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榮
魯迅收入疑案
◎王錫榮

曾經有不少媒體報道,經陳明遠研究,魯迅的收入水平折合今天的人民幣約達到每月1.8萬元到3.5萬元。按此計算,魯迅每年收入至少應在三四十萬元。這也就打破了人們以前印象中魯迅“破帽遮顏過鬧市”的窮酸相:原來魯迅是有錢的。那么,那種窮相就應是故作姿態了?但這些說法和計算方法其實是有很多問題的。
按照陳明遠的說法,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元銀元約折合人民幣(2009年)60-70元,那么,魯迅每月有300到500元銀元的收入,就相當于現在的1.8萬元到3.5萬元收入了。在后期,就更多。有時年收入達到15000元銀元,就相當于現在的近100萬元了。
按照有關的資料計算起來,他的說法原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問題是,他說的一銀元等于現在的60到70元,這一比價的依據是什么呢?從那時以來,幣制的變化極大,經過1940年代末的極度通貨膨脹,再經過1950年代的幣制改變(縮減一萬倍),1980年代以來又經過改革開放,幾起幾落,20世紀二三十年代時的幣值與今天的幣值,根本無法換算。
按陳明遠說法,1927-1936年間每斤大米1角3分左右,2009年好一點的大米也才不過4元左右,也即只有15倍左右。而魯迅的《毀滅》1元一本,拿到今天,這樣的書也就20元左右。這就是20倍左右的倍率。
實際上,要衡量當時人的生活水平,只能把他的收入與當時人的總體收入水平去比。按其總體生活水平,相比較而言,看他在當時人們的總體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中屬于什么層次,然后再與今天相應的層次對應起來看,或許才能比較準確地看出其實際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哪能簡單按照貨幣幣值來計算呢?
魯迅從1912年到1936年的25年中的實際收入狀況,其總體水平是逐漸提高的,但中間起伏極大,總平均在每月423元左右,在北京的14年,平均為250元左右。1926、1927年兩年在廈門、廣州平均為300到350元左右。只是到上海以后,尤其是把北新書局克扣他的版稅收回后,收入水平才急劇上升到每月700元左右。如果這筆錢沒有追回,那么月平均收入也就在四五百元。
按照陳明遠先生的說法,1920年代上海市民的生活水平是:一個典型的五口之家(相當于四個成年人,稱為“等成人”),每月66元銀元為一般市民經濟狀況(每個“等成人”16元左右),每月100元以上到200元左右(每人每月50元)為中等生活水平,200元以上為上等生活水平,而30元以下為貧民生活水平。按此算法,單看魯迅的收入狀況是屬于較高水平的。
但且慢,我們看到的魯迅每月幾百元的收入,是“收入水平”而不是“生活水平”,“生活水平”是要看家庭人口狀況才能確定的。魯迅各個時期的收入狀況既不同,其贍養的對象及人數也不同。我姑且將魯迅的收入狀況分為六個時期,并對各個時期的收入狀況作一分析。
第一時期:1917年4月以前,魯迅月收入在230元左右,贍養對象除母親、朱安外,還有周建人、周作人及其家屬,并傭工兩人。雖然后來周作人一度在紹興任教,也有收入,但收入很微薄,對魯迅多有依賴。實際總贍養人口至少可算6人,平均每人每月40元左右,屬于中等生活水平。
第二時期:1917年到1923年7月,周作人到北京大學任教,每月有240元收入,這對魯迅的壓力大為減輕。但周作人一家人口多,也很倚賴魯迅,兄弟合爨,大致可以這樣算:魯迅250元、周作人240元(實際到手200元左右),共450元,贍養人口12人(魯迅、母親、朱安,作人夫婦及倆孩子,羽太重久及福子等,建人夫婦及倆孩子,還有管家、女工),則每人每月38元左右,也屬于中等生活水平。
第三時期:1923年7月以后,與周作人決裂,不再承擔作人方面人口的贍養義務,僅贍養自己和母親、朱安及女工,并補貼周建人、朱安親屬,月收入230元左右,每人每月約合50元,已接近上等生活水平。
第四時期:1926年8月到廈門、廣州后,收入增加到400元到500元,再加稿費,而這時候周建人也有了工作,可以減少補貼,他實際要承擔的贍養人口僅為三人,再加上北京寓所的女工。到1927年到上海之前,平均每人每月可達100多元,屬于上等生活水平。
第五時期:1927年10月以后,到1929年9月海嬰出生之前,這段時間雖然許廣平不工作,但也只有四人(另兩人是魯迅的學生),而收入由于從北新收回大量被扣版稅,是他一生中收入最多的時候,所以收入達到每人每月150多元,是狀況最好的時候。
第六時期:1929年9月以后,海嬰出生,又在上海寓所增加了女工,一度曾達到兩個女工,但每人每月也達100元以上,也是很寬裕的。
1996年11月的《魯迅研究月刊》上,有位“梁”先生從《傳記文學》上摘來一段記載,說是“魯迅稿酬千字三十元”,令人覺得新鮮而驚訝:
據陳彬龢對人說:當年申報副刊的自由談,自經過那次全面革新以后,對于青年讀者灌注了不少的新知識。同時,對于文化人確能做到以禮相待的地步。新作家的作品,其未經采用者,例必予以退還,并且說明退稿原因。而文稿致酬,至少每千字為十元。唯獨魯迅一人的作品,則不論用與不用,一概稿費照付。尤其對他特別提高稿酬每千字為三十元,此一數額,在當時,可以糴米六擔有零,而且還是松江產品的凈白軟稻米呢。
無怪史量才每次簽發魯迅的稿費單子時,不禁手頭為之發抖不已。此雖傳言者過甚其詞,但史量才是個克勤克儉之人,現在眼見魯迅每千字的一篇文章,竟要花去他六擔有零上白軟稻米的代價,怎不要教他心驚膽戰到手頭發抖不已呢。
這篇短文還算客氣的,只說“每千字三十元”,后來卻越說越離譜了:讀《世紀書窗》2001年第5期,有裴毅然《雜說稿費》一文,竟說魯迅因為《申報》“自由談”給他每千字“八九十大洋”,“主編史量才每次簽發稿費時手都要發抖。不過,如果沒有這只‘發抖的手’,魯迅怎么買得起大陸新村的房子?”據說此說原出于前幾年《新民晚報》某文透露。
我不幸沒能讀到那篇妙文,然而一讀裴先生的轉述,也不能不絕倒,上面那篇文章的“三十元”這回變成九十元了!——誰告訴你魯迅買了大陸新村房子?又是誰告訴你魯迅的稿費每千字大洋八九十元?時下文風之浮躁,文人說話之不負責任,竟以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