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暐之
1200多年前,鑒真大師在當年的12月20日抵達日本鹿兒島;1200多年后的2016年12月20日,歌劇《鑒真東渡》在日本東京世界首演。作曲家唐建平是在確定了首演的日子之后查閱相關資料才發現了這一巧合,在沒有任何刻意安排的情況下,冥冥之中“相距”千年的“鑒真大師”選擇在同一天登上了日本這一鄰邦的土地。
2016年12月14日,江南地區溫度驟降,雖寒風清冷但陽光明媚。緊鄰揚州瘦西湖的大明寺,迎來了一批特殊的游客,他們是幾天之后即將赴日演出歌劇《鑒真東渡》劇組的主創演職人員。他們并非第一次踏入大明寺,事實上,從這部歌劇立項開始,主創演職人員已經不止一次地來到大明寺采風,聽寺廟法師講經。這天,為歌劇《鑒真東渡》即將啟程赴日,大明寺鑒真紀念堂特舉辦隆重而莊嚴的法事。在裊裊的梵音中,面對大殿正中供奉的鑒真法師的坐像,人們心懷敬仰之心肅穆行禮。當晚,在揚州音樂廳,演出了音樂會版歌劇《鑒真東渡》。由于舞美服裝道具等已經裝箱海運,因此揚州的這場演出只能以音樂會的形式呈現。當然,為了能夠對舞臺效果有所體現,劇組特為合唱隊和每位角色演員留下了一套易于隨身攜帶的戲服,演出帶妝同時兼具表演,因此也是一場情景音樂會版的歌劇演出。與全舞臺版相比,音樂會版刪減了部分舞蹈場景和宣敘調,時間縮短了約30分鐘。
音樂會版演出中,剃去須發的田浩江不僅外形與人物神似,其舉手投足和深沉而富有爆發力的演唱更是恍如鑒真附體一般,成為當晚演出最奪人眼球的亮點。而田浩江對于藝術的認真與執著,同樣是青年演員的榜樣。為了充分了解和體會角色的內心,田浩江研讀了許多有關鑒真的書籍,而且多次到大明寺參觀早課,就食齋飯。正式演出前的幾天里,田浩江都會禁聲,并拒絕一切社交,100%確保完美的演出狀態。這場演出,既是為幾天之后在日本的世界首演熱身,更有向鑒真大師致敬的含義在其中。
鑒真所處的時代,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特別是一衣帶水的日本,不斷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到當時的長安學習,汲取唐代的文化。當時,作為大明寺住持的鑒真,抱著“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的獻身精神毅然發愿赴日,前后歷經十多年,終于在唐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第六次東渡成功。鑒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病故于日本奈良,終年76歲。鑒真在日本的10年中,為日本建立了律宗,并對日本的《大藏經》進行了校正。同時,向日本介紹推廣了中國的醫學、佛學、語言學、文學、建筑學、雕塑、書法、印刷術等,極大地促進了日本文化科技的發展。歌劇《鑒真東渡》共分六個篇章,暗合鑒真六次東渡,分別為“一渡幻海”“二渡愿海”“三渡迷海~四渡覺?!薄拔宥尚暮!薄傲苫酆!?。
這部歌劇是作曲家唐建平2016年為江蘇寫的第二部歌劇。除了最早的《運之河》,加上2016年先后誕生的《鄭和》《鑒真東渡》,唐建平三年寫了三部具有江蘇地域題材和風格的歌劇作品,且三部作品都與水有關。這種選擇并非有意為之,事實上,江蘇是全國唯一一個江河湖海都具備的地區,三部歌劇一部為“河”兩部為“海”也在情理之中。雖然生于北方,但唐建平與江蘇似乎格外有緣,他對于江蘇民風、音樂元素有著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而每次為了創作,他更會反復多次深入到民間采風積累創作素材。唐建平與佛結緣起于當年創作大型梵唄交響合唱《神州和樂》,正是有這樣扎實的基礎,因此歌劇《鑒真東渡》才會充滿佛音佛意。劇中很多的唱詞都是大段的佛經,與之相配的音樂也充滿了法界莊嚴、仁慈智慧的精神內涵。
江蘇省演藝集團在歌劇《運之河》之前與歌劇創作演出疏離已久,從《運之河》到如今的《鑒真東渡》,既是一個原創劇目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演職隊伍在創作演出當中不斷進步、提升的過程。隨著合作的增加和深入,唐建平與江蘇省演藝集團的默契程度也逐步加深。為了實現持續的劇目積累,并為今后的長效演出以及市場的開拓奠定扎實的基礎,唐建平在創作的過程中會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根據當地院團的狀況,最大程度地發掘演職人員的積極性和潛能,并根據院團主要演員各自的特點,進行“私人定制”的音樂創作,保證作品誕生之后該院團有能力常演下去。
2016年12月20日至28日,作為“感知中國·江蘇文化日本行”系列活動之一,由中日友好協會、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中方委員會、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江蘇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江蘇省演藝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原創歌劇《鑒真東渡》完成在日本巡演的五場演出。歌劇所到之處受到日本歌劇界同行和日本觀眾的歡迎與追捧,幾乎場場爆滿。本次赴日的演職班底為:著名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飾演鑒真,青年歌唱家薛皓垠、柯綠娃,江蘇省演藝集團女高音歌唱家殷桂蘭,集團青年歌唱演員仝濛、駱洋、盛萬航、周磊、劉雨冬、辛霖、洪凌等擔綱主演,江蘇省演藝集團歌劇舞劇院、交響樂團共同演出。
