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能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外國語學院
四、六級閱讀理解考試環境下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分析
熊 能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外國語學院
英語是高職院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每個專業都必須學習的必修課,在高職院校的整個教育體系中占重要的地位。而大學英語中的閱讀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大板塊,而且由于四六級的閱讀理解的比重問題,更是凸顯出重要性。然而當今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一方面仍采用傳統的填鴨式和灌堂式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為了應付四六級考試而傳授一些應試技巧,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閱讀中存在的問題。本文立足于現實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現狀,首先闡述了促進學英語閱讀有效教學的閱讀理論,然后為如何恰如其分的運用這些理論提供了一些建議,以期促進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改革發揮一定的積極意義,進而使大學生能更好的應對四六級考試。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閱讀理論;四六級考試
大學英語是高職院校必定要開設而且要求每位學生必須上的公共課,大學英語的教學一直以來都受到密切的關注,大學英語的閱讀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是四六級考試的主要題型,因而深受重視,但是教學效果一直不盡如人意。近20年來,國外的一些閱讀理論陸續的傳入我國的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堂中,在實踐的過程中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這是一種從根本上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理論。
自上而下的理論認為,學生對閱讀過程的學習,正如學生剛接觸英語時那樣,首先從26個英文字母進行學習、然后再到單詞句子段落等的學習,閱讀理解的學習也應該這樣的,閱讀理解應該是一個字母、單詞、句子、段落、篇章的不可逆的線性學習過程,它強調知識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進化過程,如果閱讀者的“低級知識”不過關,那么必然影響他對更高級知識的理解領悟。例如“I am always on call”,這句話,學生可能認識這句話的每一單詞,但是他不一定能知道這句話的意思。這是一種學生在四六級考試中經常見的問題。
針對自下而上的模型的不足,自上而下的模型被K.S.Goodman提出。這種模型吸收建構主義的相關理論,認為學生進行學習并不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學生更多的是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對的知識進行學習吸收的,而這個現有的認知水平對學生的學習至關重要。學生在進行英語閱讀理解時,根據自己的認知結構和上下文語境可以對文章大意進行初步預測,然后再對文中的不理解的句子生詞借助相關工具進行查詢,然后對自己的初步預測進行更正,如此反復,直到徹底的準確理解文章的意思。學生在四六級的題型中經常會有考察文章大意的題目,這種理論對解決這部分問題十分有用。
它是與自上而下的理論密切相關的。所謂圖式,就是指大腦為了更好的對新認知的知識進行編碼存儲,將新知識與已有的認知結構組合形成新的知識網絡。具體到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就是學生將自己掌握的背景知識與閱讀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圖式知識也是學生的背景知識越豐富,理解和識記起來也就越容易。
這種理論最早是由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他認為對于閱讀理解而言,實質上就是讀者的已知知識與視覺信息的相互作用的過程,視覺所獲取的信息可分解為可識別的符號,讀者根據已知知識對其進行解釋。這種加工方式會因人而異,除了依靠讀者的已知知識外,還取決于讀者的速度、目的以及文本難度。
不同類型的閱讀文本存在不同的閱讀目的,其一是推理性理解,主要的目的就是運用讀者的已知知識來推敲閱讀文本的話外之意;其二是字面理解,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對文中呈現的信息進行理解記憶;其三是評論性理解,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比較文本知識和讀者本人知識;其四是欣賞性閱讀,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閱讀,幫助讀者提升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在進行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時,需要根據不同的材料和閱讀目的,進行內容的理解。
