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山深處的麻懷村,位于羅甸縣沫陽鎮董架社區東南面,屬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石漠化喀斯特山區。孩子上學需翻山越嶺,生產生活物資拉不進去,農產品運不出來,成了與世隔絕的“世外桃園”,被認為是“不具備生存條件的區域”。當脫貧攻堅的號角響起,麻懷人秉承一股子的拼勁,用較原始的人工方法,堅持不懈12年鑿通出山隧道。書寫了敢于挑戰、鍥而不舍、勇于突破、協力攻堅的“麻懷精神”,譜寫了脫貧攻堅的又一曲貴州壯歌,使麻山深處的“大關精神”在新的時代得到升華,這里的主角便是麻懷村村委會主任鄧迎香。
1990年,鄧迎香嫁給了麻懷村翁井組的袁端林,新郎袁端林牽馬兒,在山腳下等著遠嫁而來的新娘。新娘鄧迎香坐在馬匹上,看著巍峨群山也有后悔,只是這個地方有她的新郎,便從此是她的家。進村出村要爬一山下一坡,一走便是兩個多小時。
1990年的麻懷村并不像鄧迎香的娘家那樣已經有了電,村里人們還用傳統的煤油燈照明。靠山吃山,可麻懷的山上石頭太多,石頭太硬,少有的幾塊土地也只是集中在山間腹地里。加上大山擋住了去路,擋住了的不只是人們的腳步。土地里的農作物成熟時,村民一清早摘來新鮮水靈的蔬菜,汗流浹背、馬不停蹄地送到集市時,蔬菜早就變成了干癟的“煙葉”,市價的五折也鮮有人問津。養有牲畜的人家,也只能將牲畜在村里宰割好,再用馬匹馱到集市上去賣。這樣做并非可以賣更高價格,只是路途遙遠不便,少有人到村里收生豬,就算有生意人來了,價格也比別處低了很多。
這些在鄧迎香眼里,倒是可以跟村民一起克服。只是后來做了母親的她,看著孩子們每天要披星戴月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到田壩小學和甲哨小學讀書,別說學習,一天來回兩趟,孩子早已經疲憊。做母親的鄧迎香雖不言表,卻疼在心里。
剛嫁入麻懷村的幾年,為了增加家里的經濟收入,鄧迎香幾次外出打工。每次她和幾個羅甸老鄉打工回家,對于她來說都是一件既快樂又辛苦的事。從福建打工回來,需要倒幾班車,坐幾十個小時,才能到縣城,這些辛苦都不算什么,最心酸的是她看著一起回來的同伴下車后,可以幾個人包車,帶著行李直接到家門口。而自己卻只有待在人家屋檐下等待親人牽來馬匹,背來背篼,接她再走幾個小時山路回到麻懷家中。鄧迎香時常想要是能夠有公路直接通到家門口,那該多好啊。
1999年農村電網改造,麻懷村到鄉政府七公里,然而大山的阻隔,一切都是那么艱難。望著橫亙在麻懷村面前的大山,麻懷人最清楚實現脫貧致富的關鍵就是突破交通瓶頸,然而很多沿山修路的方案由于投資巨大被逐一否決。受到外出打工所見高速公路隧道的啟發,村主任李德龍率先提出挖隧道的設想,得到村民紛紛響應。村兩委請來交通部門退休的老同志帥永昌勘測隧道路線。村支書金玉才、村主任李德龍、翁井組組長曹響國三人在實地踩點中意外發現“廣山坡”半山腰上有一個40多米長溶洞,溶洞北端剛好連接著麻懷村。經過與村民協商,大家一致同意以溶洞為突破口,挖一條通往麻懷村的隧道。村兩委一面請帥永昌幫忙劃定隧道路線,一面組織召開群眾動員會。
村委商討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村支書金玉才帶隊,麻懷、屯上等組修明路聯通隧道,另一路暫由村主任李德龍帶隊率翁井27戶村民小組挖通隧道。
1999年農歷十月二十六,翁井組召開群眾大會,27戶村民一致通過鑿穿隧道的計劃和實施方案。說干就干,村干部發動村民集資了1500余元買來挖隧道大錘、鋤頭以及蠟燭煤油等照明用具。伴隨著當年冬月初八的一聲炮響,麻懷人拉開了長達十二年之久的鑿洞修路的序幕。
李德龍和曹響國將全組分成3班,每班9戶,三班不分晝夜從溶洞口輪流鑿洞。由于隧道狹窄,施工的村民只能緊挨著匍匐進洞,用鋼釬、鐵錘一點點掘土刨石,再用雙手如接力般將泥石一捧一捧傳遞出去。依托天然溶洞,1999年臘月二十八,工程順利推進40米。2000年正月十八,剛剛過完年的麻懷村民又迅速開工。在兩委的組織下,麻懷村民從山的兩側順著溶洞水流方向鋤刨肩拖,一鋤一鏟。正月二十八凌晨,兩頭施工的村民楊光才和鄧宏鑿通一個小孔,兩只激動的手緊緊拉在一起。千百年的夢想,頓時在那個狹窄的隧道化作鼎沸歡呼聲,整座山盛滿的都是喜悅。當晚,激動的村民難掩心中的喜悅,在副主任李德龍家喝酒劃拳慶祝到天明。
