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梅
【摘要】現代社會中不健康的書刊和大尺度的影視作品對中學生愛情觀的影響很大,早戀現象也普遍存在于中學生中。本文結合現代詩歌中的愛情篇目,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對學生樹立正確愛情觀的作用,希望借此學校老師能從實際出發,正視學生的愛情“需求”,通過富含人文精神的優秀作品積極準確地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現代詩歌;中學生;愛情觀;平等獨立;育人功能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愛情是人類千百年來永恒不變的話題和追求,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又因其自身特殊的年齡、生理和心理特征,對愛情這一話題更為敏感。目前,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早戀現象較普遍,他們或對異性同學產生好感和愛慕,或喜歡同來同往,單獨處在一起,或互相傳遞紙條,或微信“互動”頻繁。這些行為無不告訴我們,進入青春期的他們,開始了對“愛”的思考甚至追求。然而由于他們年齡和身份原因,這種“愛”的意識和渴望卻被壓抑著,如若我們的教育不告訴他們“愛”是什么,他們對“愛”的求知欲不能通過正常的途徑獲得時,就會將目光投向社會,投向不健康的書刊和大尺度化的影視作品,這些都不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愛情觀,很容易造成心理扭曲,滋生一些不良行為。《語文課程標準》提到“應增進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會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實現本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睈矍橛^是人生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忽視或回避愛情這一話題,而應該通過正確的積極的引導,幫助學生感悟“什么是愛情”并且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從而更好地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孔子曾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睆闹形覀儾浑y看出詩歌在提高道德修養和完善人格上有著重要的作用。現代詩歌內容豐富、主題多元化,其抒情性吻合了中學生波動、起伏的情感變化,熱情澎湃、激情四溢的情緒特征,因此,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學生潛意識是樂于接受現代詩歌的;而且現代詩歌中有許多表達愛情主題的詩歌,因詩人的經歷不同,對愛情的感受理解也盡不同,這就為我們借助現代詩歌教學全方位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提供了強有力地保障。
一、現代詩歌有助于糾正學生漠視拒絕愛情的心理
現代社會,“剩斗士”“必剩客”“斗戰剩佛”“齊天大?!痹谖覀兩磉叢⒉簧僖?,這些大齡未婚青年“被?!钡脑蛴泻芏啵渲兄槐闶莾刃臒o法忍受異性、漠視拒絕愛情。這種心理現象也許與中國傳統愛情教育有關。中國傳統愛情文化,深受周禮或者說儒禮的影響較深,強調內斂、含蓄。這些觀念反映在學生身上,無疑是談“情”色變,學生一旦萌發愛意就被老師家長社會視為另類甚至鄙棄,這給學生心理帶來極大的傷害。一些內向的學生特別是女生,他們潛意識中就認定接觸異性是可恥的,被人鄙夷的。這些家長老師眼中的乖學生,帶著拒絕愛情的心理走上社會后,同樣會排斥異性甚至對愛情不“感冒”,從而“被?!?。因此,我們的教育就要告訴學生愛情的內涵,向他們傳達愛情的甜蜜美好。徐志摩《雪花的快樂》中,“雪花”為了追求“她”即使“消融”也絲毫不感痛苦、絕望,恰恰相反,“飛揚”的“雪花”充分享受著選擇的自由、熱愛的快樂。這不禁讓我們產生疑問:讓“雪花”不惜“消融”的追求是什么呢?哦,原來是住在“清幽之地”,渾身散發“朱砂梅的清香”且有“柔波似的心胸”的“她”。試想,如此安靜溫婉、高貴純潔、心胸廣闊的女子怎叫人不為之而“飛揚”呢?怎叫人不渴望愛情的降臨呢?現代詩歌有許多表達愛情甜蜜美好的詩歌,如余光中《等你,在雨中》、劉半農《教我如何不想她》鄭愁予《天窗》、汪靜之《伊底眼》和林徽因《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等,教師大可挖掘這些豐富的資源告訴學生愛情是甜蜜美好的,是古今中外詩人歌詠的永恒主題,是人們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成長中的我們在認識愛情的同時,懂得如何正確處理學業與愛情的關系即可,我們沒有必要談“愛”色變,相反,老師祝愿每一位學生走入社會后都能收獲一份屬于自己的甜蜜愛情。相信老師這些積極的正面的引導,會使學生在心理上泛起一圈愛情的漣漪,在他們心底撒下愛情的種子。
二、現代詩歌有助于矯正學生被動等待愛情的心理
相比于漠視拒絕愛情的極端心理,中國傳統的愛情教育也會使部分青年被動地等待愛情,哪怕心有所儀時,也羞于啟口,更不用說主動采取行動追求心目中的愛人,這種現象不僅表現在女青年身上,部分內向的男青年也是如此。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講述了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為了“在我最美麗的時刻”遇見你,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最終我被“化做一棵樹”,而當你“無視地走過”時,我只能凋零花瓣。這里,雖然我們看到了抒情主人公采取了主動“求佛”的行動,但更多的是她“化做一棵樹”后的被動等待,她的愛情結果也就可想而知。鄭愁予《錯誤》一詩那優美詩意的語言讓人折服,人們在賞析此詩時可能更多地停留在慨嘆于女子容顏的逝去和無果地等待,而不去深究其原因。本人在教學此詩時,就設計了“你如何看待女子等待‘歸人”這一環節,從中告訴學生被動等待愛情是不可取的,那樣只會結出無花之果。