默讀與朗讀雖然都與讀有關,但是具體的方式、技巧等都有很大的差異,對于朗讀來說,需要多個器官的共同參與,例如,眼睛、發聲器官,還有大腦,它主要是為了增強學生的記憶,培養學生的語感。在透徹理解的前提下,利用語調、語音以及語氣等技巧,進行口語和人際交流等方面的訓練。而默讀則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適用于那些句子結構復雜的文章,學生在默讀時,要抓住一條主線,然后理解文中的的各個細節性問題,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學生在平時要經常進行朗讀培養語感,在四六級考試中使用默讀的方法,抓住文章的主要脈絡,然后進行細節把控。
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理論結合使用就是交互性閱讀的核心思想。英語閱讀理解的過程不僅要進行基本的語句詞匯的處理,更是將自己的圖式知識和閱讀材料進行一定的同化和順應。單純的使用自上而下的閱讀理論沒法對細節進行認識,可能會遺漏重要的知識點,而單純的使用自下而上的理論沒有辦法掌握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觀點看法。交互性的閱讀方法學生能夠全面透徹的理解文章的大意和各個細節問題。這對于學生四六級考試是十分重要的,四六級中有考察細節的也有考察文章大意和作者態度的。
所謂尋讀,就是在文章篇幅較長的閱讀材料中,帶著一定的目的來鎖定閱讀范圍,這類方法十分適用于節目單、分類廣告以及時刻表等的內容。在進行尋讀時,可以尋找十分標志性的內容,來快速定位,例如,人名、地名、字體、特殊符號等。略讀就是指進行跳躍性閱讀,一般情況下,只關注段落的主題句和文章的起始段和結尾段。這種方法通常是用來判斷文章大意和段落大意的。要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進行合適方法的選擇,或者結合兩種方法,可以實現最快的閱讀速度。這種方法非常適用與四六級考試,因為時間有限,學生必須加快速度進行略讀,根據題干中的關鍵詞,定位閱讀范圍,快速的找到答案。
我們知道,英語詞匯十分的多,而學生所掌握的只是最常用的一部分,在英語閱讀中,難度的升級除了體現在句型結構的復雜性上,更是體現在閱讀材料中的大量生詞上。我們不可能挨個的查單詞進行識記,一來太過浪費時間,二來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一般這種陌生單詞的出現頻率只有這一篇。因此,對生詞意義進行猜測是更為有效地方法,進行猜測的依據有很多,首先根據構詞法進行猜測,其次可以根據正反義進行猜測,再次,還可以根據上下文語境進行生詞猜測。在四六級題型中,基本每次都會有一道題讓學生猜測其意思,這是學生可根據平時掌握的方法對詞匯進行猜測。
這種閱讀技巧是又一種緊扣作者思路的有效方法。指代關系實質上是一種促進語意連貫的手段,它的指代關系的作用僅次于關聯詞。不同的指代有一定的區別,它包括下指和回指,在it充當形式主語或者形式賓語的句子里,it就屬于下指的情況。舉例來說:I found it interesting to clean classroom,這里的it就是指代下文的“to clean classroom”;而所謂的回指多是作者為了避免重復,因而使用名詞、代詞、副詞等指代上文提到的時間狀語、地點狀語、名詞、動詞等。
四六級考試是許多學生的噩夢,有的學生甚至考到畢業都沒能考過。而四六級考試中最常見且分值能對總成績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閱讀理解題,但是,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單靠考前進行答題技巧的突擊對作文寫作可能有用,對閱讀理解是沒有太大用處的,而大學英語課作為學生學習閱讀能力的關鍵途徑,一定要發力,在進行英語閱讀的教學時,拋棄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注意使用先進的閱讀理論來指導自己的閱讀教學,使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得到真正的提高,用自身閱讀能力的提高來攻克四六級。雖然目前高職院校的英語閱讀教學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但隨著教學成功經驗的不斷積累和失敗原因的不斷總結,英語閱讀理解的教學一定能有效實現,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真正提高。
[1] 張群.語篇分析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中國海洋大學,2013.
[2] 苗紀美.批判性思維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2.
[3] 擺貴勤.閱讀理論和閱讀技巧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125-126.[2017-08-11].
[4] 陳平平,花亮.合作學習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一項教學行動個案研究[J].瘋狂英語(教師版),2009,(06):49-53+160.[2017-08-11].
[5] 熊麗君.閱讀理論和技巧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01):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