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彬(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121000)
試從人與空間的關系談美術館設計的空間尺度
李 彬(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121000)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保障,人們開始更加注重精神享受,精神消費的意識也在不斷提高。人們對室內空間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考慮經濟,材料,技術的問題,還要考慮空間尺度和比例,美術館設計更是如此。合理的空間尺度可以使各部分空間的功能特點一致,空間環境更加和諧,從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空間設計;尺度;空間環境
尺度是一個許多學科常用的概念,通常的理解是考察事物特征與變化的時間和空間范圍,表示的是物理數據。從字面看,尺是一種工具,是基本的度量單位。度,就是度量,是用尺來度量。
尺度雖與物體的真實大小有關,然而,實際上,尺度是人們對空間大小的綜合性感覺。空間尺度是設計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它的概念中包含著人們的生理以及心理的需求。眾所周知,粘土做成的陶器真正有用的是空虛的部分,房屋上的門窗有用的部分也只是室內空間。由此可見,空間與界面虛實相生,具有因果關系。尺度在空間設計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設計時,如果沒有對尺度進行設計,也就不可能形成合理的空間。
例如,中國古典園林就是對尺度進行了處理,充分體現出了“以小見大”。在園林設計時,設計師通過建筑物靠近水面、欄桿尺度縮小等處理,提高了園林的可觀性;不斷增大水面的比例,帶給人們開闊感。雖然整個園林很小,但并不緊促,尺度合理,帶給人們精神的享受。在整個園林中,它的布置是按盆景的設想進行的,但我們身處園林,并沒有身處盆景的感覺,根本原因就是尺度處理適當。
因此,尺度是空間的必備要素,沒有合理的尺度,也就沒有合理的空間。而合理空間的獲得與人們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密切相關。下面我們將從人與空間的關系,來闡述美術館空間尺度的設計問題。
尺度,通常的理解是考察事物或現象特征與變化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因此定義應該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客體(被考察對象)、主體(通常是人)、時空維。簡單的來說,尺度就是衡量一個量的標準,是各部分之間的數量關系。在美術館空間設計中,通過強調人與展示物,人與空間,空間與展示物三者之間的尺度關系,來獲得舒適感。
領域性行為是一種生物本能,是指許多動物都有屬于自己的領域,那里神圣不可侵犯,不允許其它動物靠近,一旦靠近,就會受到它們的集體攻擊。雖然人與動物有本質的區別,但在這一點上,人與動物卻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人在室內空間中生活時,也不希望被其它人或者其它活動打擾,這與動物的領域性行為是相似的。
針對這種現象,有科學家提出,人際距離可以分為四種,分別為:人體距離,密切距離,公眾距離,社會距離。不同的情況下,讓人們感到舒適的距離也會有所不同。如果空間范圍可以決定領域性行為,那么私密性就決定在室內空間范圍內,對聲音等各方面信息的隔絕。例如,外出就餐時人們最不喜歡的位置,就是進門處或者人流頻繁通過的地方,這些地方不能帶給就餐的人們舒適感。于是,很多餐廳選擇靠墻卡座的設計,這樣的設計可以滿足人們的領域性要求,人與人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使顧客在就餐時產生舒適感。對于美術館來說,合理的空間設置尤為重要,合理的空間設置可以使人與人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既不過大,也不過小,讓人們在參觀時獲得更多的舒適感。
人體工程學研究的基礎數據就是生理尺度。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國家,生理尺度也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因此,在選用具體數據時,應充分考慮環境等各方面因素,針對大多數人的適宜尺度量定人體動作域,從而形成合理的空間。在設計美術館的空間尺度時,更應該考慮到大多人的適宜尺度,從而使美術館的設計更合理,更符合大眾,使更多的人獲得的舒適感。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思想,甚至還出現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況。這些思想代代流傳,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直到現在,我國仍然深受這些思想的影響。道家思想就是其中之一。
在建筑方面,道家的空間意識是以“道”為尺度的,道家崇尚自然無為,這種思想對美術館的空間尺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強調建筑與自然的交流,通過各種設計,將自然引入建筑內,打破內部空間的封閉性。而這就要求空間尺度的設計要合理,使建筑與自然更好的融為一體。美術館的設計也是如此,通過合理的空間設計,與自然融合,讓人們有更好的參觀體驗。
