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瑋 何璐羽 魏亞龍
華北理工大學基礎醫學院
關于大學生網絡貸款是針對大學生和研究生群體,提供分期購物、現金消費、資金借貸等互聯網金融服務和通過微信、QQ等聊天軟件或直接上門進行抵押、拍照借貸的私人放貸服務。2014 年以來,各種“校園貸”平臺呈爆發式增長,在大學校園里,各種校園貸款的廣告無處不見。再加上學生的自制力不足,往往在購買欲的推動下欠下一筆又一筆貸款。
大多數大學生每月生活費800-1200元左右(研究對象為河北省大學學生),每月生活費為1500元上的學生僅占8%。
然而,在生活中大多數大學生的生活費難以滿足資金的日常消費需求,消費時需要考慮經濟壓力。也就是說大學生的生活費可以維持生活,但難以痛快消費。也正是因為如此,大學生“校園貸”應運而生,從而使大學生網絡貸款在校園內愈演愈烈。
52.36%的大學生表示聽過網絡分期貸款但沒有借貸,但有12%的大學生知道并借貸過。可以說大學生對于“校園貸”是知道多,嘗試少。
對于不參加“校園貸”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到位居第一的是沒有此類的需求,而對于有這類需求的大學生,最讓他們擔心的是個人信息泄露的問題,大學生大多是通過手機app推送了解到貸款平臺,“校園貸”商家投入大量的廣告進入校園,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效果最好的是采用網絡廣告推銷方式,即平臺在大學生點擊率高的網站和手機APP進行廣告宣傳。其次為校園代理的方式,即“校園貸”平臺在各高校設置代理人,代理人負責校園業務推廣。
“校園貸”分為三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在正規網絡借貸平臺借貸。如愛學貸,趣分期等。第二種借貸是通過聊天工具或朋友介紹在個體借貸方借貸時。而第三種方式直接通過軟件給自己的額度步驟最簡單,直接完善個人信息綁定銀行卡,就能使用額度。
經購物軟件直接給予的信用額度并沒有受到大家的熱捧是因為購物軟件所提供的信用額度僅限于在此購入軟件上購買物品是使用,而不能應對大學生五花八門的需求。顯然這種貸款方式不容易造成貸款金額過大,因此,這種貸款方式所引發的大學生貸款事件最少。
“校園貸”用途第一位的是“校園貸”購買電子產品,第二位的是用于學習,第三位的是旅游、聚餐等娛樂。大學生利用校園網絡貸款購買電子設備的比例遠遠超過其他商品。然而電子產品的價格昂貴,而大學生償還能力弱,因此貸款后的還款是大學生的重要難題。除了電子產品,購置學習資料、報考相關課程交、學費、購買衣服和化妝品以及旅游、聚餐等娛樂花費都是大學生校園網絡貸款的普遍消費內容之一。
在針對“校園貸”父母是否知曉的調查中,在網絡貸款期間,55%大學生沒有通知父母自己的貸款狀況,因此在大學生貸款危機時父母并不知情,不能及時關注孩子的內心動向,從而增加悲劇發生的可能性。如鄭德幸“校園貸”賭球欠款60多萬的跳樓悲劇,鄭某貸款期間父母對孩子貸款賭球一無所知。
在“校園貸”是否發生糾紛的調查中,有15%的大學生表示在“校園貸”過程中發生過糾紛。可以說,“校園貸”糾紛比例較高,反映了“校園貸”平臺的不規范,存在風險,需要整改。也警示大學生“校園貸”風險就在我們的身邊,因此在“校園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選擇相對正規的平臺,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信息安全,錢財安全和人生安全。
大學生沒有固定的收入,因此償還能力弱,且大學生自制力有限,不宜給予大量的資金,造成悲劇的發生。
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校園貸”消費觀念。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校園貸”消費觀念,父母首先要以身作 則,加強對子女的消費監督。父母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教導子女量人為出、適度消費,對子女的消費狀況要有一個大概的把握。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陶冶大學生生活情操。 