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妮(常州大學懷德學院 214500)
提高英語文學理解有效性的探究
倪 妮(常州大學懷德學院 214500)
語言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通過言語的交流可以增進人們之間的理解,而在文學的世界和視角之下,我們也要關注對英語文學的理解和研究,要了解英語文學的語言藝術,明晰英語文學中的表現手法和技巧,把握和領會英語文學中的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較好地探析英語文學中的人物形象及中國形象,更好地增強和提升對英語文學的理解有效性。
英語文學;理解;有效性
英語文學在世界文學寶庫之中占據著極大的份量,在學習語言和文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加強對英語文學的理解和體悟,要從不同的英語文學作品之中進行深刻而透徹的解讀和分析,體味英語文學中的語言藝術特點,全面地理解和認識英語文學中的不同人物形象,并從中感知英語文學中的中國印象,更好地增強對英語文學的理解的有效性。
在英語文學之中,其語言藝術的形象性特點是極為突出的一個方面,它是一種既抽象又具體的語言藝術,不可觸摸卻可以非常清晰地加以感知,在所有的英語文學作品之中,都有作者著意刻畫的形象人物,利用其形象化、具體化的特殊特性,來流露和表達作者內心的情感或矛盾,并與作者身處的時代背景相融合,是文學和時代相結合的產物。在英語文學作品的富于戲劇性的情節之中,作者創設出虛構的情景和引人入勝的情節,塑造出極其鮮明的角色,充分體現出英語文學作品的意向性和形象性特征。例如:在莎士比亞的英語文學作品《哈姆雷特》之中,就極為突出地運用了形象性的語言藝術,將故事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善良和高貴的品質展露無遺,然而故事情節中編排的父親的遇害、叔父的篡位、母親的改嫁等生活上的變故,都使哈姆雷特受到巨大的挫折和打擊,最終導致其內心崩潰,踏上了復仇的不歸之路,而其性格上的弱點也造成了他人生的悲劇,使他成為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又如:以埃茲拉?龐德為代表的意象派英語文學作品《在地鐵站內》之中,僅以兩行、14個字,形象地展現出各種意向,將詩人的思想情感溶化于詩行之中,可謂是字字珠璣、句句經典。
在英語文學之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是英語文學作品的內在,作者借助于自己特色化的情感性語言,它們或悲傷或快樂,或靈動煽情或寂寞虛無,宣泄自己內心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情感,使每一個文字都成為情感的化身,極具特色和感染性。在莎士比亞的英語文學作品《哈姆雷特》之中,當哈姆雷特遭遇自己人生的巨大變故之后,內心產生強烈的震撼,面對人生中的各種背叛,他最終無法承受而導致內心的崩潰,產生強烈的、不可遏止的復仇怒火和欲望,作者所采用的語言和文字也極具情感性,如:“命運的吶喊”、“血管如同怒獅的筋骨一樣堅硬”、“安息吧!”、“受難的靈魂”等,這里每一個字眼,每一個詞句都成為哈姆雷特內心的復仇利劍,直指其強烈的內心情感,由此,讀者也可以極其震撼地感受到作者所流露和表達出來的內心情感,產生與作者的強烈情感共鳴體驗,融入到英語文學作品之中,獲得內心精神世界和情感上的升華。又如:荒誕派感傷主義的先驅托馬斯格雷所作的《鄉村教堂內挽歌》之中,讀者可以透過懷古傷今的文字體味到虛無、空洞的情感。安德森所作的《小鎮畸人》之中,則以一個精神病人的視角觀察小鎮,以混亂的語言現象揭示出小鎮的雜亂和無助的情感。還如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芬歷險記》、雪萊的西風頌等,都寄托了詩人自身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態度,極具情感性。