幾經打磨之后,呈現在日本觀眾面前的歌劇《鑒真東渡》仿佛一幅恢宏大氣的歷史畫卷。作曲家以純熟的創作技法,將佛音佛樂、江蘇地域音樂元素、日本音樂元素進行有機運用和融合,讓觀眾在音樂的世界中與鑒真大師一同完成了身心的渡海。而導演邢時苗通過對白色松緊條與燈光相配合的獨特舞臺設計,形成了多變的舞臺空間,以此展現人物內心與所處環境的變化,簡約而具有深意。
觀看演出后,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表示,鑒真大師的精神讓他心靈受到震撼,他堅信這樣的演出也必將震動日本觀眾的心靈;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則表示,鑒真的故事在日本家喻戶曉,但將這一故事用歌劇的形式搬上舞臺卻非常不易,鑒真大師歷經千辛萬苦,最終穿越重重阻隔完成誓言。他堅信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今天日中兩國也能夠克服困難,實現兩國關系持續友好發展;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則表示:“鑒真東渡是一千多年前的事情,時至今日,鑒真依然活在我們心中。今天,我們要繼承鑒真大師的精神,在兩國迎來恢復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際,為發展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做出努力。”
而在歌劇專業領域,《鑒真東渡》在藝術水準上也贏得日本同行的極高評價。京都嵯峨藝術大學特任教授佐佐木正子以“今生難忘”來形容劇目所帶給她的感動,她認為“整個演出有著一種震撼的美,所有的燈光運用、所有的演員表演、所有的音樂以及導演的表現手法,都非常富有創造性”。
東京大都會歌劇財團常務理事佐佐木龍秋則以“完美”來稱贊演出效果,贊揚“中國歌唱家的聲音有著世界殿堂級完美的音色,舞臺裝飾新穎獨特,大膽而富有創造性。作品以現代的創作技法,在前半部分充分鋪墊,到后半部分則越來越精彩,旋律優美動人,直入人心”。佐佐木龍秋也通過《鑒真東渡》這部作品對日本的音樂創作進行了反思:“反觀日本的藝術界,現代藝術作曲風格自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就沒有什么進步了,都是在模仿和重復圓谷制作株式會社(株式會社·円谷プロダクシヨソ)《奧特曼》(ウルトラマソ怪猷大泱戟)的風格。我今天是帶著學習的態度來觀看這場演出,而這場演出也讓我得到了完美的享受。”
江蘇近年誕生的三部歌劇作品都實現了海外巡演,2015年《運之河》歐洲巡演:2016年《鑒真東渡》日本首演并巡演,歌劇《鄭和》也將在2017年實現東南亞巡演。江蘇省演藝集團董事長鄭澤云表示:“打造原創歌劇,不僅是用國際化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同時這些作品也承擔著一個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使命。對于集團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特別是2016年,先后誕生兩部原創歌劇,而且都是在下半年推出,兩部歌劇創作穿插進行。《鄭和》作為江蘇文化藝術節開幕演出順利登上江蘇省大劇院的舞臺,《鑒真東渡》也如期赴日本首演、巡演。雖然完成這些工作,我們承擔了巨大的壓力,但通過自加壓力,制作這兩部歌劇也增強了我們的信心,對我們的隊伍是檢驗、鍛煉和提升。全體演職員通過與名家的合作,也看到了差距。另外我們通過排練歌劇,在培養人才的基礎上也進行了人才引進,目前有很多優秀人才都與我們已經簽約或有簽約意向。”
2017年,第三屆中國歌劇節將在江蘇舉辦,作為東道主,原創歌劇《鑒真東渡》《鄭和》都有可能入選歌劇節展演。鄭澤云希望能夠利用此后數月的時間,對這兩部作品精益求精,繼續打磨提高,力爭能夠在中國歌劇節上再展風采,受到歡迎,取得佳績。
江蘇從過去在歌劇藝術方面默默無聞,到如今三年三部原創歌劇,與江蘇省委、省政府對于本地歌劇事業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燕文,一位精明、干練的女性官員,她快人快語地講著對于歌劇的理解:“歌劇藝術的綜合性對于文化的普及、文化的輸出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政府對于歌劇的支持,本質上是一項提升全民文化藝術素養的系統工程。普通市民第一次看歌劇可能會不明就里,但是看得多了、接觸得多了,歌劇藝術就會逐漸普及開來。所以支持歌劇事業的發展,既是普及藝術,也是文化惠民。”王燕文表示:“很多人說做歌劇就是賠錢,但我認為文化是不能簡單地算經濟賬,如果通過我們這些優秀的作品,能夠讓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得到持續的提升,那我們就是合算的!”關于歌劇的投入,我是第一次聽到一位文化官員如此算賬,這讓我覺得意外和驚喜,有這樣支持歌劇發展的政府官員,實乃江蘇歌劇之大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