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妮
福州大學人文社科學院
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音樂教育
李 妮
福州大學人文社科學院
當今社會經濟發(fā)展迅猛,早已從內需型經濟為主發(fā)展為世界范圍內的貿易,經濟的發(fā)展也促進了各國各地區(qū)之間文化的交流,在這種交流中既不可避免的發(fā)生碰撞、同時,更多的是帶來了融合和發(fā)展,也就產生了多元文化,而其地位也日漸凸顯。多元文化的產生標志著文化不再只具有單一的地域特色,在此背景下,我們在進行音樂教育時也應該應用多元文化,用發(fā)展的、開拓的思想,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借鑒多元文化,推進音樂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
多元文化教育;視野;音樂教育;發(fā)展
當前,我國音樂教育的目光已經注視到多元化教育模式,但遠遠沒有做到普及,而且,現在的多元化音樂教育主要還是在為學生提供世界范圍的音樂基礎知識、各國各地區(qū)的音樂理念和各種技巧,究其根本,目前的多元化音樂教育仍然流于表面,未能觸及更深層次的教學內容[1]。因此,深挖多元化音樂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具備多元化音樂知識水平和素養(yǎng)的音樂人才,推進音樂教育的發(fā)展。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在上世紀最早提出了多元文化概念,隨之在西方國家盛行,并迅速擴散到整個世界。多元文化概念為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促使教育進行改革。多元文化概念的精髓是在尊重、包容各種各樣文化的基礎上,去學習、去理解,去融合,它打破了單一地域文化教育理念,促進了全世界范圍內文化教育的融合發(fā)展。音樂教育在多元文化的影響和教育改革的帶動下,逐步形成了多元化教育理念和相應政策,擁有了系統(tǒng)的、較為完善的多元化音樂教育體系[2]。多元化音樂教育的的欣賞和理解行為都應該建立在尊重不同形式、不同特色音樂的前提下,去欣賞和理解。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音樂,因此,多元文化和多元化音樂教育極為適合我國國情,在促進民族融合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一,思想上的轉變尚未徹底完成。音樂教育的多元化,集合了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各種民族文化,多元化音樂教育就是基于這種集合之下的教育,其視野廣闊,不再局限于單一地區(qū),單一民族[3]。雖然很多人都意識到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先進性和必然性,但我國的音樂教育多年來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難以轉變。這不僅在思想理念上出現沖突,依舊存在“天朝上國”的思維,自覺傳統(tǒng)的就是最好的,抗拒同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在教學上的沖突更阻礙著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比如,在當今高等音樂院校的課程表里,重點是樂理、編曲、配樂等知識的學習,民族音樂、世界其他音樂這類課程僅在單一專業(yè)設置,其他專業(yè)普遍設置較少。
第二,多元化音樂教育受教師能力和師資力量不足制約。老師是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執(zhí)行者和傳遞者。受現代教育體系影響,我國的音樂教師隊伍主要學習的是西方音樂,多數教師對西方音樂風格傾向性大,在多元化音樂教學中,對西方的古典音樂較為熟悉,對我國民族音樂和世界其他音樂了解較少,或是仍在采用傳統(tǒng)的單一音樂教育模式,這些教師僅對本專業(yè)或本專業(yè)相關的音樂知識和理念比較熟悉,對多元化音樂教育體系要求的其他音樂不甚了解,教師自身尚且未能具備多元化音樂教育能力,其教授的學生也就無法很好的接收多元化音樂教育[4]。甚至中西部偏遠地區(qū)由于師資力量的問題,根本無法進行多元化教育。
第三,音樂教育理念過于單一。對于音樂的欣賞和感受過于單一,過于追求聽覺上的享受,這一問題在我國的音樂教育中普遍存在,甚至被強調為音樂的核心。誠然,音樂的視聽享受是音樂價值的體現,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多元化音樂教育中,視聽享受絕不是唯一的追求,音樂的構成、音樂表達的內容都是不容忽視的。過于追求視聽享受,不可避免的對音樂的其他內容有所忽略,這有悖于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初衷。各國各地區(qū)各民族的音樂樣式繁多,在多元化音樂教育下,應該在追求視聽享受的基礎上,更多的去欣賞音樂所表達出來的深層次的涵義,要用包容的胸懷,去融合多樣化的音樂形式。
