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姜 倩 2.張 芳
1.身份證號:411426199009134544 2.身份證號:412326199109037528
海綿城市建設研究進展與若干問題探討
1.姜 倩 2.張 芳
1.身份證號:411426199009134544 2.身份證號:412326199109037528
隨著不透水鋪裝面積的擴大、城市綠地面積的緊縮再加上土壤巖層被壓實,致使城市地面的滲透水功能幾近喪失,自然界的水循環過程在城鎮地區嚴重受阻。因此在我國多地出現了“城中看海”的窘況,同時伴隨著嚴重的徑流污染、江河湖海等水環境惡化以及水資源短缺等問題,給我國造成了巨額的經濟損失,嚴重威脅到了我國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文章簡述了“海綿城市”概念的提出背景及內涵,結合國內外相關建設經驗,基于海綿城市理念,針對不同地域降雨情況提出了處理方案。
海綿城市;發展;問題
近幾年來,城市內澇和徑流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城市雨水管理僅強調“排”字,而未考慮可持續的資源利用;二是城市開發強度大,路面硬化覆蓋率高;三是城市水網以管道管渠及雨水泵站等“灰色”基礎設施為主,并未考慮水文循環的自然規律;四是雨水徑流污染較重。海綿城市旨在還原城市自然水循環能力,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補充地下水,給城市以新的“水活力”。
國外海綿城市建設起步較早,設計經驗豐富,優秀的設計方案不勝枚舉。比較著名的有:(1)德國弗萊堡市的扎哈倫廣場,該廣場擁有完整的滲透凈化功能,收集到的雨水完全擺脫了人工污水處理系統。其豎向設計為:表面采用全透水性鋪裝,其下為新型內置過濾基質的砂石,再下面是原土壤滲透層,雨水可被收集至地下蓄水模塊,也可直接滲入地下補給地下水。(2)新加坡JTC清潔科技園,因其占地面積大自然地形被保留,設計者將其看作為一個大型的天然人工濕地,因而將附近城區的雨水滲透導流至該科技園中,利用其天然的生態洼地來凈化雨水,并通過其中的生態群落進行雨水循環和進一步的凈化處理,很好地維持了該地區原有的水文循環。(3)布里斯托爾Harbourside公共區,其設計的創新點在于,因為靠近河海所以將一部分地下導流管渠放置于地表,同人工開挖的地表水溝聯通起來,最后注入河海,構成一定規模的微型水系,避免了翻挖道路。在渠道、小溪內種植挺水植物蘆葦等,達到雨水凈化的目的,同時美化了環境。
海綿城市理論機制中,城市類似于海綿,能在下雨時實現有效吸水,并且在干旱時進行放水操作,建立自主調整城市干濕度的模式。為了更好的完成城市雨澇管理,建構更加有效的處理機制和管控措施。在海綿城市理論分析機制建立過程中,不僅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現代化城市建設,防止城市病,實現全面水資源利用。也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城市生態環境平衡,踐行海綿城市和生態管理的平衡化發展。另外,在海綿城市理念建立和運行過程中,結合管理機制進行集中處理,能充分利用自然水資源,從而保證自然管理機制和管控要求之間的穩定性。傳統城市模式中,雨水收集往往是流入城市下水管道,是水資源的浪費。海綿城市理論主要是針對熱島效應建立的新型管理機制,一定程度上緩解旱澇問題,從而減輕城市污染,為城市化進程增速提高實效性。
3.1 增強PPP模式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可操作性
PPP模式在發達國家應用較為廣泛,是一種規范、有效的做法。2014年財政部印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試行)》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政府采購管理辦法》,這標志著PPP模式在我國頂層設計已經完成,接下來的關鍵就是如何提高PPP模式的實際操作性。一要不斷創新政府購買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向公共基礎設施投資;二是要提高資金投入的競爭性,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三是要創新政府采購方式,優化采購程序,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各自我的比較優勢。
3.2 增強系統思維,擺脫“工程性依賴”
海綿城市是個系統,絕不是“就水談水、就水治水”。只有多層次、全方位、立體構建海綿城市,才能實現城市建設從“表面綠”向“內涵綠”轉變。一是要從思想認識和制度體系上統一和協調。海綿城市是城市管理理念由“治理城市”向“經營城市”的升級,需要全新的城市開發運營、市政建設管理、生態建設等方面的制度、機制與之配套。二是要增強彈性城市(Resilient City)規劃理念。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要留有余地,并為豐富生物種類創造條件,為自然沖擊城市留以緩沖余地。
3.3 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的管理工作
其中:(1)宏觀上,要因地制宜的制定適用于本地區的建設模式。綜合考慮當地氣候、土質特征、地形條件等,選擇合適的城市海綿化建設模式,靈活組合海綿城市建設的“六大工程”;(2)微觀上,加強各海綿體的規劃布局,尤其是在豎向規劃方面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政府也應群策群力,積極組織各部門進行聯合規劃;(3)各地方政府、規劃處、設計院應當加強調查,建立起一套有地域特征的參照、評估標準,避免出現“運動式”建造、“批量生產”的情況;(4)加強立法與監督,將城市已有的海綿體保護起來,將施工監管措施落實到位,要貫徹整個施工過程不得馬虎,別到最后落得個“一招不慎,滿盤皆輸”的地步。此外,我們還可以把已建成的海綿體景觀化,并且與城市的景觀要素相結合,進而優化市容市貌。
總而言之,在海綿城市系統建立過程中,正是基于新興城市形態的綜合管控,需要在維護新型城市理念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積極落實保護自然和維護生態平衡的發展觀念,也為了進一步推廣管理機制和控制措施提供有效的助力。也就是說,無論是海綿城市管理還是控制模型,都要按照城市道路和內部規劃項目有序推進。城市采取海綿城市建設理論,積極落實建設政策,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車伍,張鵾,趙楊.我國排水防澇及海綿城市建設中若干問題分析[J].建設科技,2015,01:22-25+28.
[2]鞠茂森.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技術和政策問題的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2015,03:7-10.
[3]崔廣柏,張其成,湛忠宇,陳玥.海綿城市建設研究進展與若干問題探討[J].水資源保護,2016,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