對大學生的教育培養,不光要傳授他們知識,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因此,學校應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下工夫,學校社團和學生會是大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重要場所,社團和學生會可定期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例如針對“校園貸”消費,完全可以舉辦一期話劇或者辯論賽,揭露“校園貸”過程中的利與弊。三.培養學生專業興趣,增加學習投入。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合格的人才、高素質的人才。因此學校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學業精神,提高大學生各方面的素質,使大學生明白自己的主業是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而不是任性消費。四.提高學生的自控能力。由于大學生處于青年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自控能力較弱,一旦受到網絡、他人的影響,就易沖動地購買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因此要注重提高大學生的自控能力,加強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教育他們明確自己的責任。學生的自控能力提高,就能自覺抵制誘惑,使他們的主要心思放在學習上,而不是吃穿用度的攀比。
大學生在平時的消費中,要做到提前計劃,統籌安排,計算好自己的生活費用和學習用品費用,除去這些必要的開支,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來選擇是否進行“校園貸”消費,錢時要考慮家庭的承受能力,承擔自己的家庭責任,不要為了圖一時之快,把父母拖人還債的深淵。在平時的購物中,該買的和不該買的產品自己要分清,不要過分追求高檔的電子產品。市面上銷售的一般智能手機和數碼相機完全可以滿足平時使用的需要,沒有必要背上沉重的債務去追求蘋果手機、單反相機等高檔消費品。有了一個合理的購物計劃,大學生在平時的消費中就會量人為出,而不會寅吃卯糧,任性血拼。
一是增加平臺信息透明度。對于平臺相關信息要及時更新公布,使平臺客戶及時掌握平臺情況,不斷督促平臺加強風險防控體系建設。二是加強信貸資料審核力度。“校園“校園貸””平臺應完善信貸審批 制度,避免冒名貸款等情況的發生。三是提高信貸 準入“門檻”。例如,可以由學校提供學生誠信證明,學生家長提供信貸擔保等方式,逐步淘汰劣質客戶。四是平臺應進一步明確收費標準。平臺應在授信時進一步明確收費標準,充分提示違約責任,避免由于風險提示不足產生糾紛。
目前我國的“校園貸”程序過于簡單,貸款門檻過低。很多“校園貸”平臺為了搶占市場提高營業額,紛紛降低貸款門檻,推出簡單的貸款程序,多數分期平臺只需提供身份證和學生證即可辦理貸款,使一些學生不僅利用自己的學生身份貸款,還可以利用其他同學的證件甚至在他人不知道的情況下冒充他人貸款。導致不僅一個學生陷入高利貸陷阱,而且是其周圍更多的同學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都因此背上高利貸。為避免出現冒名貸款的情況,必須嚴控貸款審核程序,杜絕貸款門檻過低現象。
一是應出臺“校園“校園貸””監管辦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 稿)》對“校園“校園貸””的內容涉及較少,不能適應“校園貸”規范管理的需要,所以制定專門的監管辦法顯得尤為重要。二是應進一步明確監管部門職責。對傳統電商、分期付款模式“校園貸”的監管可能涉及多個監管部門溝通協調,需要進一步明確相關部門的監管職責。三是成立行業協會。應成立“校 園“校園貸””行業協會,將阿里、京東等大型平臺的經營理念灌輸到整個行業,增強行業企業的自我約束意識,提高整個行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1]景宇哲.大學生“校園貸”與p2p[J].商業經濟,2016(8):28-32.
[2]邵妍.大學生“校園貸”分期消費的產生原因及利弊研究.信陽師范學院
[3]宋雁慧.大學生“校園貸”行為的社會心理分析[J].超星*期刊
[4]王東靜,張社爭.大學生“校園貸”消費心理探析[J].榆林學院學報,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