第一,科學設置課程,構建多元化音樂體系。世界各國各地各民族均有各自的文化體系,音樂在文化傳播中的地位是極為重要的,科學的設置多元化音樂教育課程,充分體現各個民族音樂的獨特性,才能更好的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播。科學設立課程,就意味著不能單一的設置,也不能一味的貪大求全。應該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性和一定特色的地域音樂,以此來提升學員的鑒賞能力和音樂素養(yǎng),促進文化交流和融合,達到教學目的[5]。此外,可以增設音樂鑒賞課等相關拓展課程。在教授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講解其特征和創(chuàng)作背景等拓展內容。比如我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五音階,西方音樂的七聲音階等知識;我國的古箏、喇叭、笛子等傳統(tǒng)民族樂器,西方的鋼琴、薩克斯等現代樂器等。還可以帶領學生通過演奏、表演等方式親身體會不同音樂的風格,體會不同的音樂特色,加深對世界各國各地各民族各種獨特文化的理解。
第二,及時更新教材,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改進教育理念。多元化音樂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理念的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能夠指導教育工作有序開展,要正確樹立“文化有差異,音樂無國界”的理念,吸收融合世界各國各地各民族的音樂文化,來豐富我們自己的音樂內涵和文化內涵;以我國民族文化為核心,建立能夠吸收借鑒、交流融合的多元化音樂教育,助推多元化音樂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我們使用的教材和教學方式能夠直接關系到音樂教育的成果和效果,及時更新教材,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刻不容緩。然而,現行的教材多以西方音樂教育或單一音樂教育為主,少有能夠匹配多元化音樂教育的教材,應當組織專門力量進行編攥或翻譯國外先進教材,豐富教學內容。除此之外,還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方法,擺脫過去枯燥的講解教授,多溝通交流,多欣賞分析。
第三,壯大培養(yǎng)音樂教育師資力量。我國多元化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呈現出極度不平衡的態(tài)勢,很多地方甚至沒能建立起多元化音樂教育課程。究其原因,是師資力量的匱乏和不平衡,因此,壯大培養(yǎng)音樂教育師資力量時不我待,勢在必行。一是通過進修、培訓、交流學習等方式打造資源共享平臺,不斷提升現有音樂教師的知識結構和音樂素養(yǎng),提高其多元化教學能力;二是加強高校的多元化音樂教育課程設置,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質音樂教師,壯大音樂教師隊伍。各大院校應為提升音樂教師能力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讓教師們能夠接觸和掌握更多的音樂種類,提高教學能力。三是開拓音樂教師多元化視野,可以邀請各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音樂人和民間藝術家進行音樂表演或講座。
綜上所述,在當今環(huán)境下,多元化的、開放的教育是大勢所趨,在多元文化教育下,我們將世界各國各地各民族豐富多樣的內容、方法和理念不斷交流融合,不斷更新我們自己的教育理念,豐富我們自己的教學方式,完善我們自己的教育內容,推進我國音樂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
[1] 劉曉輝.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音樂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 2016,2(22):79-79.
[2] 鄭曉瑩.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視野下的高師音樂教育建設芻議[J].中國成人教育, 2015,4(17):178-179.
[3] 王佳.研究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音樂教育[J].藝術科技, 2016,29(8).
[4] 王思童.探究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音樂教育[J].戲劇之家, 2017,11(3):191-192.
[5] 陳層峰.淺談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音樂教育[J].北方音樂, 2016,36(20):125-125.
作者信息:李妮,女(1979.10--),漢族,河南開封人,福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審美,鋼琴演奏及其教育
福建省教育廳2012年中青年項目“全球語境下的美國當代室內樂傳播研究——以美國賓夕法尼亞米勒斯維爾大學藝術節(jié)為例”(編號:JB120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