英語文學作品以其生動性的語言藝術撼動了讀者,給予了讀者以全新的感受和體驗,使讀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其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語言藝術充分鏈接了英語文學作品與讀者,使讀者感覺到文學作品中真實的存在,看到的不再是固態的文字,而是生動的人物形象和獨特的生命特征,令人沉陷其中而引發深思。例如:在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所作的英語文學作品《歐也妮?葛朗臺》之中,就以其生動的語言,將作品中的人物——葛朗臺的自私貪婪、嗜財如命、狡詐摳門的形象惟妙惟肖地描述出來,成為“最出色的畫幅之一”,在文中的葛朗臺將獵物抓住,張開錢袋的大嘴,貪婪地吞吃金錢的過程中,讀者可以看到其極為生動的語言,作者將葛朗臺比喻為一條貪吃蛇,悄無聲息、不露聲色地將“貪吃的錢”全部消化,呈現出極其生動的貪婪陰毒的蛇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而發人深省。又如: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所作的《地獄里的科勒》就以簡潔的詩歌形式、口語化的節奏,呈現出極其生動的視覺享受。在威廉斯所作的《一輛紅色手推車》之中,則賦予平凡而樸素的事物以詩意,致力于作品的生動性的獨特審美意蘊。
在英語文學作品之中,還表現出“意未盡”的語言表達特點,采用了含蓄的語言表達手法,給讀者以想象和聯想的自由空間,令人回味無窮而引發無盡的遐想,并在回味之余進行仔細的品味和咀嚼,挖掘和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委婉情感和思想態度,這就使英語文學展現出其極具魅力的特色,也使之成為世界文學中不可多得的文學作品。例如:在美國作家海明威所作的《老人與海》之中,就大量采用了洗練含蓄的語言表達手法和技巧,文學作品中的老人象征和代表了面對困難頑強不屈、不懼危險勇于挑戰的硬漢人物形象,而大海中的鯊魚則象征和代表了邪惡、侵略、毀滅和破壞,它是人生成功的障礙。在作品之中,作者并沒有過多地將重點描述這一事件,而是以含蓄性的語言表達作者的觀點和情感,在老人清晨叫醒男孩的場景之中,老人以無聲的、含蓄的語言流露出對孩子的關愛和滿溢的溫情,在老人輕柔地握住男孩的一只腳,以無聲的語言直到男孩醒來時,則使讀者產生一種濃郁的溫情,有意猶未盡之感。又如:文藝復興運動的代表但丁在其代表作《神曲》之中,就以含蘊的語言表達藝術批評和揭露了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作者用大量的地方方言進行作品創作,給人以極其深刻的印象。
追溯到十九世紀的文學作品,可以看到關于兒童形象的作品,極其典型的如威廉?布萊克的《天真之歌》、《浪漫之歌》,就塑造了大量的兒童人物形象。華茲華斯在作品中對兒童形象的塑造是無可比擬的,他創作了一大批極富生命力、活潑好動的兒童形象,賦予不同的兒童形象以全新的內涵,他們是圣潔的生靈,然而同時又與死亡之神聯結在一起,在作者的筆下死亡的孩子也可以釋放其自身之美,獲得永生,非但不是可怕的,反而甚至是可親的,并將這一兒童群體引入到圣壇,將他們視為圣嬰。在華茲華斯的作品之中,展露出其突出的個人才華,兒童形象是一群新奇式的人物,超出人們的想象范疇,具有極其強烈的震撼力和吸引力。
在英語文學作品之中,極其深刻地刻畫和描繪出以阿巴貢為典型的吝嗇鬼人物形象,他將吝嗇表現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害怕自己的私人財產被他人所盜走,還要求仆人管理好空酒瓶,以便在客人的酒中摻水,以控制客人的酒量。同時,他還將吝嗇表現于對待自己的兒女之中,他對自己的兒女有一種出于本能的潛在的防備心理,對自己的兒女顯露出極其不信任的態度,其不折不扣的吝嗇鬼嘴臉可謂是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是英語文學作品中塑造的最為成功的一個,有極其典型的代表意義,并具有哈姆雷特人文主義的情懷,其性格在遭遇一系列的變故之后,由優柔寡斷逐漸變得剛正不阿,人物內心的變化極大,在對哈姆雷特這個人物進行刻畫和塑造的過程中,讀者可以看到故事背后相聯系的社會背景,了解到更多關于哈姆雷特所處的社會狀況。然而,最終哈姆雷特將自己的命運同歸于盡的想法卻令人感覺惋惜,有扼腕長嘆之感。
桑提亞哥是海明威在其作品《老人與海》中的人物形象,代表著堅強勇敢、不屈服于命運的人物性格,由老漁夫“那海水一般藍的眼睛”之中可以看到老而不衰、堅強自信的性格品質。在海明威創造的桑提亞哥這個人物形象之中,折射出作者的個人經歷,桑提亞哥的桀驁不馴的性格正是作者海明威性格的真實寫照,海明威生處于迷惘的時代背景之下,他本人就是一名敢于戰斗的勇士,傷痕累累卻無所畏懼,在《老人與海》的作品之中,作者特意特取一個年老體衰的老漁夫,而沒有選取體格健碩、精力旺盛的年輕漁民,這是有作者獨特的考慮和立場的,這個老漁夫的人物形象正顯現出其風燭殘年卻不乏戰斗勇氣的硬漢子的特征,不僅體現出作者的寫作思想主旨,而且使讀者對人物的社會背景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和認知。
