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許多科技界人士和創新領域的專家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科技與產業“兩張皮”仍然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面臨的首要問題。事實上,科技與產業是相輔相成的,但在國內,科技成果往往不能直接形成生產力,除了體制機制的因素外,還依賴于關鍵技術的提升、工藝流程的完善以及產業化的目標等許多環節。因此,未來應當完善市場機制和完善成果轉化的資金鏈,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
當前中國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比較低,究其原因,最主要還是體制機制的問題,但同樣也與關鍵技術的提升、工藝流程的完善以及產業化的目標等有關系。在這些環節當中,政府的投入一般有限,包括國家的星火計劃等,投入都是非常有限的。問題解決的方式,我認為應該靠完善市場機制和成果轉化的資金鏈。否則,中國的很多科技成果在經過評審得到國際先進或國際領先的評價后,最后不得不束之高閣。而企業所需要的科學技術只能靠國外引進,但這些專利技術和生產線往往都是過氣的。這就遏制了我國科技人員的創新能力的發揮,難以把核心技術牢牢地把握在我們自己手上。并且導致我們往往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我們的科技水平,來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產業。這就成為習總書記所說的,我們往往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
因此,我們一定要和科技界、金融界形成合力,必須將科技與經濟緊密地結合起來,走改革之路,走創新之路。

我國是一個長期面臨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水污染和水生態等多方面水問題的發展中國家。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安全問題愈來愈凸顯,其中不僅有保障水資源需求的供水安全、減少水災害的防洪安全,還有日益突出的水質安全、水生態安全以及與跨境河流聯系的國家安全等。
面向國家“十三五”水安全戰略和更長遠的水安全保障的戰略規劃,無論是全球還是我們國家,將不得不思考和應對來自不斷變化環境下的水安全需求問題,并探索它們背后的科學問題,包括:水與人類未來、水需求的驅動機制、全球變化與水管理、水與環境健康、水與城市化、水與糧食安全、水與能源、未來的水變化以及水安全戰略與對策。水科學的研究與知識創新將更多面向不斷變化環境的水安全問題與科學體系。
因此,國家“十三五”以及“十四五”地球系統水循環和水科學研究,迫切需要科學規劃和研究“水與氣候”“水與生態”“水與環境”“水與社會”以及以水為紐帶將這些部分聯系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球和流域水系統科學理論。它們包括:強調水循環聯系的“水文物理過程”、與水相關的“生物及地球化學過程”、與社會經濟發展與制度管理聯系的“人文過程”,亦稱為三大過程變化的觀測與機理研究,揭示水系統演變規律;強調水循環聯系的三大過程作用與反饋的水系統“耦合—解耦”多尺度模型研究及其綜合系統的行為與響應規律研究;強調服務于國家水安全保障、良性水循環的系統調控、適應性管理與對策研究,維系變化環境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社會的命脈是經濟,自然生態的命脈則是碳。自然萬物的生長和繁衍,實際上是碳循環的不同表觀形式。大量研究表明,由于幾百年工業化的蓬勃發展,過量積累的二氧化碳排放是造成生態破壞、氣候變化的禍因,人們對碳排放產生了妖魔化的理解。低碳和節能減排是解決這個世界性難題的主要對策。然而這個對策只能緩解,并不能根治。
在解決碳的泛濫和治理溫室氣體的問題上,中國的鯀禹治水給我們提供了一定的教訓,啟示我們思考如何變廢為寶:應通過不同維度的整體論證變廢為寶,給多余的二氧化碳找到出路,把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變為農作物生長原料,而不是純粹地減少或者掩埋它們。
我們團隊認為,運用碳捕集技術,發展富碳農業,平衡碳的泛濫,修復大自然與人類生存環境,達到碳的循環和利用,可有效解決將二氧化碳由有害氣體物質變為一種資源和能源的路徑,造福人類。

再生資源產業作為實現“三個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載體,已超越了其自身范疇,不能單純地將其僅看作一個產業來對待,要將其提升到國家生態安全的戰略高度。
近年來,科技部等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再生資源產業科技發展,圍繞再生資源拆解分選、有價組分提取、二次污染控制等方面進行了科技創新部署。但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總體技術水平仍滯后于產業發展與資源供給的需求,普遍存在產品附加值低、消納量有限、再生產品市場效益小、專業人才與創新型企業缺乏等問題。
再生資源產業科技創新面臨的主要問題:第一是再生資源產業科技創新資源的投入明顯不足;第二是再生資源產業科技創新運行機制不完善;第三是企業創新技術缺乏,資源回收效率低;第四是再生資源企業科技創新人才緊缺,亟須培養和培育一批企業專業技能人才。
為提升再生資源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議政府有關部門牽頭針對再生資源產業“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進行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再生資源領域科技創新資源的分配機制,加強對中央財政投入的科技創新項目的管理,把握好發展方向,以推動再生資源行業的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并且盡快啟動與再生資源科技相關的重點專項,支持構建再生資源科技創新體系,完善再生金屬產業綠色技術標準體系,實施再生資源科技創新與應用人才培養戰略。
(內容源自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