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石
《工人》:三線建設的悲壯史詩
◎李天石

拿到《工人》以后,一夜沒睡,一口氣把它讀完了。讀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除了為小說中的人物和故事所感動,還感到一種強烈的震撼。之后的很多天里,腦子里一直浮現著書中的那些人物、場景和故事。于是又陸續買了十多本書送給朋友。我之所以如此欣賞這部小說,除了被它所感動,還因為我也和作者一樣,親身經歷過三線建設那一段歷史。
在以往的文學作品中,很少看到描寫三線建設的作品。三線建設本身是在保密狀態下進行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那段如火如荼的生活卻真的漸漸被歷史淹沒了,成了鮮為人知的秘密。《工人》的作者又把它重新挖掘出來,活生生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工人》是這段歷史的見證,是一曲動人心魄的三線建設的悲壯史詩。
三線建設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參加三線建設的工人至少有幾百萬,他們為共和國的國防工業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獻出了青春,獻出了子女,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不少人犧牲在那里,還有很多人終老在黃土高原上。沒有他們,就沒有共和國的今天。小說中的工人家屬“火車頭”、黨委書記劉天明就是犧牲在三線建設的工地上。小說中有一段朱鐵指揮搶救塌方的情節,類似的場面我曾親眼看到過,有一次施工把半個山體挖塌了,我們廠的廠長現場指揮搶救,和小說中的朱鐵幾乎一模一樣。他在部隊上是位團長,就用打仗的方法,把搶救的人排成一個個梯隊,逐個梯隊上前挖土,這樣才能發揮最大體能;但是那次塌方是整個山體垮了下來,把十幾個人埋在了下面,沒有救活一個。
與三線建設有關的一個詞叫“干打壘”,這個詞對現在的人們來說也是陌生的。我們初到隴西時住的就是這種干打壘房子。干打壘不只是一種簡易住房的名稱,而是一種精神,三線建設就是靠這種干打壘精神完成的。那時的物質條件十分匱乏,像我家這樣父母雙職工的家庭很少,大部分是一個男人養活一大家子人,正像小說中描寫的那樣,家家都有五六個孩子,而一個七級工的工資只有113塊錢(能夠達七、八級工的很少),如果取中值按平均四級工計算,一個四級工的工資才六十七八塊錢,這六十七八塊錢通常要養活六到八口人,平均一個人的生活費不到十塊錢。還有不少二級工,只有四十多塊錢的工資,也要養活家屬和三四個孩子,可以想象生活有多么艱難。但是工人們的精神狀態非常好,就是這種干打壘的精神,這種當家做主的豪情和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未來的美好憧憬支撐著他們,在那些荒涼得寸草不生的山溝溝里建起了一座座現代化工廠。他們身上始終充滿著一種豪邁的、十分大氣的精神,就連到市場上買菜都很少斤斤計較地去和人講價錢,講得太苛刻了怕傷人家賣菜的,也嫌丟人。這種精神也構成了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這個國家民族精神的主體格調。

與三線建設有關的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詞匯:一個是“五湖四海”,一個是“四海為家”。參加三線建設的隊伍是從五湖四海匯集來的,他們來自北京、上海、青島、淄博、哈爾濱、馬鞍山、南昌……大部分來自大城市,但是很少聽到有人抱怨生活艱苦,支撐他們的有精神方面的信念,也有物質方面的實際考慮。精神方面的有“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哪里需要到哪里去”、“我是一塊磚,任黨挪來任黨搬”等思想和理念,抱著這種信念來的大多是初高中畢業的知識青年。老一代實際的考慮更多一些,主要是工資比大城市高、物價比大城市低。這兩條對于日日柴米油鹽的百姓來說非常重要。“四海為家”不是一個停留在紙面上的詞匯,建筑工人真的是以四海為家,建一個工廠往往需要三到五年時間,他們建完一處就要搬家,有些工種和崗位不停地調來調去,今天在這里,幾個月后就不知被派到哪里去了。所以總是居無定所,孩子們的教育因此大受影響,婦女們則不得不把家里家外的事情全部承擔起來。小說中的母親為六個孩子操碎了心,顧了這個顧那個,心中唯獨沒有自己,工人的母親哪一個不是這樣呢!小說的主題歌《四海為家走天涯》非常形象地道出了三線建設工人的生活狀況:
三月里黃河冰不化,高原上搭起腳手架,干打壘安下老娘親,建設三線建設我的家……
不說小說的情節,單是“干打壘安下老娘親,建設三線建設我的家”一句歌詞,就足以使人潸然淚下。
改革開放以后,三線建設紛紛下馬。一些工程停工了,一些企業轉型搞民用產品了,有些企業垮了,很多為三線建設立下汗馬功勞的老工人(或者他們的子女)下崗了。這些工人不僅為國家的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為改革開放承擔了沉重的代價。我們不能忘記他們。
三線建設并沒有白搞,幾百萬工人的血汗沒有白流,三線建設使我國的工業體系基本形成了規模,特別是為我國的國防軍事工業做出重大貢獻。為三線建設建起的鐵路、公路,橋梁、隧道、電網等等基礎設施,也使三線地區變得更加適合于建工廠,為內地的工業繁榮也為改革開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那段歷史漸漸離我們遠去了,我們應當感謝小說的作者,用真實、生動的筆觸為我們記錄下了這段歷史,留下了一部帶有史詩意義的作品,否則,多少年后,人們可能無從了解三線建設的真實情況,更無從了解那時人們的思想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