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經典文本的閱讀中體悟某種寫作規律,加以整合梳理,之后在自身的寫作中模仿練習,是學習寫作的一般規律和有效途徑。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經典文本提供了以“實”寫“虛”的優秀范例,若能有效利用,便可輕松化解學生散文寫作中如何寫“虛”的難題。
【關鍵詞】經典文本;以“實”寫“虛”;模仿練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散文的寫作中,學生最難掌握的是描寫“虛”。所謂“虛”,一般指主觀的無形活動或客觀的無形物象,往往缺乏實體形象,譬如情緒、感覺、聲音等。要將這些難寫之物寫的如在眼前,不僅需要仔細觀察感受、貼切形象的語言,同時還必須借用一定的技巧。高明的作家通常用的辦法是以“實”寫“虛”,化無形為有形。將教材中的經典文本作為學生學習以“實”寫“虛”的范例,不僅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鑒賞,也讓學生感覺親近,更具體更有操作性。
一、從經典文本中悟規律
文本一: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塘中 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對荷塘上月色的描寫可謂是以實寫虛的典范。
作者將月光比作流水,化無形為有形。接下來選取了荷塘上的葉子和花、樹影等有形的事物分別進行描寫,而實質上都是在寫月色。試想,如果沒有月色,葉子和花怎么會呈現出“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的奶白色的縹緲輕柔的狀態?影子是月色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出月光的輕盈蕩漾。
寫景處處不脫離月色這一特殊背景,景物的特點都是在月色之下才呈現的。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但作者通過對月色下其他景物的描寫,從側面以不同的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樹影斑駁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文本二:
“六月十五那天,天熱得發了狂。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還有的,因為中了暑,或是發痧,走著走著,一頭栽到地上,永不起來。”
《駱駝祥子》中這段描寫“熱”的文字歷來被認為是環境描寫的上乘佳作,那畫面那么逼真,歷歷在目。這一章被收進了初中教材,編者加了標題《在烈日和暴雨下》。此段文字在寫法上亦采用了以實寫虛的方法。鑒賞學習了《荷塘月色》中對月的描寫,再回顧此段文字,學生自然對“以實寫虛”有了更深刻地體驗和感悟。
老舍正是通過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的辦法來寫“熱”,不僅寫祥子在這種悶熱的天氣中的感受和行為,更多的則是借祥子的眼睛,選取柳樹、馬路、狗、騾馬、小販、銅牌、拉車的人們等具體實在的人事物來寫,抓住了上述對象在炎熱天氣中呈現出的特點,多角度分層次,寫得有形有色有聲,十分成功。甚至于修辭的使用也遵循著以實寫虛的原則,如“老城像燒透了的磚窯”,“地上像下了火”。這些描寫充分喚醒了讀者對炎熱的記憶與體驗,似乎讀一讀文字,仿佛自己就置身于那團熱氣憋悶之中了。
文本三:
必修①第三單元選排了巴金的敘事散文《小狗包弟》。作者通過講述文革中小狗包弟的遭遇,反映“文革”時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實,一條狗都保不住命。當然,作者寫小狗是為了表現自己的一段心路歷程,表達了作者對“文革”的反思與個人心靈上的懺悔。寫心靈是主要的,寫小狗是次要的。寫小狗是實,寫心靈是虛,按照散文的創作規律,寫虛必定要以寫實為基礎。若離開了具體的人事物,主旨就會因為沒有依托而顯空洞。
以上文本明晰地顯示出以“實”寫“虛”的規律: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寫景狀物散文中,凡描寫“虛”景,離不開寫“實”;朱自清內心的“頗不寧靜”,也是借助荷塘與月色這些具體的景物來表達。寫人敘事散文也遵從此律!散文以抒情為旨,任何情緒情感,要表現的充實充分、飽滿而有感染力,都要借助于具體的人事物。
二、在寫作實踐中仿技巧
為了讓學生在“悟”的基礎上更好地建立“以實寫虛”的思 維模式,將之轉化為能力,我在教學《荷塘月色》時,特意安排了十分鐘的“口述作文”訓練。要求學生以“美”或“感動”為中心,聯想具體的人、事、物,以“實”寫“虛”,化“虛”為“實”。學生的聯想豐富多彩:美是春日里嬌艷的花朵;美是一位長發少女的背影;美是自然風光;美是媽媽的臉龐;美是學校門口接送孩子的熙熙攘攘的家長;美是雨中兩人共打一把傘;美是民警勇斗歹 徒……
發言的同學幾乎都選擇了“美”來談,“感動”這一內心的情感體驗卻遭遇冷落。于是我主動提問:那若要表達“感動”,是不是只一味地叫囂鼓噪“啊,我真感動”就行?還有更好的辦法嗎?有同學發笑,否定。經過兩位同學舉手發言,眾人討論之后,大家一致認為,通過具體的人事景來表現,“感動”的表達會更充實。
當然,必修②第一單元學習之后,安排一次寫景狀物散文的寫作訓練很有必要,以景來寫情,托物而言志,讓學生嘗試練習“虛實轉化”“虛實結合”。教師要指導學生把握好“景”與“情”,“物”和“志”的和諧統一。
在閱讀教學中歸納寫作技巧,在寫作訓練中關照閱讀教學,讀寫結合,以求融會貫通之效。教學忌華而不實,貴腳踏實地,只要學生能從經典文本的閱讀中,有明確的、實實在在的收獲,便是成功的閱讀。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在于它有教人常誦、引導遵循的啟發性和審美性,故而生機永葆。葉圣陶認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材中的每一篇經典文本,教師若能引導學生以敏感之心將其作為“例子”反復斟酌體悟,再從模仿發展到創新,實現對教材的最大化利用,那么從高中語文教材中所探取的寶藏定會讓師生有琳瑯滿目,喜出望外之感。
作者簡介:王美妮,女,1978年生,陜西省禮泉縣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