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新
從“分馬定律”看東北振興
◎馬建新
近年來,東北經濟的大幅下滑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振興東北經濟”已成為東北地區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借用“分馬定律”的原理,通俗地指出了阻滯東北振興的重要因素,以期能給相關部門開展工作帶來啟示。
“分馬定律” 東北振興
“分馬定律”應該算是管理學的范疇,其典故大致是:“有一個財主在臨終前想把他的遺產分給三個兒子,遺產是17匹馬。他囑托,要把這些馬分給大兒子1/2,分給二兒子1/3,分給三兒子1/9。三個兒子一商量,17匹馬的1/2是8匹半,難道老父親讓我們要殺掉一匹馬分馬肉嗎?三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就請來村里的智伯幫助解決分馬的難題。智伯想了想,然后從自己家里牽來了一匹馬湊成18匹,給大兒子分1/2是9匹,二兒子分1/3是6匹,三兒子分1/9是2匹。9+6+2等于17匹,還剩下一匹馬,就是智伯從自家牽來的那匹馬,他自然又牽了回去。”下面,筆者借用“分馬定律”的典故,進一步探討阻滯東北振興的主要原因。
就拿當前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來說,相關各方都在發力,但始終是霧里看花,不見起色,反而東北經濟增速近兩年來在全國排名“墊底”卻是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何在?當然,我們是唯物主義者,任何問題都要實事求是地分析,不應一概而論。單“從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未達到預期效果”這件事本身來講,不容置疑的是肯定存在諸多的掣肘,如產業結構說(重化工業比重大)、體制機制說(計劃經濟的影響和痕跡濃厚)、營商環境說(投資不過山海關)、人才資本流失說(人才資本孔雀東南飛)、官僚主義習氣濃(不少都是官老爺)、民營經濟發展不振(國有經濟擠壓)、政府社會誠信缺失(忽悠文化盛行),貪污腐敗嚴重(有的地方官員大面積腐敗)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成因比較復雜。同時,說明了振興老工業基地并非是一朝一夕,輕而易舉的事情。于是,中央2003年開始相繼出臺了多輪的《振興規劃》或《振興意見》。對此,我們不妨從“智伯分馬”來分析一下。智伯牽來一匹馬,使幾個兒子成功分了馬。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上,政府和民間能否扮演智伯的角色,跳出東北看東北,跳出振興看振興。在此,就像智伯那樣,牽來一匹馬,放到群馬中,使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這一政府行為自然而然融入到經濟發展的整體大勢,這樣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才能起到一錘定音、石破天驚的作用。
政府和民間要像智伯那樣牽來一匹馬,這匹馬應該是一匹什么馬?筆者認為,應該是一種人的精神,或者說是一個社會群體的精神狀態。毛澤東同志1956年11月15日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講:“我是歷來主張軍隊要艱苦奮斗,要成為模范的。一九四九年在這個地方開會的時候,我們有一位將軍主張軍隊要增加薪水,有許多同志贊成,我就反對。他舉的例子是資本家吃飯五個碗,解放軍吃飯是鹽水加一點酸菜,他說這不行。我說這恰恰是好事,你是五個碗,我們吃酸菜。這個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解放軍得人心就是這個酸菜,當然,還有別的。現在部隊的伙食改善了,已經比專吃酸菜有所不同了。但根本的是我們要提倡艱苦奮斗,艱苦奮斗是我們的政治本色。”從毛主席的這段講話來看,我們時刻都不能忘記艱苦奮斗,不管世情國情黨情如何變化,我們最不能缺少的一種精神就是艱苦奮斗。
浙江省涌現出馬云和李書福這樣的企業家,這里暫且不論馬云、李書福有“敢為天下先的吃螃蟹精神”或者有“創造性破壞的創新精神”。筆者認為,他們兩人最偉大之處是具有“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的精神和遇事“不找市長,找市場”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智伯牽來的那匹馬。據媒體披露,1992年時,馬云曾經應征過三十幾個工作,沒有一個被錄取,其中有一份工作是肯德基,25個人去應征,24個人被錄取了,只有馬云一個人沒被錄取。李書福剛開始造吉利汽車時,那簡直也稱不上是“汽車”,給人的感覺是汽車中檔次很低的一種,但李書福靠著一股韌勁,白手起家,現在已經成了豪華車——沃爾沃的老板了,吉利也不是當年的吉利了。據報載,吉利目前已經形成了杭州、寧波、哥德堡和考文垂四個研發中心以及上海、哥德堡、巴塞羅那、加利福尼亞四大造型中心的全球化布局的強大研發體系,研發人員超過1萬,其中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的外籍研發人員就達到了近3000人,集合了汽車技術創新領域的眾多頂級專家。這充分說明,創造出奇跡并非偶然。
