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奧博
蛟河市文化館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徐奧博
蛟河市文化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具有重要意。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華夏民族之所以可以在世界民族之林當中屹立不倒,不僅是因為其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同時還因為其在歷史更迭的長河中所沉淀下來的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而在這個歷史文化當中,非物質文化則是最具代表性、時代性以及傳承性的文化之一。非物質文化通過世代傳承而產生的禮儀、風尚以及習慣等在歷史長河發展的過程中進行著緩慢的發展,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華夏民族世代傳承的根基,不但匯聚著華夏民族祖先的偉大智慧,并且還不斷繼續發揚華夏民族的偉大精神。現階段,我們正處在一個復雜的歷史階段,世界經濟一體化以及經濟大潮在國內引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處在這樣關鍵的時期,我國各個傳統文化“生存環境”正在不斷被侵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處境也極為困難。
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著名的民俗學家陶立璠曾經提出過:“文化遺產屬于一個國家與民族生存的根本,如果失去文化,這個國家與民族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遺產當中至關重要的部分之一,自然就成為一個國家與民族的象征,同時也是提升民族認同感與凝聚力的重要載體。進入新世紀以來,各種文化普遍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發展,總體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局面。但在繁榮和發展的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諸多阻礙,一些有歷史、文化和科研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隨著傳承人逝去而消亡,部分非遺項目甚至面臨著消亡、遺失的危險。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保護與傳承到了關鍵時期,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引起政府和每一個華夏兒女的高度重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涉及到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是一項規模浩大的系統過程。它關系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關系到傳統審美觀念和傳統鑒賞習慣的傳承和嬗變;關系到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觀的內在約束力和外在影響力。當前我國主要是遵循搶救挖掘,并適度開發應用的原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整理,以影像、實物等形式,采取博物館式、檔案式或者是數字化式對其進行保存,或者簡單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進行保護。
作為人類文化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遺產,更是人類自身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其進行保護時,要注意其文化屬性,充分考慮其作為人類文化創造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目的性的表達或表達形式,是活態的、不斷發展的文化生態系統的構成部分。例如,中國的酒文化,不僅是酒的釀制加工、品酒等技藝過程,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物質,更是一種文化象征。酒文化,用來表示禮儀,一種氣氛,一種情趣,一種心境;中國眾多的名酒不單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給人以美的啟示與力的鼓舞,是與民族自豪息息相關,與大無畏氣概相接。對于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僅僅是搜集整理酒的品牌、生產工藝,并進行博物館式的保存,就不能夠體現出中國酒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與底蘊了。類似酒文化這樣的關系紛繁的文化現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就不能像傳統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送入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從遺產角度進行“文化拯救”的同時,也要從文化生態角度出發,考慮遺產項目所在的文化系統對項目的影響和文化系統內其他文化對遺產項目發展、變遷、傳承以及延續的影響。從文化系統的角度審視活態文化遺產的保護方法是必要,也是必需的。
不僅要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所呈現的文化形態,還要將目光投向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所生存的環境之中,注重對其文化發生、發展的環境進行研究,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加強對其生存環境、生長土壤進行保護和培養,決不能單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采取切斷環境,“斷根取木”式的保護。
要把發展、運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貫穿保護工作始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生、發展和生存需要特定的環境和背景,隨著環境和時代的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要有順應時代改變自身的能力,吸收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因素,適應社會時代和環境的變化。如果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具有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對社會的變化置之不理,因循守舊,那么終將被社會所淘汰。所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當遵循這一發展運動觀,用運動的觀點審視全局,杜絕生硬的絕對式的、強制性的保護行為。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和保護在我國已經開展,在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力度的同時,要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文化伴生與文化共生問題,堅持用馬克思主義運動發展觀審視全局,否則所保護的遺產項目難免會成為文化的“孤島”和記憶的“碎片”。
總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與肯定,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越來越受到世界很多國家的重視與保護,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也開始漸入佳境,這對地大物博的五千年文明古國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同時這也給我們五千年的文明提供了更好的空間,讓它們得以流傳,也讓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我們中國文化,讓中國穩穩占據世界強國的寶座。
[1]翟風儉.從“草根”到“國家文化符號”[J].藝術評論,2007.6
[2]王巨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及其保護的再認識[J].社會科學特刊,2006.5
[3]王巨山.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文化共生與文化伴,社會科學特刊,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