三、現代詩歌有助于學生理性認識處理失戀事件
早戀的中學生往往情感不夠穩定,既強烈又易沖動,一旦對方“情變”時,受到愛情夭折和學業成績下降甚至家長責備多重打擊,許多中學生往往采取極端的方式,以所謂的“殉情”表明自己對愛的忠貞,全然不顧父母的心情。我們不支持中學生早戀,但當學生個體出現早戀現象時,我們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加以引導,特別是他們“失戀”后精神萎靡不振消極處世時,更應該積極幫助他們度過這一消沉期,使他們對愛情對生活重新樹立起新的希望?,F代詩歌《我是一條小河》(馮至)《偶然》(徐志摩)為我們如何理性認識和處理失戀事件指明了方向?!段沂且粭l小河》描述了相伴相隨的“小河”與“影兒”之間的愛情最終遭受“無情”大海的風浪襲擊而幻滅,教師首先可借此向學生說明“有情人終成眷屬”是人們對完美愛情理想注解,現實生活中總有鴛鴦不能成雙的遺憾結局,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自己否定社會,放棄一棵樹等待你的將會是一片森林;其次我們應告訴學生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高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匈牙利詩人裴多菲不也說“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嗎?當然,處于和平時代的我們不需要為自由而拋棄生命,更無須因愛情而拋棄生命;再次可借助《偶然》告訴學生如何對待逝去的愛情,那就是——“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記憶或忘卻實際上都是自己的選擇,把美好記在心中遠比執意追求不可企及的東西重要,生命重在體驗,對逝去的美好愛情報以釋然一笑,這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
四、現代詩歌有助于學生樹立平等獨立的愛情意識
江蘇衛視《非誠勿擾》2015年3月第10期節目中,嘉賓馬諾“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后笑”的言論受到各界人士的批判,但從另一方面折射了現代女性的擇偶觀——金錢至上。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清晰地注意到此類相親節目受到了我們廣大青年學生,尤其是中學生的喜愛青睞,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少學生的愛情觀、婚戀觀難免會受其影響,從而對其身心造成巨大的影響和傷害。對此,將席慕蓉的《一棵開花的樹》和舒婷的《致橡樹》對比教學,有助于學生樹立平等獨立的愛情意識。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開篇就將“我”自覺地放置于愛情低位,“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更是被動得幾乎沒有話語權,“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更讓我們看到了“樹”對“人”的不對等。此詩因一味追求濃烈堅韌的愛情表白,而將女方寫得過于卑微、溫順,這勢必導致女性在愛情中迷失自我,成為男性的附庸,“而當你終于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就是最好的證明。《致橡樹》一詩,詩人用“攀援的凌霄花”和“癡情的鳥兒”來比喻那些缺乏獨立人格的女性,對那些利用愛情來抬高自己的身份和甘做丈夫應聲蟲的做法持堅決的否定態度。詩人認為真正的愛情應該是:“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币簿褪钦f,男女雙方各自為“樹”,女性保持了自己人格的獨立,此時女性不再是陪襯,不再是附屬,而是首先以一種獨立的“人”的身份出現,這與《一棵開花的樹》中一方為“樹”一方為“人”的身份立場完全不同?!吨孪饦洹愤@首張揚女性意識、宣布女性人格獨立的詩歌,無疑是對《非誠勿擾》中女嘉賓的“金錢至上”的擇偶觀的有力反擊。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婚戀觀,通過詩歌的教學,相信在學生心中自有一桿衡量之秤,孰輕孰重、孰是孰非自有選擇。
現代社會一些消極腐朽的愛情觀對中學生的思想沖擊很大,我們應站在社會和時代的高度,本著社會責任感,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愛情觀的角度,追求現代詩歌的課堂生成價值最大化,從而更充分地發揮語文程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歐秀蓉.愛情題材作品與中學語文教育[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5(5).
[3]李俊.論中學語文教材中愛情詩歌的教育功能[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5(11).
[4]陳月茹.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愛情題材作品教學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4(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