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洋
麗水廣播電視大學
淺析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對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沈 洋
麗水廣播電視大學
自二戰以來,世界經濟發展趨于全球化,各國經濟開放的程度不斷加深。我國適應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大力發展我國對外經濟貿易,自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經濟進入持續高速發展的階段,國際經濟貿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從多個方面影響決定著我國經濟增長的走向。如何準確認識國際經濟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保障我國經濟增長的方向和速度,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國際經濟貿易;我國經濟增長;作用
國際經濟貿易也稱“世界經濟貿易”,主要指世界各國之間產生的經濟往來,主要形式是商品和勞務的交換。二戰后,科技的飛速發展,促使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本國大量剩余產品的出現和生產資料的欠缺刺激了國際經濟貿易的加速,故此,對外貿易在資本主義國家首先發展起來,規模空前,并且具有世界性。
國際經濟貿易對每個國家來說都包括進口和出口兩部分,貿易活動中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即為進口,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即為出口。經濟全球化帶來國際貿易的開放化,在世界范圍內對各種資源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使世界各國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隨著國際貿易參與國家的不斷增加,最終會形成國際貿易自由化,使世界各國的競爭加劇,直接刺激各國通過不同手段去增強本國核心競爭力,以達到國際貿易的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目的。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科技發展水平等。進出口競爭的刺激和進口出結構的不斷調整也促進一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經濟結構的變動,從而推動一國經濟的不斷增長。
1978年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我國在經濟戰略思想方面進行了重大轉變,提出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使我國的國際經濟貿易進入高速發展的階段。根據世界形勢的變化,針對我國優勢城市制訂相應的政策,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構建對外開放的格局;對我國的對外貿易體制進行改革,消弱行政干預,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使之適應國際貿易的規范;不斷增加我國對外貿易的方式,開拓對外貿易的制訂優惠政策改善我國的投資環境,加大對外資的吸引等,使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國際經濟貿易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體系聯系更加緊密,從根本上加快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進程。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以來,不斷加強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程度,加大對外投資的力度,擴大了出口貿易的規模。我國進出口增長的速度長期高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因此無論從需求方面還是從供給方面來看,國際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都是不可忽視的。
1、促進我國資本配置優化
國民經濟增長的基礎是對生產要素的合理控制,每個國家受地理和自然因素的制約,在資源察賦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異,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擁有所有生產需要的全部要素。國際貿易的發展從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現象,我國可以進口國內供給相對不足的生產要素,同時可以把國內富余的生產要素出口出去。國際貿易帶來的資源重新配置不僅提高了對國際資源的科學利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促使我國的生產資源向我國國民經濟中最具比較優勢的行業傾斜。在國際貿易中,產品的競爭程度相當激烈,對我國的企業形成前所未有的壓力。要想在國際貿易中取得出口產品的資格,我國必須對國內現有的資源進行重新配置,政策宏觀調控和市場導向相結合,不斷淘汰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的行業和企業,減少對社會資源的浪費,實現生產要素向我國的優勢行業傾斜和集中,促進我國的產品實現科學合理化的轉變。通過擴大優勢產品的生產規模,增加國際貿易中所占的份額,實現利潤的增長。經濟的增長反過來為擴大主導產業的規模提供資金和技術上的保障,促進主導產業生產方式的改革和生產技術的提高,增強主導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國際貿易的發展同時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使各個行業間的聯系日益緊密,組成現代化的產業鏈,降低了行業之間的溝通成本,構建下游產業服務主導產業,主導產業引導下游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模式,增強了我國優勢產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從而實現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穩步發展。
2、提高我國的勞動生產率
國民經濟的增長有賴于工業生產效益的提高,要實現生產效益的提高,必須實現生產率的提高,生產率提高的根源是生產技術的提高和改進。改革開放以前,我國企業在計劃經濟的保護下,對技術開發沒有足夠的重視,企業的生產技術相對落后。參與到國際貿易中之后,不但市場對產品的質量、生產過程、環保標準等有著更高程度的要求,而且隨著國際資本的進入,擁有新技術的國際企業的成立更加劇了國際市場對我國傳統企業的沖擊,我國的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生存下來,必須對企業的生產技術進行深層次的研究,一方面實現自己生產能力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對產品進行改進,增加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國際貿易的發展讓我國可以更方便的利用市場機制引進國外先進科學的管理手段和技術設備,通過對先進知識的汲取和研究,減少研發時間,實現短時期內生產技術的改進和更新,加速了國內各生產部門生產效率的提高,縮短與發達國家的距離,推動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引導下,我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作為組織成員國,積極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促進多邊貿易體系的完善,不斷加深我國與國際貿易的聯系,實現了與世界各國的互利雙贏,使我國的經濟實現了相對平穩的增長,綜合國力也在穩步提升。
我國要把握經濟全球化的走向,通過政府行政干預手段,實施嚴格的產品、安全、環境標準,強迫企業改善產品質量,從而加大國家重點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拓展核心產品的國際市場,逐步提高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水平,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
[1]詹姆斯.格伯,世界經濟,雷達,編審,劉春生,校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9
[2]孫杰,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及其對中國經濟的挑戰,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