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為什么我要赴200余所高校介紹錢學森先生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
張瑜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從2011年9月我應邀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作第一場報告起,至2017年6月在航天科工集團培訓中心(錢學森系統工程理論培訓中心)和黨校為以司局級為主的黨員領導干部培訓班授課為止,5年零9個月期間,我在全國215所高校作了261場報告。這215所高校中屬211工程的高校有97所,其中涵蓋了全國全部(39所)985高校。地域遍及祖國大陸30個省(市)、自治區。2016年12月28日,還為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局長和督學帶隊,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流和參觀的香港師生代表團作了專場講座。如果把在高校系統以外的單位,如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航天部二院、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培訓中心和黨校、錢學森圖書館,以及全國17所中學名校等所作的講座計算在內,總共作了291場報告。報告的題目分別是:《錢學森先生引領的成才之路》《錢學森先生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身為科學家的教育家錢學森》《作為教育家的錢學森先生》《錢學森先生是如何辦學和培養人才的》《百人一院士,千人九將軍》《錢學森先生改變和影響了我的人生軌跡》等。
在這些報告中,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為主線,介紹錢學森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實踐、高貴品德和愛國主義情懷。報告除引言和結語外,包括以下幾部分:
(1)錢學森先生親自為我們制定教學計劃,聘“科學院的大炮”(頂級科學家)為學生授課;
(2)聆聽錢學森先生講授“星際航行概論”課;
(3)錢學森先生親自指導我們的科研活動,研制小火箭;
(4)愛國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和光輝典范。
與此同時,我還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科學報》,以及《紅旗文稿》《錢學森研究》等報刊雜志發表多篇文稿,編著出版了《錢學森與中國科大力學系火箭小組》一書,接受主流媒體采訪等。
我已經70多歲了,為什么要做這件事?
2011年12月11日是錢學森先生誕辰100周年,全國掀起了迎接和紀念錢學森先生誕辰百年活動的熱潮。
錢學森(和郭永懷)是率先發起倡議創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人,并親自擔任中國科大近代力學系系主任。作為中國科大近代力學系的第一屆學生,我親耳聆聽了錢學森先生宣講教學計劃,聽他如何闡明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為達成他所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都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也有幸跟隨他學習了一整個學期的《星際航行概論》課,聆聽他教導我們如何作畢業論文等等。
錢學森先生當年大力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和主力組建火箭研制小組,我也是其中的積極分子和核心成員之一。他希望通過讓學生參加科研實踐,研制小火箭,研發人工降雨火箭等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樹立起“理實交融”和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與學風。這一切,我都是一個親歷者。
正因為有這樣的背景,2011年9月,我應母校之邀,重返中國科大作報告,以弘揚錢學森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實踐、高貴品德(包括師德)和愛國主義情懷,紀念錢學森先生誕辰百年。
為了撰寫演講稿,我前后用了約8個月時間。但那時,只是為了中國科大這一場報告備戰,并沒有想到,也沒有計劃過會有第二場乃至多場報告。后來有那么多高校和單位約我演講,不僅僅是理工科院校和綜合性大學,還包括師范、農林、醫科、民族、政法、財經、外語以及藝術類院校或院系等,是我始料不及的。不少省(市)、自治區(如北京、山東、山西、內蒙古、湖北、廣東、云南、新疆等)的共青團委及其學校部還把該講座作為落實團中央發起的“與信仰對話”活動的內容而加以組織。一些高校的黨委書記、校長率先垂范,或親自主持報告會,或自始至終參會并積極參與互動交流。有些高校把它作為黨委中心組活動的內容。也有些高校除組織學生聽報告外,還組織了干部、教師專場,把它作為學習、研究、弘揚錢學森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以及師德教育的活動。這說明錢學森先生在全國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影響力,人們需要學習和汲取錢學森先生包括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在內的多方面的正能量,以獲得啟迪、借鑒和指導。這件事也深深地教育和感動了我。
錢學森先生作為偉大的科學家幾乎家喻戶曉,但作為一位有突出建樹的出色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實踐、成果和付出,并不被許多人所知曉,包括科技界、教育界、新聞出版界和眾多青年朋友在內。
大多數人都是從科學家的角度來講錢學森先生的,而我著重從教育家的角度介紹錢學森先生。為什么要這樣做?讓我們首先看看他在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方面的不凡成就與突出貢獻。
以優秀科技人才的培養為例:在錢學森先生實際主持中國科大近代力學系工作的8年(1958~1965年)期間,進入近代力學系學習的學生有8屆,共1000人。在這1000人中,后來成為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的有8人;被晉升為將軍的有9人,其中有7位少將,2位中將。他們大多在國防科技戰線工作。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視察中國科大時與時任校長萬立駿有過一個對話。習近平總書記贊嘆道:“你們科大出了好多將軍啊!”萬立駿校長當即回答:“總共32位。”
這32位將軍中,就有剛才所說的、出自近代力學系的9位。除此之外,據不完全統計,在這1000名畢業生中,后來被晉升為教授、研究員和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的還有375人。院士、將軍、教授人數相加為391人(因楊秀敏中將身兼院士,所以總數并非392人,而是391人)。也就是說,在這1000名畢業生中有近40%的人被晉升為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他們成為我國經濟建設、國防建設、文化建設以及科技戰線和教育戰線積極、活躍的骨干力量。
這樣的人才培養成果是非常突出,很不尋常的。但是國人,包括教育界、科技界、新聞出版界和廣大青年朋友,究竟有多少人知道或者了解這些成就?這個結果是在錢學森先生什么樣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經歷了怎樣的努力、付出和實踐才取得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對我國新形勢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具有怎樣的借鑒和指導意義?都是很大的問題。這也是我不遺余力,到那么多高校和相關領域作報告、講座,發表多篇文稿的原因。