2001年冬月二十四,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隧道基本打通,雖然最窄處只能過人,無法通行交通工具,但已足夠把11根電線桿順利抬進村;2002年正月二十六至二月二十二日,麻懷人繼續拓寬隧道,后因農網改造而停工;2003年九月初八,麻懷村民又集中連續奮戰,并請來拖拉機主王孝林幫忙拖運砂石。經過40天的勠力奮戰,隧道已經能容納摩托車和馬車勉強通過,山里的麻懷與外界緊緊連在一起,村民們歡呼慶祝。然而,李德龍和曹響國卻犯愁了,由于這次拖拉機的運費款2400元沒有著落,拖拉機主王孝林揚言要牽走他們兩家的牛抵債。村支書連忙前來解圍,用爭取到的900元公益林款和鄉政府送1500元償還運費。之后由于資金嚴重不足,鑿道拓寬工作擱置數年之久。
2006年,鄧迎香丈夫袁端林因為煤礦事故去世。鄧迎香不再外出打工,回家長居照顧兩個孩子。外出打工的這幾年,“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話成了鄧迎香最深刻的記憶。只有把路修通了,村子的發展才有希望,變化才能實現。所以,當2010年鑿洞修路工作停滯不前時,鄧迎香急了,不顧丈夫李德龍(改嫁)的勸阻,開始只身一人用大錘、鋼釬、鋤頭打隧道,鄧迎香用實際行動,爭取到了村兩委的支持,村民也積極響應了起來,場面如火如荼。
鄧迎香2008年起擔任了村里的計生專干。在得知她帶頭挖隧道的事跡后,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在資金、物資和精神上都給予極大的支持和鼓勵,鄧迎香更信心倍增。
2010年,村委為翁井組爭取到3萬元的援助資金,但李德龍擔心資金太少負債,不敢再帶領村民拓洞修路。此時,已經改嫁李德龍的鄧迎香站了出來,她建議隧道多打一點算一點,“三萬塊就三萬塊,打了再說”。見沒人響應,她二話不說獨自拿著大錘鋤頭只身鑿洞。人們被鄧迎香的行為感動了,除全組27戶村民復工外,麻懷村的其他小組村民也紛紛加入拓洞的隊伍中來,地方黨委政府、縣民政局、民宗局等單位和個人也紛紛捐助。其間,鄧迎香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物資,做群眾的思想工作,接力丈夫李德龍成為鑿洞開路的帶頭人。
從2010年冬月初八開工到臘月二十八,在董架鄉和縣直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由鄧迎香率領村民隊伍初步完成了拓洞、排障排險、夯實路基,水泥硬化路面等工作。
為了解決挖隧道的資金問題,鄧迎香決定到縣里去找相關部門的幫助。通過她的努力,共得到縣直部門、社會各界以及家鄉親人的資金支持7萬多元(其中她女兒女婿就捐款1萬多元),水泥物資80余噸。有了上級領導的關心和幫助,鄧迎香更積極了,她調動本村在外的駕駛員無償拉沙,為家鄉隧道出力,得到各方力量的幫助支持。2011年8月16日,一條長216米、高5—8米、寬3.5—5米的麻懷隧道建成通車,舉行了通車典禮。通車不久,羅甸縣委縣政府又派出交通部門對隧道進行了加固處理,使得隧道成為麻懷聯結外界的快捷通道。
從此,翻山越嶺進出麻懷村被寫進了歷史,隧道的貫通拉近了村子和外界的距離。隧道貫通后,很多人家也買了摩托車來代步,通車的2011年,麻懷村幾乎平均每兩戶人家有一輛摩托車。
2012年,鄧迎香又帶領群眾實施翁井公路一事一議工程,全寨群眾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將從冊山公路接麻懷村委的公路全部硬化成了水泥路,使村上的公路更加平整和安全。
鄧迎香無私奉獻的精神得到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認可,多年來,她曾先后多次被評為縣級、州級優秀共產黨員,羅甸縣委還對她的精神和事跡進行深入的總結,提煉為“麻懷干勁”,成羅甸廣大干部群眾繼“大關精神”之后的又一面反貧困、奔小康的精神旗幟。2013年10月鄧迎香榮獲全國第四屆消除貧困感動獎,國務院副總理汪洋為她頒獎。2014年3月鄧迎香又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獎章標兵,國家副主席李源潮為她頒發獎章。
