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桂玲
武警指揮學院
美國非致命武器的發展歷程
閆桂玲
武警指揮學院
多年來,世界非致命武器的研發與使用一直以美國馬首是瞻。美國非致命武器大體經歷了“警察需求主導”、“軍隊需求主導”以及蓬勃發展三個歷史時期,基本體現了世界非致命武器的發展歷程。
美國;非致命武器;發展歷程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軍在刺激性化學制劑的技術上有所突破,但美軍對非致命武器的研發一直缺乏興趣,其它非致命武器技術上并沒有大的發展。軍方這些“止步不前”的現成技術成果,為美國警方非致命武器的使用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美國警用非致命武器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抗議、游行活動不斷,種族沖突頻發,騷(暴)亂此起彼伏,國內社會治安狀況不斷惡化,警方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維穩壓力。僅1967年全國128個城市就爆發164起騷亂,造成至少88人死亡,4000多人受傷,1.2萬人被捕。在處置行動中,美軍研制的刺激性化學制劑CS,有力地彌補了警棍和槍械的不足。警方對非致命武器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強,并不斷通過法律條文來予以強化。
1967年總統委員會的報告明確指出:應該嚴禁警方使用致命性武器,并建議警方運用新的科學技術來變革處置手段。而1968年3月專門研究種族暴力沖突的專題報告——《國家咨詢委員會對騷亂的調查報告》(又稱《克納報告》),則指出:各地政府應制定新的武器使用規定,并采用新型武器來替代致命武器。
1968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了《綜合犯罪控制和安全街道法案》,該法案確定了在司法部下成立執法援助部(LEAA),同時建立國家執法和刑事司法學院(即國家司法學院的前身,1978年更為現名),以便為執法機構研究和開發新技術裝備提供資金援助。這一法案的出臺,就進一步堅定了一些私人研究機構和企業對非致命武器的信心,刺激了非致命武器的商業發展。
80年代后,警方把非致命武器作為處置暴力沖突、騷(暴)亂等群體性事件時,平息事態、減少人員傷亡的一種有效的手段。而美軍對非致命武器仍不看好,其研究多局限在對警方使用過的非致命武器的安全性與傷害程度的測試上。
1985年美國最高法院對1974年田納西州少年盜竊案的最終判決:除非是為阻止嫌疑人逃跑所必需,且警察有確切的理由相信犯罪嫌疑人對警察與其他人具有明顯的死亡威脅和嚴重的身體傷害時,才能使用致命性武器。這一判決加速了非致命武器在警察機構中的普及與應用。
20世紀90年代,面對維和行動以及“非戰爭行動”日益增多的現實,面對世界日益高潮的對和平與人道的呼聲,美軍才開始著力研發非致命武器。美軍認為,非致命武器可以在減少雙方人員傷亡、使美軍贏得國內外支持的前提下,保證美軍實現最終目的。
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后,美國海軍軍官麥克·馬丁首次提出了非致命戰爭概念。1992年2月,美國國防部提出了以非致命戰爭作為其新的戰略框架,并出臺了名為《非致命武器》的政策規劃文件。索馬里戰爭后,面對18名美國士兵和數百名索馬里平民死亡的現實,美軍認識到致命性武器不太適用巷戰,隨后啟動了非致命武器計劃。
1994年下半年,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協助聯合國維和部隊撤離索馬里時,大量采用了非致命武器,創造了零傷亡。索馬里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刺激了美國防部對非致命武器的需求。
1995年美國陸軍起草了《陸軍軍事行動中非致命武器的使用構想》,1996年美軍啟動了國防部非致命武器聯合發展計劃(JNLWP),1997年國防部非致命武器聯合領導小組正式成立,負責監督非致命武器的開發和部署。從此,美軍走上了一條優先發展非致命武器之路。
雖然,美軍應用非致命武器的機會不多,但每次應用都令國防部倍受鼓舞,從而加速了非致命武器的進一步發展。1995年美國曾對波黑塞軍陣地秘密進行次聲波攻擊,造成塞軍士兵昏倒、嘔吐、陷入混亂。1999年美國將尚在試驗中的電磁脈沖武器應用到了南聯盟戰場,造成南聯盟部分地區的通信設施癱瘓了3個多小時。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對伊拉克國家電視臺的空襲中再次使用了這種武器,中斷了伊拉克國家電視臺的轉播信號。
有鑒于軍警雙方對非致命武器的實際需求,進入21世紀,特別是“9·11”事件之后,美國軍警雙方都加大對非致命武器的研發力度,將重點放在非致命武器的技術開發、新非致命武器的研制,以及對效能與人體損傷程度的測試上。
2000年,美軍對“非致命武器聯合發展計劃”的運行情況,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調查研究。其研究報告強調美軍應重點發展三類非致命武器,即反人員類,如控制群體,阻止個人,封鎖地區,清除無關人員,使敵方人員心理和生理都受到影響,失去或削弱戰斗力;反器材類,如阻止地面車輛、海上艦艇和飛機進入或機動,破壞/控制這些平臺及其設備;反作戰能力類,如破壞裝備保障系統與基礎設施。
“9·11”事件也促使警方增加了保護公共設施與飛機場安全等多項頗具反恐特色的非致命武器研究項目。2003年又加強了對軍方研發的能量武器技術向警用方向的轉化。2002—2006年,警方每年投在非致命武器研發上的經費為150萬美元。
但非致命武器研發的主力軍仍然是美軍。2003年,美國非致命武器聯合委員會的預算就已經從2002年的2400萬美元提高到了4400萬美元。2004年到2008年美軍研制非致命武器的費用高達600億美元, 2008年至2013年的研制費用高達1000億美元。
21世紀以來,美軍裝備的非致命武器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特別是2005年以來,隨著新型非致命武器的不斷涌現,新型非致命武器陸續裝備到部隊,如泰瑟M26和X26以及FN303等電子與動能武器,長聲波武器和各種不同能量的眩暈激光武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