產生疊加,信息化帶動的跨越式工業化,增長速度快,可持續發展基礎堅實,外加經濟增長方式以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為主,更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我省工業化是有望直接進入新型工業化的。
貴州要實現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將我省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充分運用最新科學技術創新,重要途徑就是推進新型工業化。
(一)保護貴州寶貴的生態是一切的前提
貴州再也不能重蹈不顧環境和生態,伴隨高增長高投入、高消耗下的粗放經營,自然環境和貧瘠的資源、能源無法支撐高消耗、高排放。在人口多、人均資源不足情況下長期粗放經營的發展路子已難以為繼,粗放型增長模式集中到一點就是對自然環境的掠奪。貴州在承接中要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推進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和資源,堅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產能,走安全發展、清潔發展、持續發展的路子。在城鎮化過程中也要致力優化生態環境,提升城市承載能力、規劃設計、建設水準,實現“低碳節能、緊湊集約、生態宜居、智慧智能”。
今天,建立生態工業園區成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整合、吸收有效資源的“加減乘除”運算規則的高效、環保型做法。許多貴州人甚至非貴州人重點關注的是建什么樣的工業園區,建設貴州工業園區有沒有破壞環境、破壞生態、形成污染,有沒有濫用寶貴耕地、破壞珍貴的青山綠水。
園區化是聚集發展工業最節約土地、更加容易吸引資金的較為有效載體,是工業發展目前認為最好的平臺。過去的土地資源使用比較缺乏與產業結合下的統一規劃,產業集中度也不高。實際上工業園區是一種充分利用荒山荒坡、集約發展、集聚發展、服務環境、綜合承載能力增強的高效模式,可以產生一帶多重效應:園區內企業合作互助,減少了政府和入駐企業的資金壓力,并帶動農民參與建設,成了就業、房東、股東、市民的互惠關系,催生城鎮化建設加速。園區提升了與發達地區對話、交流、互動的平臺,以重大項目引領,突出產業特色,實現集聚發展、集群發展倍增。做強產業群、做長產業鏈、做大產業規模,變資源比較優勢為市場競爭優勢,催生出新的生產力和新的市場競爭力。
(二)依據內外動力大力尋求發展
發達地區在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無一例外均是把經濟政策和經濟制度與經濟發展進行了很好的結合,并使改革有了新的突破。推進了經濟的自由化和明確產權,建立新的激勵機制,成為調動生產力創造力和積極性的最重要動力,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和企業對新的事物和產品的需求,也進而調整、分配了國民收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一是具備內部動力——改革,不是單純的思路、技術問題就可以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二是具備外部動力——開放。發達地區在吸引外資方面相對欠發達地區規模和占比大得多,在機械、交通運輸設備、電子和加工等行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的企業比重更大,外資的推動也大大有利于發達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和要素的市場化進程與完善市場競爭。這些做法值得我們好好借鑒。
(三)調結構,優化升級
通過信息產業發展高技術產業,并以此改造傳統產業。繼續改善基礎設施,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技術產業為先導,全面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許多行業具有循環、連鎖專門服務的功能,會創造很多的就業機會,服務業在此輪經濟發展大潮中定會取得巨大的成功。
配合供給側改革,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使過剩產能有序退出。發展有潛力的智能制造、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模式、新技術、新業態,培育孵化科技創新型企業,實施改造升級,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四)不斷增強創新動力,利用大數據發展高位起步
我省啟動建設首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創建“貴陽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試驗區”,創建貴陽·貴安“國家大數據產業集聚區”,三大平臺成為“登云梯”。建成全國第一個數據集聚共享開放統一平臺——“云上貴州”。把大數據作為彎道取直戰略引擎,充分實現以大數據引領產業轉型,在數據集聚、數據應用、數據引領上搶先機、求突圍、做貢獻。
(五)創新與投資并重
創新驅動著力推進管理創新、路徑創新、技術創新,只有好的技術,沒有好的管理人才,這些思路無法實現。著力優化投資結構,引進科技含量高、體量大、污染小、產出高的實體投資,確保創新型工業化實施。更要加快引進、培育、鼓勵創新人才,加快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六)城鄉協調發展
工業化過程中隨著生產規模的快速擴張,對勞動力需求大幅激增,解決了就業崗位,城鄉結構也發生變化,協調了城鄉關系,增加了資本積累,個人收入也大幅提高。
工業與農業整體發展。“三農”問題,通過加快工業化進程,投資拉動經濟,拉動勞動力需求,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高人口素質,有利于部分農村生產方式的轉移和提高,科技進步帶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帶動整體區域經濟發展,根本改變農業拖累整體經濟的不良局面。工業化必然伴隨城市化,緩解人口壓力與土地承載力的矛盾、促進適度的城鎮化,實現工業化、城鎮化的健康協調,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貴州商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劉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