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碧君
構建貴州紅色文化傳播新機制
唐碧君
特色鮮明的紅色文化對以紅色沃土著稱的貴州來說,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是貴州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探索新時期貴州紅色文化的傳播規律,通過不斷豐富傳播內容,創新傳播手段;利用新興技術,促使紅色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相融合;拓展傳統媒體空間,充分利用新興媒體傳播紅色文化;進行多維創作,鼓勵創作網絡文化等途徑構建貴州紅色文化傳播新機制,是紅色文化永葆青春的不竭動力。
(一)對紅色文化概念的重新界定豐富了紅色文化的宣傳內容
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所以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除了其理論的科學性、革命性以外,還因為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容,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紅色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應當如是。紅色文化不應斷層于革命年代,而是能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豐富的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文化。我們認為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指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過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產生的既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思想又充分結合實際的具有革命性、時代性、先進性的文化。因此,對紅色文化概念的重新界定大大豐富了紅色文化的內容,使其不再被打上“過去式”的標簽,而應貫穿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產生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改革創新精神都應被納入紅色文化的范疇,由此,紅色文化既傳承了歷史,又貼合了實際,面向了未來,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二)開闊思路,創新宣傳模式
過去對紅色文化的宣傳主要通過紅色旅游、紅色書籍、紅色影視等方式宣傳。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各種網絡信息鋪天蓋地,以輕松、娛樂、休閑為“招牌”實蘊含低俗的“快餐文化”“灰色文化”的興起,使模式相對單一的紅色旅游,變更緩慢而又囿于紙質不便于攜帶的紅色書籍,情節雷同、拍攝方式傳統而不“奇幻”的革命影片、舞臺劇等吸引力銳減,紅色文化傳播面臨尷尬的局面,亟須創新傳播模式,重新占領市場,吸引受眾。目前,一些省份在發展紅色文化方面走在了前列,值得參考借鑒,如重慶市開展“唱紅歌、讀經典、講故事、傳箴言”活動,河北省舉辦紅色手機文化創作傳播活動,江西省每年舉辦一屆中國(江西)“紅色旅游博覽會”和“紅歌會”,湖南省每年結合不同的主題舉辦一屆紅色文化旅游節,山東省建立了第一個紅色運動會基地并在臨沂市舉辦了全國首屆紅色運動會等。貴州在每年定期舉辦紅軍文化節的基礎上,還要不斷結合區域特色,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活動,如在紅色旅游節慶、會展、拓展活動方面,我們可以借助貴州打造“爽爽的貴陽”旅游城市形象舉辦“爽爽的貴陽紅色文化節”;貴州“十三五”期間要打造山地旅游新項目,我們可以舉辦“紅色山地旅游節”;貴州是國酒茅臺的故鄉,茅臺酒也是紅色的酒,我們可以以此為依托,舉辦“紅色酒文化博覽會”;貴州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貴州人民都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做出了積極貢獻,各少數民族又善歌舞,因此我們每年都可以借傳統節日或少數民族節日舉辦“少數民族紅色文化節”;貴州是紅軍長征時期經歷時間最長的省份,紅軍足跡遍及全省68縣(市),我們可以每年選取一個地區舉辦“重走長征路”活動等。總之,貴州是紅色沃土,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可以為紅色文化的傳播提供新的途徑。
