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杰
山西省地震局
地震應急時交通管制的需求和策略分析
趙 杰
山西省地震局
震后的交通情況會發生極大地變化,對于地震救援來說,讓救援人員和物資進來、讓傷員出去是關鍵所在,這都依賴于交通的通達性。通過對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直接影響我國的26次強震救援中交通管制的案例分析,結合專家經驗歸納和已有模型優化,提出了地震應急時交通管制的策略,為震后有關專家領導和應急成員單位提供決策參考。
地震;應急;交通管制
地震是我國面臨的一種主要自然災害,與其他自然災害相比,其特點包括:一,突發性強,致災過程極短,只需幾十秒至幾分鐘即可造成大量建筑物倒塌、人員傷亡。二,破壞性大,在常規條件下一次中強震即可造成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三,影響面廣,強烈地震發生后,不但人員傷亡慘重、經濟損失巨大,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經濟活動。四,鏈式災害,次生災害嚴重,連鎖性強,防御難度大,地震發生后,除了因建筑物破壞引發的災害以外,還會引起一系列次生災害,如火災、水災、海嘯、山體滑坡、泥石流、毒氣泄漏、流行病、放射性污染等。五,防御難度大,地震災害難以預報。在這種形勢下,除了繼續加強監測預報工作以外,強化震后應急救援是體現防震減災工作實效性的重要任務。
地震應急救援十分依賴交通的通達性。破壞性地震發生后,部分道路基礎設施損壞,涵洞、隧道、高架橋等破損,道路的運輸能力下降,大量救援人員、救援物資車輛等涌入災區,對交通造成極大壓力;此外,部分震區多山路,強震、余震和降水的綜合影響可能造成災區道路垮塌,形成飛石和堆積物,易造成人員傷亡和救災車輛損失。
發生地震后,由于震后應急救援工作的開展,人們的出行目的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交通需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常態下,城鎮中的一般商業用地以消費娛樂為主要功能,會產生比較大的交通吸引,但是地震發生后這種以消費娛樂為目的的交通吸引將不再產生;還有以上學、上班、購物為目的的交通出行也有較大程度上的削減,如在上班的出行中,在震后特定的條件下不同單位的人員出行次數和目的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普通農村地區的交通流量在平時不會太大,但在震后交通流量會顯著上升。由于農村地區經濟水平普遍較低、建筑物不設防、農村道路網密度低等因素,震后農村地區的應急救援行動中的交通問題也比較嚴重。地震發生以后,搶險救災與救護地震傷員將成為很多單位人員出行的主要目的,另外,儲存物資的倉儲用地的吸引交通量和產生交通量將急劇增長。
綜上,為了順利將救援隊伍和救援物資送達災區、將傷員轉出災區外進行救治,確保救援工作順利進行,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交通管制。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級地震正值我國經濟增長高速期,本次地震是2003年“非典”以后我國建立“一案三制”(即應急預案、應急體制、應急機制和應急法制)后第一個破壞嚴重、影響深遠的災害事件。考慮到四川汶川8.0級地震后我國地震應急救援發生了諸多變化,收集的震后交通管制案例都是自(包括)四川汶川8.0級地震以后的。在汶川地震至2015年,我國及周邊共發生了26次影響較大的地震,其中四川汶川8.0級地震時采取了交通管制措施,但是在已經形成了大規模擁堵、“傷員出不來,救援進不去”之后才實行管制的。青海玉樹7.1級地震是震后3天實行的交通管制,其作用有限。
四川蘆山7.0級地震、甘肅岷縣漳縣6.6級地震時中國地震局認為應急救援處置得當的兩次地震,據修濟剛論述,快速實施交通管制是兩次地震成功處置的主要因素。四川蘆山7.0級地震在交通管制方面的經驗教訓是,管制是必須的,時間還應該再提前些,應該在震后立即實施;第二條是,讓管理車輛有順序地進入災區。在保證交通通暢前提下,先救人,再顧及生活。運物資的應讓道給救人的。當地的災情不需要太多重型機械和車輛時,就要限制。甘肅省充分吸取了三個月前四川蘆山地震的交通管制經驗。省指揮部清醒地認識到地震后要立即施行交通管制,以保證救援行動順利進行。7月22日6.6級地震后,甘肅立即對通往岷縣漳縣幾條公路實行了管制。省指揮部從地震當天就高度關注交通問題。甘肅省省長劉偉平在地震當天晚上、在岷縣召開的省指揮部會議上說,要停止大型機械進入災區,災區的村路狹窄,小車進去都費勁,要馬上調集小型機械到極震區。令行禁止,大型車輛即刻避讓。同時,對社會車輛實行了管制,對大貨車實行錯時通過,進入山區村路的救援車盡量選用小型車輛。這些措施,有力地保障了道路通行。雖然還有局部擁堵狀況,但整體順暢得多了。
