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夢谷”生態藍莓產業示范園是黔東南州麻江縣打造的一個鄉村旅游品牌。為探尋“藍夢谷”鄉村旅游創新升級發展路徑,調研組對“藍夢谷”進行了考察調研,分析總結“藍夢谷”鄉村旅游發展的主要做法,針對存在的問題,結合麻江縣旅游資源現狀提出對策建議。
麻江縣政府先后與貴州科學院簽訂合作協議,成立“貴州科學院麻江藍莓產業工程技術中心”、與江中制藥達成藍莓產品研發合作協議等,負責藍莓產業發展技術保障。并舉全縣之力通過整合、融資、招商等方式籌集資金投入“夢藍谷”藍莓循環產業示范園設施建設。在藍莓園區內引進企業12家,合作社8家進駐,獲有機認證企業5家。同時完成園區內“嘎尤古寨”少數民族特色旅游村寨打造,“夢藍谷”景區整體建設打造。總規劃投入資金3.25億元,目前完成投入2.68億元。在藍莓園區內采取“公司+協會+農戶”等產業化運作模式,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發展,依靠龍頭企業帶動種植基地的發展,實現龍頭企業帶動基地和群眾共同發展。2016年帶動群眾500余戶種植藍莓5400畝,種植中藥材3000畝,花卉苗木種植300畝,發展特色蛋雞養殖24萬羽,入駐村企業9家。
麻江縣依托美麗鄉村,融入多樣化的旅游、休閑、體驗元素,精心培育旅游產品,按照全域旅游和農文旅一體化發展思路,以縣為抓手,結合“清水江百里田園畫廊”的功能定位,全力塑造了“夢境苗嶺鄉野,詩意清江田園”的高端鄉村旅游形象。相繼投入資金3.3億元建設打造了“藍夢谷”生態藍莓產業示范園和烏羊麻、夏同龢狀元文化產業園、馬鞍山生態體育公園等景區景點。又投資約3億元正在打造卡烏藥谷江村。把“藍夢谷”生態藍莓產業示范園區與它們連成一片,相互帶動、融合發展,打造鄉村旅游精品。
麻江縣始終堅持將鄉村旅游發展與農民的長遠利益相結合,以農民為主體,尊重農民的意愿。積極鼓勵有能力、有實力的農民加大閑置房屋、土地等資產的盤活與利用,帶頭從事農家樂、鄉村農居等項目,使廣大農民通過參與鄉村旅游,在離土不離鄉的情況下實現有效就業。“藍夢谷”生態藍莓產業示范園所在地龍山鎮共和村開設農家樂5家,已接待游客1萬多人次。發展特色蛋雞養殖基地2個,養殖24萬羽。解決就業100余人。
以產業園區為中心, 引領域內各村突出特色、張揚個性,進一步延伸和拓展園區功能要素。堅持用景觀的理念建設農村,在加快推進村寨硬化、潔化、綠化、凈化、美化、亮化基礎上,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要求,利用“一事一議”“美麗鄉村”等惠民扶貧項目,精心建設,對村寨進行全面改造和提升,實現“村即是景,景即是村”。如園區周邊翁安寨、湯家寨以環境衛生整治為抓手,規劃了藍莓采摘體驗區、稻田罩魚體驗區、苗族風情體驗區、農家樂和農家住宿區。做好園區周邊村寨主題宣傳。如龍山村螞蟻墳確定“園中村融合,打造景區秘境”宣傳主題,共和村湯家寨確定“走鹽馬古道,品南方藍莓”宣傳主題,河壩村確定“彰顯瑤族文化底蘊,打造魅力瑤鄉”宣傳主題。通過不同的方式,分類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不斷改善人居環境,豐富文化旅游業態。
一是打造“中國·麻江鄉村旅游節暨藍莓文化節”。2017年已成功舉辦了第二屆,每屆時長1個月左右,跨越整個藍莓成熟季。藍莓文化節,設有藍莓、音樂、帳篷、美食,還有尋找藍莓伙伴、藍莓林間馬拉松、我是藍美人、微神直播、微電影大賽、自行車競賽、水上沖關等20多項主題活動。此外,具有麻江標簽的藍莓論壇、鄉村旅游論壇、藍莓招商推介會吸引了不少業內人士前來,成為提高“藍夢谷”生態藍莓產業示范園區知名度的有效載體。二是彰顯瑤族文化底蘊,打造魅力瑤鄉。“藍夢谷”西面是河壩瑤族傳統村落,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少數民族共同體,長期處于未識別民族狀態,直到1992年,才被官方正式認定為是瑤族的一支。河壩瑤族“隔冬”儀式和河壩瑤族“楓脂染”的蠟染工藝較為有名,其中河壩瑤族“楓脂染”的蠟染工藝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河壩瑤族民俗“尦當”表演節目成功入選貴州省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節目。三是共和村苗族盛裝、苗族蘆笙、斗牛等民族文化。“藍夢谷”所在村是一個民族村,努力挖掘其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讓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得以傳承和展示,形成產業和文化的雙重特色,以此來吸引城市居民,讓他們感受和體驗原汁原味的鄉土文化。