目前,高新技術在貴州紅色文化開發中有一定的利用,部分紅色史料采用了數字化手段加以保存、搜索、借閱,一些紅色紀念館引入了聲光電效果、3D投影等技術,但紅色文化的科技融入總體不夠,平面化和單一化仍是貴州紅色文化開發的標簽。因此,提高紅色文化創新能力,應在紅色文化開發中融入“智慧”元素,依托貴州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通過文化需求對科技創新的帶動,提升紅色文化產品的創作力和表現力,加快推動高新技術在紅色影視、出版、演藝等領域的運用,改造、升級傳統紅色文化生產、經營和傳播模式,構建傳輸快捷、雙向互動的現代紅色文化傳播體系,形成集創意設計、數字電視、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網絡視聽、手機媒體、娛樂休閑、遠程教育等新業態為一體的共融共生的數字化紅色文化服務產業集群,促進貴州紅色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文化產品優勢,既傳播文化,又發展產業、增加效益,實現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有機統一。
人才是紅色文化創新之本,貴州作為欠發達地區,經濟相對落后,在高新技術人才儲備方面明顯不足,要實現紅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創新,我們必須“兩條腿”走路,既要根據設計、制作、傳播等不同產業環節的需要,通過政府機構、高校等多種途徑,構建紅色文化科技融合型人才培養機制,培養更多具有開拓創新意識的創新創業型文化人才,如對紅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經營人才的培養,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又要結合新興文化業態發展和產業技術創新項目,引進紅色文化領域高層次專門人才和一流創新團隊,促成紅色文化科技創新產業聯盟、紅色文化科技創新產業園區等的建立,重點抓好高新技術園區、開發區和實驗區等平臺建設,建立紅色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促進文化與科技創新走特色化、集約化發展之路,推動更多富有時代氣息、民族特色、反映貴州紅色文化的原創性的文化產品、文化品牌走出貴州、面向全國、走向世界,提升貴州文化的軟實力。同時,在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中不斷激發紅色文化創作者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潛能,催生出更多富有想象力的紅色文化表達方式、表現形式和全新的文化媒介,形成新的文化經濟生長點。
所謂傳統媒體,意即“平面媒體”,主要包括電視、報刊、廣播三種形式,傳統媒體信息一般周期發布,時效性較弱,傳播方式較為單一,用戶反饋相對遲滯,但傳統媒體由于發展歷史久遠,擁有大量不同年齡、文化層次的受眾,在社會中有極大影響力,紅色文化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傳統媒體。所謂新興媒體,意即“網絡媒體”,是伴隨科學技術發展,以網絡技術為支撐的信息傳播形式,新興媒體具有便捷、高效、多樣性、互動性、及時性、豐富性等特點,作為一種信息傳播媒介,新興媒體所展示出的特有的優勢和特點,使其所擁有的受眾越來越多,在信息傳播上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而這恰恰是紅色文化傳播的短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嚴肅的課題,即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為搶占未來傳媒制高點,掌握話語主導權,紅色文化在傳播上需要博采眾長,采取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相融合的方式,促進傳統媒體轉型發展,充分考慮現代受眾群體的生活方式與思維習慣,有計劃地進行立體傳播,使傳播在與時俱進中進行。
其一,實現傳統媒體的轉型發展。紅色文化是先進文化,但紅色文化的先進性不等同傳播的有效性,長期以來,紅色文化的傳播依賴于傳統媒體進行,報刊是重要傳播方式,形式相對單一,同時由于過去對紅色文化產生的時間節點界定為“革命戰爭年代”,從而導致傳播內容缺少時代感,傳播意識不強,傳播氛圍不濃,傳播效果不夠理想,嚴重制約了紅色文化的發展。伴隨網絡時代的來臨,在對紅色文化進行審慎定義的同時,我們要不斷創新傳播媒介,實現傳統媒體的轉型升級,使紅色文化在意識形態競爭中占領制高點。首先,在進行紅色文化宣傳時,傳統媒體在發揮信息的真實性、權威性等傳統優勢基礎上,要細分受眾,為特定群體的受眾提供高質量的信息報道;其次,積極融入新媒體,拓展傳統媒體的傳播渠道,報紙做電子報,電視做網絡電視,數字電視,廣播也可以上網,使傳統媒體向復合媒體轉型發展;再次,發揮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集合品牌優勢,增強媒體品牌影響力和公信力,爭取做成綜合性全媒體運營的大型紅色權威媒體,為社會提供正確的議程設置和合理健康的輿論導向。
