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娜王朝輝
淺議審計機關審計風險管理
◎陶弘娜1王朝輝2
政府審計通過對財政財務收支真實、合法和效益的審計,維護了國家的財政經濟秩序、保障了國民經濟的有效運行、促進了廉政建設。目前,政府審計所處的環境日益復雜,任務日趨艱巨,政府審計在風險管理、質量控制、干部素質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因此,在審計過程中會存在審計風險。這就要求審計機關重視審計風險,對風險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
審計機關 審計風險 有效措施
1.審計機關審計風險的含義。本文探究的政府審計風險,指的是由于對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或財務收支作出不恰當的審計結論和決定,政府審計機關及其人員因此承擔法律責任的可能性,其除了具有獨立審計風險所有的客觀性、時效性、可控性等特征外,還具有社會影響性、行政處罰特殊性等特點。
2.審計風險的含義及其特征。一是審計風險的客觀性。通過對審計風險的研究,人們只能熟悉和控制審計風險,或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改變風險存在和發生的條件,降低其發生的頻率和減少損失的程度,而不能完全消除風險。二是審計風險的普遍性。審計風險通過最后的審計結論與預期的偏差表現出來,但這種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審計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導致風險因素的產生。三是審計風險的潛在性。審計責任的存在是形成審計風險的一個基本因素,假如審計人員對自己的工作結果不承擔任何責任,就不會形成審計風險,這就決定審計風險在一定時期里具有潛在性。四是審計風險的偶然性。審計風險是由于某些客觀原因,即并非審計人員故意所為,審計人員在無意中接受了審計風險,又在無意中承擔了審計風險帶來的嚴重后果。五是審計風險的可控性。審計風險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審計人員可通過有效的審計程序去抑制、降低或控制審計風險。
1.行政執法風險。行政執法風險主要是指因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完善,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在審計執法中沒有嚴格依照程序進行審計,引發部分復議、訴訟事項,進而帶來的行政風險。一是缺乏統一判斷標準,審計人員隨意執法。目前,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不完善,在法律體系不完備或新舊法律法規銜接不好時,審計人員就會失去統一的判斷標準,有的審計人員會出現機械執法,在審計中引用已廢止的條文;有的審計人員缺乏依法審計意識,對該查處的不查處,應移交的不移交,隨意處置,嚴重影響了審計的執法力和公信力。二是存在審計越位和缺位,偏離審計執法軌道。現階段審計機關越位和缺位現象比較突出。如部分審計機關參與政府及被審計單位事前的政策決策和執行,增加審計監督風險;有的審計機關既沒有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履行情況考核標準,又沒有實地全面了解領導干部責任履行情況,就以財政財務收支審計代替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以年度總結作為評價依據。
2.項目管理風險。項目管理風險主要是指由于審計信息不對稱,審計機關對審計程序把握不準,在審計計劃制定、項目管理、人員配置等方面沒有加強管理,從而導致審計工作無法保質保量完成。如有的審計機關年初制定審計項目時,在完成上級審計機關和本級審計計劃外,沒有充分考慮審計項目的時間和人員要求,中間又穿插了大量的經濟責任審計任務和政府臨時交辦事項,導致其無法全面有效履行審計監督職責。
3.審計技術方面風險。近年來,部分審計機關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增加了投入,構建了局域網絡,搭建了信息平臺,行政公文、業務公文實現了網上審批,網絡辦公系統逐步完善,工作效率明顯提高。但是,能夠運用AO(現場審計實施系統)軟件審計的人員卻不多,此項審計技術在基層審計機關沒有得到普及。尤其是各領域、各行業都有本系統本行業系統軟件,無論財務、人事等信息都是軟件系統操作,而且這些軟件在不斷升級和更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采用傳統審計手段和審計模式,被審計單位的有些信息將被遺漏,審計機關出具的審計報告就缺少了完整性、真實性、合法性。
4.依法獨立方面存在的風險。目前的審計體制是地方審計機關實行雙重領導,人、財、物歸地方政府管理,審計業務以上級審計機關領導為主。在這種體制下,地方審計機關要按照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開展審計工作,這必然將出現本位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的問題。由各級地方審計機關對中央的重大經濟政策措施落實進行審計監督風險極大,地方本位主義、保護思想會干擾依法行政秩序,審計執法也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1.執法程序及行為不當。從審計項目安排,審計計劃的制定,到發出審計報告及審計決定的整個審計過程中如果出現失當,就可能形成審計風險。如行政干預過大,政府交辦事項超出審計職權范圍和能力;審計運作失范,隨意簡化審計程序;審計證據的收集不足、判斷失誤;審計工作底稿的編制和審核不規范;審計依據運用不恰當,執法證據不足,用法不當;審計報告評價失準,定性及意見不當,審計報告審核不規范;審計處理處罰證據充分性、適當性不足,部分處罰條款自由裁量度高,容易處理失當或產生濫用權力等審計主體行為。
2.學習培訓力度不夠。審計思維拓寬、審計方式方法創新、計算機審計技術等都需要學習與培訓,才能做到與時俱進。一方面,部分審計機關人員由于年齡偏大,雖然工作經驗豐富,但對新知識、新技術學習自覺性、主動性不強,工作上存在著“吃老本”現象;另一方面,審計機關對審計人員培訓不到位,導致審計機關出現審計短板。
3.外部行政干預。審計機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行政管理和經費撥付均隸屬于地方政府,業務上需服從上一級審計機關指導,使審計的獨立性、公正性受到影響,審計執法力度減弱;一些社會不良風氣和現象的存在,使得審計環境惡劣,增加了審計風險。
4.審計對象復雜。從審計內容上看,審計人員要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濟運行情況、內部控制狀況、財務信息的合法性等進行審查,還要審查其經濟運行的合理性與效益性。審計對象越復雜,審計內容越廣泛,收集審計證據的難度越大,也會加大審計風險。
1.建立依法獨立體制機制。審計機關要想破解部門的本位主義、地方的保護主義和錯綜復雜的人情關系網,就必須改變現行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科學規范、依法獨立實施審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貫徹落實好中辦發〔2015〕58號文件精神,建立省以下地方審計機關人財物垂直管理的體制機制,推進政府審計職業化建設進程,確保審計機關實施審計依法獨立、陽光透明。
2.完善審計風險管理機制。進一步提高審計機關的風險控制水平,從而降低審計人員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現行審計方式,對審計風險點沒有完整規范的評估模式。應建立統一審計風險評估、預防、應對制度,對風險的類型、原因、概率、損失和責任的大小進行判斷和評估,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或方法,使審計風險減少到最小程度。
3.切實提高審計質量。一是要牢固樹立審計質量意識,改變以完成任務為目的的審計觀念,應在審計質量上多下功夫,提高防范審計風險的自覺性。二是要認真研究、分析,采取相應措施解決人少事多等突出矛盾,積極爭取地方黨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既要認真履行審計監督職責,樹立審計監督權威形象,又要防止糾正審計監督“包打天下”的錯誤理解認識。
4.提高風險意識。由于審計風險在實際的審計過程中表現并不明顯,導致以往審計機關及人員審計風險意識較弱,但如果因為不能及時揭露重大違法違紀問題以及審計行為不當引發行政復議和訴訟,不僅會造成不良社會影響,而且還會損害審計形象。因此,只有正視審計風險,積極探索、研究審計風險,才能有效降低風險。應時刻牢固樹立風險觀念,保持應有的謹慎與合理的懷疑,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審計風險。
(作者單位:1.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財務處;2.沈陽市沈北新區審計局)
責任編輯:司 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