(1)唯美哲學的中國形象。在英美與中國進行貿易通商之后,從中國帶回了茶葉、絲綢、工藝品及其他商品,使他們對中國有了一個淺顯的了解和認知。與其唯美中國相應的還有哲學中國的形象,愛默生、梭羅等文化精英人士通過英譯儒家經典認識到中國的孔子和孟子等中國哲人,汲取了其中有啟發意義的思想,顯現出哲學中國的形象。
(2)中國移民形象。在中國的1830-1860年間,在英美國家的眼中,中國形象出現了由正面向負面的轉變,經由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美國傳教士在華南的活動、中國勞工赴美等變故,在英語文學中的中國形象是一個移民的形象,在《加州今昔》、《外國洋人嘆十聲》等民謠中,就顯現出大規模的排斥和丑化的現象。
(3)遠游者的靈魂拷問。美國作家約翰?赫塞是來華傳教士的子女,創作了諸多以中國為背景的小說,流露出其內心深厚的中國情懷,赫塞筆下的中國形象具有極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他致力于對人類根本處境的關注,追問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尤其突出的是《孤石》和《召喚》兩部文學作品,就將寫作視野探向了輸出美國的科技文明和宗教文明的過程及影響之中,體現出作者在相異性經驗中所開展的自我精神的探索和追尋,我們可以用以下一句話加以總結:“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但鳥已飛過”。
(1)故國想像中的家園政治。在華裔文學作品之中,隨處可見“祖國”、“民族”、“家園”、“故土”等字眼,他們反映出華裔在英美文化政治語境中的“家園政治”,經歷極其曲折和復雜,處于持續變更和協商的狀態之中。如:華裔學者譚雅倫整理的《金山歌集》之中就流露出葉落歸根的心態。
(2)故國想像的流變。英美華裔文學作品大多表露出懷鄉的情緒,中國晚清時期興起的民族主義思潮與海外華人社會的文化認同產生了極其密切的影響和關聯,如:《苦社會》的小說文學作品就將視角由移民的個人際遇延伸到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之中,使故國想像有了全新的內涵和意蘊。
(1)自傳。這些文學作品是通過個人記憶的方式表現出中國印象,他們根據自己遠去的原鄉記憶進行文學作品的書寫,極其典型的有李恩富的《我在中國的童年》,就以一種回憶創傷性的過去方式以達到確證自我、賦予當下的存在意義和心態。
(2)原鄉記憶中的事實與虛構。原鄉記憶的文學作品是作者自我的發展與經驗的展示,大多是依循時間順序、平鋪直敘地表達自己一生的經歷,如:閔安琪的《紅杜鵑》。然而,這些原鄉記憶之中不完全是真實的記錄,還包括有一定程度的虛構,如周勵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就有諸多虛構的部分,引發了人們的爭議。
這些原鄉記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外國讀者對于中國的誤解和偏見,較好地弘揚了理想的中國文化,并將中國視為等待啟蒙之地和異國情調的來源,同時也將中國境遇寓言化。
在美國文學作品之中,大多以詩歌和游記的形式展示出其眼中的中國形象,如:美國革命詩人弗瑞諾所作的詩歌《第一艘駛華商船頌》之中,就描述了美不勝收的中國形象,有古老悠久的歷史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蘊、富饒壯麗的山河景象等;美國作家富蘭克林的作品《中國來信》之中,就以異國情調、原鄉記憶、故國想像的言語和態度,表達出虛構的中國形象,使之成為了中國真實形象的見證者。
綜上所述,英語文學作品有其獨特的語言藝術特色和風格,創作和塑造了各種豐富的人物形象,呈現出天冠地屨的中國形象,通過對英語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解讀,可以較好地提升對英語文學理解的有效性。
[1]鮑秀文,鄭潔儒.論舍伍德?安德森《手》中的暗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3).
[2]王薇.美國苗族英語文學中的創傷書寫[J].貴州民族研究,2017(08) .
[3]魏仁.肖明翰教授《英語文學傳統之形成》出版[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
[4]李吟.自我逃避——從《紙團》人物性格看安德森的創作策略[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