其二,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式發展。在新形勢下,紅色文化傳播迎來新的契機,即多媒體融合,其終極形式為全媒體,其中,“臺網互動”是最為通用的表達形式。所謂“臺網互動”,即通過電視、廣播報道與網上信息傳遞互動,實現平面媒體、廣播頻率、有線數字電視、門戶網站、手機廣播電視五大終端的融合。具體而言,表現一:實時同步。即網上報道與電視廣播同步直播,受眾可以以自己最方便的方式接受傳播。在直播同時,電臺設熱線電話,網上設受眾評價機制,實時接收來自受眾的反饋意見,由專人進行管理,及時回復受眾問題,進行雙向互動,提高受眾關注度。表現二:電視、廣播先行,網絡延伸。即先由電視廣播對紅色文化活動進行相應報道,然后在政府門戶網站、紅色專業網站、娛樂休閑網站(如紅色旅游網站)、網絡社區等門戶網站上開辟專題討論區或建立論壇,傾聽受眾心聲,進行深入探討、學習、多向互動。因為網絡是面向大眾的公開的平臺,其匿名形式可以很好地保護受眾隱私,因此,受眾可以在網上自由發表意見,我們可以采集到來自受眾的比較真實的反饋,如果在門戶網站有比較資深的學者長期“坐鎮”,適時進行輿論引導,使受眾形成共性的正確認識,這對于培養公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莫大的助益。這種以傳統媒體提供紅色傳播內容,互聯網媒體作為擴大影響和傳播效果的手段的新舊媒體融合模式是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形式。表現三:網絡淘沙,權威點評。近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北京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億,占中國總人口的51.7%,網絡受眾的激增對我國意識形態建設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網絡是一個信息爆炸的容器,海量、良莠不齊、形形色色是網絡信息的特點,尤其在國外敵對勢力妄圖對我國進行價值觀滲透,發動如蘇聯般的“顏色革命”,而我國網民又與日俱增的情況下,對網絡信息及時、正確的引導,掌握網絡話語權對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至關重要。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許多網絡受眾是沒有明晰的辨別力的,很容易“隨波逐流”,因此,我們不僅要時時關注網絡信息的發布,還要以政治的敏感性從海量信息之中篩選出公眾比較感興趣、關注度較高的事件加以分析,并通過電視、廣播加以點評,對公眾進行正向的輿論引導,如2016年夏季我國多省地州市發生洪澇災害,其間涌現出來的抗洪搶險戰士腳被水泡爛,幾天幾夜不合眼吃飯都打瞌睡等平凡中見偉大的事件,公眾關注度較高,這就是我們宣傳紅色文化的良好契機。
“唱紅色歌曲、觀紅色遺址、寫紅色心得、看紅色電影、聽紅色故事”等一系列活動是目前開展紅色文化傳播的“基本套路”,這些活動的開展令紅色精神的傳承在人們的心中扎下了根。隨著時代發展邁入網絡時代,流于平面化的遺址展覽館,耳熟能詳的紅色老歌、容易“劇透”的紅色影片已使人們產生審美疲勞,尤其在數字化時代里,信息量爆炸,3D、4D等高科技手段融入日常生活,求新、求異成為大眾心理,千篇一律的紅色傳播很難再激發人內心的震顫,改革與創新成為突破困境的唯一出路。追本溯源,紅色傳播的有效性依賴于豐富而富有特色的傳播源。貴州紅色題材無疑是廣泛的,但由于貴州作為曾經的“蠻夷之地”,“窮山惡水”,交通非常不便,使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緩慢。伴隨著貴州高速公路、高鐵、機場等交通網絡的構建、“多彩貴州”品牌的推廣、“避暑”“避寒”之都概念的確立以及貴州旅游業的大發展,貴州區域地理價值直線提升,使得長期拘囿貴州文化發展的諸多因素逐漸消解。《雄關漫道》《殺出絕地》《水鳳凰》《殺出個黎明》《磅礴烏蒙》等影視、文學作品的出現,貴州文藝界紅色創作的“春天”來臨,充分揭開貴州紅色文化的面紗,展示貴州紅色文化的魅力,讓“多彩”貴州更絢爛,成為貴州紅色文藝創作的精神動力。歌曲、舞臺劇、小說、紅色影視、說書、快板,甚或海派清口等多種創作模式將成為貴州紅色文化開發的主要模式,每一種模式都吸引著不同的受眾。探索同一題材的不同表現形式即多維創作模式是貴州紅色文化開發的重要途徑,從文學創作到影視文學創作,從影視文學作品到舞臺劇、電視劇等創作模式的轉化,推動報紙、影視、廣播、書刊與網絡、手機、動漫、游戲等產業聯姻,形成人才轉化、知識整合、團隊建設等聯動機制。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即是大眾性,只有實現多維創作模式,才能使我們的受眾面更廣泛,我們必須以大眾喜愛的方式進行傳播,才能贏得受眾,贏得未來。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新興媒體的普及,人手一機在我國初中以上群體成為常態,在我們詬病“僵尸族”的同時,也要看到今天網絡文化的影響力。諸如里約奧運會期間,我國游泳運動員傅園慧的一句“洪荒之力”第一天就為其微博吸引了16萬粉絲,國家氣象局還專門在官方網站貼出“洪荒之力”的闡釋。在此,不是說紅色文化要搏出位就得刻意迎合網民的需求,而是說既然中國有大部分人都是網民,我們為什么就不能考慮受眾求新、求異的特點,適當給紅色文化這“老酒”換換“新瓶”呢。比如鼓勵一部分作家創作優秀的紅色網絡作品,與當前比較流行的玄幻、仙俠、穿越競爭市場,這既是紅色文化經受市場經濟考驗的一種方式,也是紅色文化作為主流意識形態把握網絡話語權的重要途徑。
(作者單位: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教學部)
責任編輯:郭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