擔任中國科大近代力學系系主任期間,錢學森先生還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基礎課》《近代力學的內容與任務》等指導性文章,對全國教育界很具影響力。他的培養科技人才需要做到理與工相結合、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不僅決定了中國科大畢業生的特色,也帶動和影響了全國眾多高校向理工結合、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的方向整合,從當年全國只有1所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展到現在有眾多所科技大學、科技學院、理工大學和理工學院。
錢學森先生極其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工作,并身體力行。大家都知道,直到晚年,他最牽掛和思慮的仍然是教育和人才培養問題。
我們的國家,我們這些在錢學森先生直接教導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們,都是他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的受益者,也是一段不平凡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人。如果我們不把所經歷的極富價值和長遠意義的事匯報給國人,特別是教育界、科技界和青年朋友,不僅愧對錢學森先生,更愧對國家。因為這會對我國的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工作構成損失。錢學森先生在這方面奉獻給國家、人民一份極其寶貴的思想、經驗與啟示,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如果我們對此無動于衷、漠然處之或一般看待,使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付之東流,將是嚴重的歷史性過失。
這些年,我從事這方面的宣傳、介紹工作,是一種沉重的責任感使然。我也常感到力量有限,力不從心。希望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科技、新聞出版界和青年工作者加強這方面的工作,使更多的人,特別是教育部門、高校管理者、師生和青年關注并認真學習與研究錢學森先生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學習他的高貴品德與愛國主義情懷,學習他充滿創新精神與活力的非凡的治學本領,更加卓有成效地推進科技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工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懈奮斗,創造更加光明、更加美好的明天。
附錄:
近6年,張瑜教授在全國215所高校作了261場報告,特收錄98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如下,其中除中國科學院大學外均為211院校(加黑部分為985院校):
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對外經貿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醫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華大學、重慶大學、西南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河海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蘇州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福州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南昌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貴州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西大學、海南大學、云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遼寧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吉林大學、延邊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太原理工大學、內蒙古大學、河北工業大學、鄭州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大學、長安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蘭州大學、青海大學昆侖學院、新疆大學、寧夏大學。
[1] Tsien H S.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M].New York:McGraw-Hill,1954.
[2] 錢學森. 工程控制論. 戴汝為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3] 錢學森.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基礎課[N].人民日報,1959-09-26.
[4] 錢學森. 近代力學的內容和任務[N].人民日報,1961-11-10.
[5] 錢學森. 星際航行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
[6] 錢學森. 氣體動力學諸方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6.
[7] 郭永懷. 邊界層理論講義[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8.
[8] 習近平. 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0-22.
[9] 白春禮. 弘揚錢學森科學和教育思想 促進中科院科技創新[A].錢學森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文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7-11.
[10] 李家春,樊菁. 錢學森在創建力學所的日子里[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11] 張瑜. 膨脹波與激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12] 張瑜. 錢學森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J].科學中國人,2007(9):92-97.
[13] 張瑜. 作為教育家的錢學森先生[N].光明日報,2008-04-02.
[14] 張瑜. 錢學森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系火箭小組[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8.
[15] 張瑜. 我了解的錢學森老師[N].人民日報,2011-12-09.
[16] 張瑜. 身為科學家的教育家錢學森[N].中國教育報,2011-12-14.
[17] 張瑜. 正確解讀錢學森之問[J].紅旗文稿,2013(4):36-38.
[18] 張瑜. 緬懷恩師錢學森-紀念錢學森先生回國60周年[N].中國科學報,2015-10-09.
[19] 張瑜. 錢學森先生引領的成才之路. 錢學森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1):31-50.
[20] 王宗豐、張瑜、張潤卿. 教育的詩篇——緬懷身為科學家的教育家錢學森.學森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