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球(安徽省安慶市文化館副館長 246000)
讓人們在美好的文化感受中“詩意生活”
——淺論如何發揮文化自信的力量增強群眾生活幸福感
陳建球(安徽省安慶市文化館副館長 246000)
我們在統籌城鄉文化建設進程中,應當切實樹立起足夠清醒的文化自知、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積極探索采取人性化、社會化、優質化、數字化等方式,切實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讓城鄉居民均等、便利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和優質文化服務,不斷滿足城鄉群眾文化生活需求和心靈感受需求,引導并提升城鄉居民對文化的認同感、參與感、獲得感和便利感,讓人們在美好的文化感受中享受幸福的“詩意生活”。
美好;文化感受;詩意生活;文化自信;幸福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深刻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讓我們文化工作者深受鼓舞,對“文化自信”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我們在統籌城鄉文化建設進程中,應當切實樹立起足夠清醒的文化自知、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積極探索采取人性化、社會化、優質化、數字化等方式,切實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讓城鄉居民均等、便利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和優質文化服務,不斷滿足城鄉群眾文化生活需求和心靈感受需求,引導并提升城鄉居民對文化的認同感、參與感、獲得感和便利感,讓人們在美好的文化感受中享受幸福的“詩意生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重要作用。文化自信對于人和人類社會的變革與發展至為重要,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與“魂”,是推動社會變革、發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博大精深,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智慧和寶藏,為我們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的文化資源。
我們文化工作者應當自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切實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新的時代環境下,著力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優秀的文化遺產在薪火相傳中、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在人們心中“活起來”。堅持以人為本、以文化人,“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真正實現文化凝心聚力的重要功能。我們可以通過切實加強國史國學、國情黨史教育,以及著力弘揚中華傳統節日、有序建設特色文化小鎮、科學保護傳統村落等有效措施,傳承優秀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認同。應建立完善群眾文化需求征詢反饋機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手段、方式等方面的人性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性、舒適度和感染力。我們也應當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創作推出文藝精品,去抒寫群眾生活,去呈現時代風采,去歌頌發展成就,去描繪美好藍圖,切實提供貼合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文化服務。通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惠民樂民,留“根”鑄“魂”,贏得群眾對中華優秀文化以及現代公共文化的普遍認同和贊譽,讓人們形成自覺一致的文化理念、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守望并建設好共同的精神家園。
無論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是繁榮發展現代公共文化,都離不開廣大群眾的廣泛參與和支持。否則,文化產品和服務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和基礎,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我們應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切實加強對文化政策法規、文化場館機構、文化設施設備、文化產品服務等方面的宣傳推廣,提高社會公眾對其認知度、認可度和滿意度,吸引群眾關注和參與,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和群眾文化基礎。
我們應積極探索運用多種有效途徑和方式,充分發揮文化陣地、資源、人才等作用,增強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吸引力、感染力,吸引社會公眾積極利用各種文化資源、參與文化活動、享受文化服務、共創文化品牌,切實提高文化設施設備的利用率。可積極探索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試點推進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機構社會化運行,為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基層文化場所配備文化協管員,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可按照“不求所有,但為所用”等新理念、新思路,建立健全人才柔性引進使用機制,不斷拓寬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渠道。規范發展文化類社會組織,在加強培育和監管的同時,積極利用其力量為人們提供各種門類公益文化服務。按照中宣部、文化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實施方案》等部署和要求,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探索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建立以理事會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結構,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落實法人自主權,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效能,增強活力后勁,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同時,應認真貫徹落實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7部門印發的《關于公共文化設施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的實施意見》,深入推進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科技館和革命紀念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設崗掛牌,規范服務,傳播文明,提升良好的社會影響和形象。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和社會公眾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人們各項生活需求也與時俱進、相應增長,希望過上更加有質量、有品位、有尊嚴、有便利的體面生活。這不僅包括對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越來越講究,也包括對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等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挑剔”。那種粗制濫造的文化產品和應付差事的文化服務,人們已經不屑一顧了。人們更希望看到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文藝作品,更需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讓人感到舒適、愉悅、有收獲的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其根本目標就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水平和社會效益,以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高產、高質、高效,滿足群眾多方面、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們文化工作者也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不斷促進文化產品和服務提質增效,才能得到城鄉群眾的廣泛認可和點贊,才能讓人民群眾心中油然而生文化上的獲得感。
同時,公共文化“優質化”也應包括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精準性。我們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應當是適合對路、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這就需要我們在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之前,要下真功夫做好前期相關工作,包括群眾文化需求征詢反饋、各類群體文化需求調研分析、文化產品服務供給資源和結構分析、相關大數據統計分析,等等。在此基礎上,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等方式,采取“配送式”、“菜單式”、“點單式”等針對性的有效舉措,讓鄉村的留守婦女兒童、城鎮里的外來務工人員以及老年人、殘障人士、生活困難人員等各類社會群體,都能從文化惠民樂民中找到獲得感,讓文化的陽光普照城鄉每個角落,讓城鄉居民都能從中感受到文化的燦爛、溫暖、明亮和快樂。
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網絡時代,互聯網效應日益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這對促進包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內的文化傳承發展也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和契機。在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時代條件和社會環境下,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已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公共文化建設的新平臺、新陣地、新載體,是利用信息技術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范圍、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途徑。我們文化工作者應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創新利用“互聯網+公共文化”等服務載體和手段,通過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均等化和便利化,推動文化信息資源和文化產品服務的獲得相應更加便利和高效。
首先是應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數字化建設,建設數字文化館、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美術館、數字農家書屋等數字公共文化場館。結合各類別公共文化機構職能,通過實施數字文化館建設、數字圖書館推廣等工程,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拓展提升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服務功能,讓老百姓利用各種終端載體,便捷共享優秀文化信息、豐富文化資源和優質文化服務。
其次是可因地制宜建立完善區域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在此基礎上,整合相關資源、數據和平臺,形成全國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的公共文化服務云平臺。涵蓋地域特色情況介紹、公共文化服務、文化旅游、文化娛樂、文化產業、文化資源庫等文化服務項目,甚至可以將餐飲、住宿、交通等配套服務項目納入其中。為游客提供以文化為主題和特色,同時又圍繞文化延伸相關服務的全方位、一體化、多方面、多層次的服務指南和游覽攻略。可采取“線上線下”互動結合的方式,保障人們便捷利用電腦、手機等各種終端,通過預約有序參與文化活動,根據需要自主選擇文化服務。推動公共文化場所實現免費WiFi全覆蓋,讓人們在走進公共文化場館享受免費、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也能享受到免費、優質、流暢的無線局域網絡服務。
總之,我們應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堅持以更好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著力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讓廣大群眾真正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的舒適感、便利感和獲得感,讓人們在美好的文化感受中享受有質量、有品位的“詩意生活”。
陳建,安徽省安慶市文化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