上述這兩次地震,在交通管制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而且一次比一次做得好。主要是,破壞性地震發生后,要盡快根據道路交通狀況實施管制,先讓救人的車輛進入,再分輕重緩急讓其他車輛進入。救援車輛也要根據路況和需求,調配適合的車型放行。同時,要安排足夠的人力疏導交通,確保救災道路暢通。
自此之后,云南景谷6.6級地震、四川康定6.3級地震、尼泊爾8.1級地震在震后都實行了交通管制。川滇交界5.9級地震實施交通管制的原因是通往災區的道路塌方不斷有危險。新疆于田7.3級地震、新疆皮山6.5級地震由于地廣人稀、早期快速判定即得知傷亡很小,并沒有采取交通管制措施。
在中國地震局“十五”應急軟件開發項目期間,宋先月等(2007年)針對城市地區提出了一種基于震級、震中距、震源深度、城市規模、城市平時擁堵狀況、發震時刻這幾個因素按權重綜合打分判斷管制級別的方法。本項中,把震級、震中距、震源深度歸為極震區烈度這一個因子。震后震災快速評估系統可在數分鐘內給出極震區烈度、面積,以極震區烈度這一個參數來判斷交通管制需求更簡明、科學。其次,由于人口增長、城鎮化擴大、人口流動規模增大、人均用車保有量突增等因素,城市規模和城市平時擁堵情況在震后交通管制需求判斷中的作用有限,其量級的擴大導致一定極震區烈度的地震震后的交通管制是必要措施,而非可選措施。
根據前文中的案例分析、GB/T 30352-2013中根據震級進行極震區烈度估計的算法、專家經驗,綜合可得如下交通管制范圍判斷方法:(1)極震區在X度以上的大地震,將VIII度區以內作為交通管制區域,VII和VI作為交通限制區域。
(2)極震區為XI和VIII度地震,將VII度以內作為交通管制區域。
(3)極震區只有VII度的地震,可不實施交通管制或僅在VII范圍內實施交通管制。
(4)極震區只有VI的地震,不實施交通管制。
在對震區情況十分了解的情況下,若震區地廣人稀、建筑物質量好(尤其是農村有富民安居房等抗震加固措施)、通訊手段沒有中斷且可快速獲取災情、明確人員傷亡不大的情況下,可暫不實施交通管制,根據實際情況作進一步的判斷。
在具體的交通管制措施上,可結合案例分析得到基本的綱領性措施:
(1)除持有某地震抗震救災現場指揮部所發特別通行證的搶險救災車輛、救災物資運輸車輛、急救車輛、工程搶險車輛、特種搶險車輛外,其他所有車輛(含軍警車輛)一律禁止通行。
(2)以上路段在交通管制期間實行雙向(或者單向,只出不進)通行管制。
(3)所有社會無關車輛請主動繞行,避開管制線路。
(4)所有在以上道路行駛車輛應主動避讓搶險救災車輛及車隊。
以上4條是交通管制措施中除管制范圍之外需要說明的內容,第1、2條為禁止性條文,第3、4條是勸導性條文。
“遠端分流、近端控制、中心管控”是震后交通管制的具體方針,這條方針具體體現在下面的地震應急災區交通管制范圍建議專題圖中。雖然都稱為交通管制,但在離開極震區不同距離時采用的管制措施強度是不同的:
(1)“遠端分流”指的是在次極震區以外的區域實行疏導性交通管制措施。包括調換車道、區間逆行、編隊通行和間隔方形、交通分流等措施。
(2)“近端控制”指的是在次極震區區域實行限制性交通措施。包括限制車速及行車距離、限制車型等。
(3)“中心管控”指的是在極震區實行禁止性交通管制措施。
上述方針及具體措施是應急指揮大廳提供交通管制范圍建議時需要說明的,公安部門在公布具體的交通管制時應當具體化,不能有模棱兩可、讓人誤解或費解的表述。
專題圖是地震應急指揮大廳服務于抗震救災指揮部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地震應急救援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實際的地震應急需求中,災區交通管制范圍建議專題圖是有關專專家領導亟需的圖件,根據上述交通管制判斷模型,可制作地震應急災區交通管制范圍建議專題圖供專家領導快速決策、科學救援。
在地震應急時交通管制需求分析的基礎上,通過案例分析、專家經驗歸納、已有模型優化簡化的方式,初步給出了震后交通管制范圍的判斷方法。該方法通過震后地震應急評估的影響場范圍來確定交通管制的區域和具體措施,原理和操作比較簡潔,便于震后實施,依據此方法可快速制作震后交通管制范圍建議專題圖供指揮部專家領導和應急成員單位使用,提高應急救援效率。強震后具有一段時間的災情黑箱期,隨著震區應急評估結果的修正和災情的明朗,可對交通管制的范圍或實用性做出相應的調整,本著科學救援的原則進行機動處置。
[1]宋先月, 宋治平, 劉雙慶,等.地震應急時交通管制需求判斷模型探討[J].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 2007, 28(5):111-115.
[2]許建華, 張俊, 賴俊彥,等.甘肅岷縣漳縣6.6級地震應急響應措施及特點分析[J].災害學, 2014(3):188-191.
[3]趙杰, 張聰聰.地震應急測繪信息服務方法與應用[J].山西地震,2016(2):44-47.
山西省地震局科研項目一般項目(SBK-1508);山西省地震局科研項目青年項目(SBK-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