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立家在10月20日的《環球時報》上發表文章說,十九大報告立足新時代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就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做出新的重大判斷,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知道,改革開放初的黨對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如果說我們用30多年的時間基本解決了社會生產力落后的局面,極大地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豐富了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那么,在新時代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全面深化改革的議程也必須發生改變。從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來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既體現在發展的城鄉差距、區域差距、貧富差距、收入差距上,也體現在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上。社會健康與社會發展質量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還有一定的差距,社會安全、社會治理的水平、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務的提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這要求我們在改革的“下半場”既要注重宏觀層面的“三農”、城鎮化、中西部地區發展、收入分配等重大經濟社會發展議題,也需要從微觀層面直面基本的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精準扶貧、就業、住房、食品安全、教育與醫療均等化等與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發展課題,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巨大潛力,充分體現我黨“執政為民”的價值宗旨,充分調動人民參與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