與南方“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的精神相比,近些年來,在王進喜“鐵人”精神誕生地的東北,艱苦奮斗的“鐵人”精神卻不見蹤影。有人可能說,現在不是物質匱乏的年代,再提倡艱苦奮斗已不太現實。這看似有道理,但實際上,確是與這些年來講排場比闊氣論奢華、依靠資源稟賦充裕來錢快、小富則滿小富即安不思進取密不可分,更是與某些公職人員在行使公權力過程中的行為缺失、政策錯位、管理失靈、私欲膨脹有關,造成了東北的上上下下都認為應該依靠國家這棵大樹,把腦袋削個尖也要想辦法進入體制內。這就是思想意識滯后、思想觀念落伍、精神狀態不振的重要體現,同時也說明在這方面存在的問題,并與南方形成了巨大的意識、觀念、狀態反差,這種差距如不改變,即使中央給再多的“利好政策”也于事無補。
現在,中央政府已三番五次把東北振興納入到了國家戰略。應該說,東北振興正當其時。只要能夠喚起大多數人“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的精神和遇事“不找市長,找市場”的精神,所謂的“東北振興”這個“結”就將迎刃而解。如果大多數人的市場經濟意識確立起來了,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就會發生改變,消費意愿被激起,整個社會的消費率大幅提高,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出口、固定資產投資、消費)的位次跟隨發生變化,由嚴重依賴出口、固定資產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將轉變為依靠消費來推動經濟增長,從而帶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如此這樣,政府將依靠消費來拉動GDP的增長,此時便可牽回“先期給東北的大筆投資”那匹馬了。正所謂《道德經》里講的那句話:“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當然,這句話流傳至今,已經演變成了“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2015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已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國家要加大支持力度,東北地區要增強內生發展活力和動力,精準發力,扎實工作,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有多大付出,就有多大回報。回想新中國成立之初,“一五”計劃(1953年—1957年)期間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中,東北三省就占了57項,三分之一還要強,這一系列項目曾幫助了中國工業經濟的發展,奠定了新中國的工業基礎。有人可能要說,東北為國家作了那么多貢獻,“舍”得夠多了,還需要再“舍”嗎?當然還要“舍”!這里所說的“舍得”是要學習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崇尚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狀態,并學習從中誕生的“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這些精神都是當時人們“舍生取義”“鍥而不舍”“舍我其誰”的真實寫照,也是一部驚天地、泣鬼神的奮斗史和創業史。今天,東北振興已如箭在弦,歸根到底還是要靠東北人民去實現,東北人民必須要重新拾起那遺落的傳統,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園,這就需要有一種在逆境中煥發出內生發展活力和動力的精神,那就是“舍得”的精神,一種“艱苦奮斗”“白手起家”“找市場不找市長”的精神,在當代尤其表現為“吃苦”精神。只要“吃苦”精神不丟,就不會脫離實際超越階段,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就不會頤指氣使、獨斷專行,習慣于當官做老爺和衙門作風;就不會不思進取、貪圖安逸,而是愿意再去出力流汗、攻堅克難;就不會大手大腳、鋪張浪費,而是懂得節約能源資源、更加珍惜勞動成果。一句話,只要“吃苦”精神在,東北振興將披荊斬棘、指日可待。
(作者單位:中共大連市甘井子區委黨校)
責任編輯:司 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