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全
山東經貿職業學院
淺談激勵理論在高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運用
王慶全
山東經貿職業學院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對教育管理有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職院校在對學生管理過程中需要做到“以人為本”,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在管理中使用激勵理論,從而讓學生在學校找到歸屬感,提高學校的生源率。基于此,本文就對激勵理論在高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運用展開探討,以期為高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激勵理論;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運用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發展迅猛,為學生提高了更廣泛的接受教育的機會[1]。但是現階段,高職院校在對學生教育管理中仍然使用剛性管理思想,造成教育管理質量低,制約了學校的快速發展。基于此,高職院校需要創新教育管理工作模式,采用激勵理論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從而提高教育管理效率,促進高職院校實現全面發展。
激勵理論是指學校在對學生進行管理過程中使用特定的管理體系,對學生所提出的要求進行滿足,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順利發揮出自身聰明才智,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實現教育管理目標[2]。通常情況下,激勵理論主要包含內容型和過程型這兩種類型,其中在內容型方面,內容型激勵理論主要是指高校從學生需求出發,對學生的需求進行探討,想辦法滿足學生的內心需求,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實現高校學生教育目標。而過程型激勵理論主要是研究學生內心產生內心需求到采取的具體行為的過程,仔細研究學生的學習訴求,并根據學生的訴求制定相關激勵政策,從而改變學生傳統的行為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的目標。
由于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能力差,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存在著較低的自律性,且學習過程中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且管理過程中經常出現學生逆反心理,老師越管就越調皮的情況,造成學習成績直線下降[3]。而在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使用激勵理論,對學生使用柔性管理,針對每一位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獲得精神支持,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滿足。幫助學生實現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由于高職院校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因為遇到困難而出現壓力,產生負面情緒,在此種情況下,教師就需要使用激勵理論對學生進行鼓勵,幫助學生找到學習自信,幫助學生實現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校園氛圍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基礎,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4]。因此,教師要想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氛圍,就需要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工作中應用激勵理論,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內心需求制定教學內容,保證教學內容能夠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減少教師在對學生管理中的盲目性,從而讓學生與教師之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教學管理質量。
在高職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激勵理論可以為高職院校營造一個良好的內部環境,提高高職院校的教育水平,在管理中將管理目標和學生利益相結合,使用多中激勵方法激勵學生,管理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將高職院校緊張的工作氛圍進行消除,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校教學管理質量,為高職院校的快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現階段,部分高職院校班主任對學生存有嚴重的偏見性,單方面認為高職院校學生成績差、身體素質低,所以在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管理中經常忽視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對學生不學習等壞毛病進行放縱,造成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質量一直處于最低狀態[5]。面對此種情況,教師就需要轉變自身心態,在學生教育管理中融入激勵理論,在管理前期對學生的內心需求進行深入了解,根據學生內心需求制定管理策略,保證管理工作質量。通常情況下,高職院校對學生的需求進行深入了解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只能手機、電腦在學生生活中逐漸流行起來,造成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概念,在此種情況下,高職院校就需要在學校內建立完善的師生對話機制,讓教師對學生的需求進行了解,在教學管理中堅持以學生為主的原則,從而保證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質量。第二,高職院校需要根據學生內心需求,在校園內為學生設置各種各樣的社團,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各個社團中,從而幫助學生實現健康成長,為激勵理論的運用奠定堅實基礎。第三,高職院校學生正處于成長期,心理脆弱,害怕面對失敗,在此種情況下,高職院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中就需要對學生的內心需求進行了解,幫助學生找到學習自信,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找準自身所處的位置,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從而提高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質量。
現階段,高職院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管理過程中總是有一種盛氣凌人的感覺,在管理過程中經常將自己放在高位置,造成學生與教師之間存在距離,學生對教師產生不信任的心理,使得教學管理質量嚴重下降。面對此種情況,高職院校就需要在學生教學管理中融入激勵理論,讓學生與教師之間互相信任,從而提高學生教育管理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6]。通常情況下,高職院校在教育管理中使用激勵理論加強學生、教師間的信任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教師需要提高對學生的信任,在管理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鼓勵,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在交流過程中找到學生的優點,并針對學生優點給予鼓勵,讓這部分學生發現自身的優點,幫助學生找到自信,從而提高學生的精神動力,保證教育管理質量。第二,教師在進行教育管理過程中需要對對學生自我管理的模式進行鼓勵,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對自身做到嚴格約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避免學生在生活中與周圍人發生沖突,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第三,俗語說“親其師,信其道”,所以學生需要對老師充分信任,相信老師并接受老師的教育。第四,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信任,讓學生可以學校內實現自身價值,養成積極的情趣,在遇到挫折時可以頑強向前,從而提高學生教育管理質量。
通常情況下,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過程中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教育管理的主要內容就是課堂管理,所以教師為學生制定一個完善的教學目標,并在教學目標制定過程中根據學生學習情況、授課內容等方面內容進行制定,保證教學目標的合理性,從而對學生的學習潛能進行激發[7]。第二,由于高職院校的教學重點是培養技術性人才,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制定過程中需要根據學校的發展方向進行制定,并為學生設置實踐課,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第三,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性格、學習成績為每一位學生制定職業生涯目標,并在校園內部為學生設置相應的活動,讓學生對職位進行體驗,從而讓學生明白學習目標,對自身職業生涯的發展方向進行掌握,實現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目標。
通常情況下,高職院校使用多元化的激勵方法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由于高職院校學生都是經歷了高考,且高考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對自身未來的發展迷茫、無助[8]。因此,高職院校教師需要對這部分學生進行鼓勵,讓學生找到自信,在鼓勵過程中可以使用物質激勵法、競賽激勵法等多種新型的激勵方法,保證激勵效果。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職業目標進行明確,對學生的學業、技能等方面內容進行考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第二,教師在進行教育管理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進行考慮,在教育管理中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心理素質采用不同的激勵方法,保證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質量,促進高職院校的快速發展。例如,高職院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教育管理中可以將優等生、差等生分開進行關管理;也可以按照學生的性格分開進行管理;也可以按照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對學生進行分開管理,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過程采用物質激勵、關懷激勵等多種激勵方法,從而保證學生教育管理質量,促進高職院校的快速發展。
總而言之,隨著教育行業的不斷改革,使得教育管理工作呈現出多元化趨勢,高職院校要想保證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質量,就需要創新教育管理方法,在教育管理中融入激勵理論,在管理過程中走心學生內心,了解學生內心所需,讓學生在高職院校中實現全面發展,從而提高教育管理質量,為國家培養更對的人才,促進高職院校的快速發展。
[1] 繆曉斌.高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激勵理論的應用[J].學園,2014(35):51-51.
[2] 陳恒英.淺析激勵理論在高等職業教育管理中的應用[J].人才資源開發,2016(12):27-28.
[3] 呂沁.分析激勵理論在高職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35):73.
[4] 宋飛.基于激勵理論的大學生日常行為管理研究——以青島科技大學為例[D].青島科技大學,2015.
[5] 杜凡.民辦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的激勵理論運用探微[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15):128-129.
[6] 吳壵.探究激勵理論在高校學生干部管理中的運用[J].時代教育,2017(9):133.
[7] 張小瑋.激勵理論在高職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運用[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5,4(12):60,62.
[8] 董光輝.激勵理論視角下的K中職學校教師課堂管理研究[D].河北大學,2015.
王慶全,山東經貿職業學院商務工程技術系,工程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