隧道通后,制約麻懷村發展的交通瓶頸破除了。如何改變村里的貧困落后的面貌,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成為麻懷村支兩委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014年5月,鄧迎香當選為麻懷村委會主任。為了進一步改變麻懷村貧窮落后的面貌,鄧迎香開始四處考察,尋找能夠落戶麻懷村的項目,然后又給在外地打工的年輕人打去電話,希望他們返鄉創業。憑著在群眾中的威望和入情入理的溝通,鄧迎香說動了幾個村里的“能人”。他們有的拿出了所有打工積蓄,有的將喂養的家禽全部變賣,辦起了麻懷村第一個種植專業合作社。
鄧迎香與幾個合作社的合伙人一起,跑江西、下廣西,拜師學藝,艱苦創業,搞起了鐵皮石斛和巖黃連等中藥材的種植。如今他們種出的藥材與外地商家簽了包銷協議,準備開農村淘寶店。為了讓更多沒有資金的群眾脫貧致富,鄧迎香又鼓勵村民將自己的土地流轉給合作社。不僅能拿流轉金,還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賺錢,全村的群眾都被調動了起來。
如今的麻懷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通村通組水泥路四通八達,家家戶戶看上了電視、用上了手機和固定電話、喝上了自來水,90%的農戶蓋上了磚混結構的樓房,基本實現了戶均一輛摩托車、5戶一輛小轎車。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得麻懷村的孩子們上學變得非常便利,孩子們不再因為交通不善而輟學,入學率屢創新高。如今,從大山深處走出了15名大學生和1名研究生,每年外出務工人員達到了260余人,不僅改善了生存條件,還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創建示范村。2015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5000多元,森林覆蓋率達到了70%以上,實現10戶41人脫貧越線,貧困人口下降至43戶貧困戶120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8.6%,撕掉了貧困的標簽,村委會主任鄧迎香被譽為當代的“女愚公”,成為新時期脫貧攻堅、同步小康道路上的一面旗幟。
在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道路上,麻懷村將在鄧迎香等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繼續發揚“敢于挑戰、鍥而不舍、勇于突破、協力攻堅”的干勁,按照“山上種果、田里種菜、水邊養鴨(禽)、戶戶養豬”的總體思路,圍繞“人均2頭豬、2畝果,戶均百羽禽”的增收目標,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特色經濟,打造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示范樣板。一是充分發揮麻懷村現有荒坡和土地,大力種植刺梨,探索“刺梨+林下養雞”模式,培育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走出一條生態保護、石漠化治理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新路子;二是充分發揮麻懷村有利的地理優勢和傳統的種植習慣,突破傳統種植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打造縣城和周邊鄉鎮及鎮域內中小學校蔬菜常年供應保障基地;三是充分發揮麻懷村水源較好的優勢,大力發展肉鴨、土雞養殖,打造優質禽類產品供應基地;四是充分發揮麻懷村傳統養殖習慣,大力發展生態黑毛豬養殖。力爭2018年,全村發展刺梨種植1300畝,發展蔥、姜、蒜香料種植基地300畝,養豬1500頭以上,家禽養殖20000羽以上,使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000元以上,在全縣率先實現小康。
鄧迎香的事跡和麻懷人的干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鄧迎香事跡和“麻懷干勁”成為繼“大關精神”后脫貧攻堅工作的又一面精神旗幟,為我省打贏脫貧致富攻堅戰,實現同步小康注入新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