一是特色品牌不明顯。“藍夢谷”現處在農家樂、觀光、采摘等基礎階段,本地民族文化沒有得到挖掘,提供給旅游者的服務形式單一,沒有拳頭產品和核心吸引物。設施簡陋、內容單調,市場定位不夠明確,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缺乏吸引力。
二是管理還不夠規范。“藍夢谷”園區內的規章制度和管理機制不健全,經營管理不夠規范,缺乏財務管理、人力管理、導游管理等專業人員。而園區內涉及村落和農戶較多,由于經營者缺乏必要的培訓,組織能力及管理技能準備不足,憑借一些經驗進行經營,適應不了市場需求。園區內的安全、衛生、消防、娛樂、餐飲等服務設施的開發與管理也不完善,從業人員與鄉村旅游的服務應達到的專業化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管理比較粗放、服務水平較低。
三是農產品不夠豐富。“藍夢谷”園區主要以藍莓為主打產品,但整個龍山鎮的農產品不多,僅鮮雞蛋、西瓜、太子參等少量的農業產品,沒有很好發揮旅游產業扶貧作用。
四是旅游產品比較少。“藍夢谷”鄉村旅游尚未深入挖掘鄉村農業旅游資源和民俗文化內涵,旅游活動主要停留在觀光、采摘、垂釣等項目上,以滿足游客的物質需求為主,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圍。鄉村旅游產品單一,缺乏精品,重游率低,不能適應現代旅游市場的需求。一些“農家樂”游客大多數只進行玩牌、打麻將、聊天等,缺乏體驗、休閑項目,不能滿足多層次游客尤其少年兒童的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要制定出龍山鎮整體旅游規劃,找準“藍夢谷”的發展定位,與當地的民族文化結合起來,與旅游總規、土地利用、農業發展、村鎮建設等規劃相銜接,制定好發展規劃。可在打造美麗鄉村的基礎上,重點開發河壩瑤族風情、共和苗族文化等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民族文化資源,要提檔升級,打造出亮點;同時,可對接周邊烏羊麻、約谷村、下司古鎮等優秀資源,打造出精品旅游路線,讓旅客既觀古鎮,又看風光,既游玩山水,又體驗農耕文化,既享受美食,又感受民族風情。
利用網絡、電視臺、廣播欄目、報紙等媒體進行立體宣傳。同時,也可以采用實體營銷模式,充分利用車體廣告、高速垮橋廣告等形式進行宣傳,吸引游客眼球,努力提高戶外宣傳效應。積極宣傳旅游新產品,提高藍夢谷旅游知名度。
要加快娛樂設施建設步伐。園區內游客參與互動娛樂項目不多,沒有更好地體現不同層次年齡階段的興趣愛好。在娛樂設施上旅客除了采摘、觀光、垂釣外,多數就是在農家樂打麻將、玩撲克、燒烤等,水上項目、科普項目、民族文化項目等沒有形成。因此,應以“完善旅游功能、滿足游客需求、豐富園區內涵”作為景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積極打造“養生”主題建設,讓游客在參與娛樂項目中釋放工作、生活、學習的壓力,體驗感受親情、愛情、友情的彌足珍貴。要充分整合利用現有生態環境、民族文化等資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一些有資歷的企業對其進行投資開發,完善服務功能。
要結合實際和市場需求,制定鄉村旅游管理辦法等系列制度,規范經營行為,確保鄉村旅游市場健康、有序發展。要采取舉措,引進一批高層次的旅游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來進行管理。要強化會計財務知識、安全運營、緊急救援、消防安全、文明禮儀等業務培訓和旅游政策法規知識培訓,規范他們的服務操作水平。要有計劃地組織培訓一批鄉村特色景點的導游,以及對園區內經營農戶相關業務和文明禮儀的培訓,提高整體素質和接待服務水平。
加大與全州大數據智慧旅游平臺建設的聯系,通過大數據實現信息的傳遞和實時交換,及時發布旅游資源狀況、自然環境變化、交通狀況和游客消費動向等信息,提升智能導游、電子講解、在線預訂、信息推送等服務能力,讓游客在藍夢谷及全縣的旅游過程更順暢,提升旅游的舒適度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