中國古代建筑注重“象天法地”。《易傳》中,”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就體現出了這個特點。同時,法人、象物等處理手段,對建筑空間有著深遠的影響。在自然法則下,建筑物的空間尺度產生了象征性的尺度。廊道、璧等極端空間與邊界空間,都追求對自然的尊重。例如,人走到高高的壇上,就會感覺與上天更接近,從而產生對自然的敬畏感,在舉行告祭天地的儀式時,就會覺得天人合一。美術館的設計也不例外,在設計美術館的空間時,可以利用符號化的特征,帶給人們更好的參觀感受。
中國古代提出了將建筑規模控制在適宜范圍內的思想。我們可以理解為,建筑的空間尺度,只要能夠滿足基本的需求就可以了,不必過分追求高大感和深邃感。
在建筑的設計中,參觀形式決定了空間形態的大小。例如故宮,故宮的建筑非常的宏偉,空間尺度很大,但由于它不具備居住的尺度感,因此使用效果并不好,寢宮巨大的空間無法帶給人們安靜的感覺,這是皇帝長年居住避暑山莊的原因。
任何一種建筑,都與人息息相關。這也就要求,建筑物的空間設計需要遵從以人為本的原則。如果沒有適合人類活動的空間尺度,即便建筑再宏偉,實用性也不強。因此,在設計美術館時,應充分考慮人類的需求,設計出合理的空間尺度,而不必因過分追求美術館的宏偉、寬闊而加大設計尺寸。只有這樣,才能帶給參觀者以更好的參觀感受。
傳統空間尺度受到禮制的影響。在中國,建筑的架構是傳統三段式,主要包括屋頂、屋身、臺基。每個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標準,這些也決定了建筑的空間尺度。在傳統禮制的約束下,地位不同,建筑規格也就有所不同。例如,皇家建筑空間尺度較大,普遍比較雄偉,而平民建筑空間尺度較小,多以實用為主,兩者之所以會形成鮮明的對比,是因為在古代中國,禮制具有絕對的權威,上到皇親國戚,下到平民百姓,無一不遵守禮制。禮制中對空間尺度的規范代代相傳,直到現在,仍然會影響建筑的設計,美術館的設計也不例外。在設計美術館時,要遵循實用的原則,設計出合理的空間尺度,既不能過分追求高大感,也不能顯得過于緊促。只要這樣,才能給參觀者帶來極大的精神享受,才能充分發揮美術館的價值。
眾所周知,過小的空間會讓人產生壓抑感,非常不利于人們的活動。對于美術館來說,更是如此。而這就要求在設計美術館時,要實事求是的按照功能來確定空間尺度。只有獲得了合適的尺度感,才可以為人們帶來舒適感。而在確定空間尺度過程中,確定與功能相適應的高度,具有重要的意義。室內空間的高度可以分成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
1.絕對高度
絕對高度又稱實際高度。在確定高度時,絕對高度過高,不僅會讓人有空曠感,還會使人感到不親切;而絕對高度過低,容易讓人產生壓抑感和逃離感,也不利于人們在空間內活動。因此,在設計美術館時,確定合理的空間高度,就顯得非常重要。在設計空間高度時,要結合人類的實際需求,設計出合理的空間高度,既不可過大,也不可過小。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參觀者的需求,給參觀者帶來更多的舒適感。
2.相對高度
絕對高度固然重要,但僅僅考慮絕對高度,是遠遠不夠的。除了絕對高度,還應該考慮相對高度。這就要求在設計美術館時,不僅要考慮絕對高度,還要聯系立體空間中,大空間內小空間的對比和呼應。眾所周知,絕對高度一定的情況下,面積越大,空間就會顯得越矮。只有頂界面和底界面保持合適的比例,才能營造出親切的感覺。但是,如果超出了這種比例,親切感就會消失。而在復雜的空間組合中,高聳的空間設計會使人產生興奮情緒,低矮的設計讓人感覺到親切。在美術館的設計中,如果巧妙合理的運用這些變化,就會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般來說,室內空間的大小是由空間的功能決定的。比如,一個心理咨詢室只有10平方米,但一個室內游樂園卻可能有200平方米,這是因為兩者的空間功能不同。而美術館是個例外,與其它室內空間設計不同,美術館可以大大超出功能使用的要求,但功能與舒適度相矛盾,功能多了,舒適度就會降低。因此,如何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就成了擺在人們面前的大問題。而設計師在設計美術館時,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最大化的使用有限的空間。
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通過使用小空間關聯小空間的布局,以此達到放大空間的效果。也可以選用合理的空間結構,空間結構分類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圍合和半圍合,這兩種結構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半圍合空間可以體現出雄偉,而圍合的空間可以體現寬廣。
因此,可以使用“三角圍合設計”,把功能區、休息區與展區設置為三角形,使三者之間的距離比較適中。除此之外,還應該及時改變美術館的空間布局,帶給參觀者新鮮感。而營造新鮮感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發現全新的事物,另一種是突破思維定勢,給予已知事物全新的解釋。眾所周知,發現一種全新的未知事物,是非常困難的,科學家們往往要經歷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努力,才能發現一種全新的未知事物。因此第一種方法有明顯的局限性。為了給參觀者帶來新鮮感,我們可以采取第二種方法。在設計美術館時。可以在原有的形式上加以變化,體現出創新性。只有這樣,才不會讓美術館顯得單調,才能帶給人們更好的參觀體驗。
室內設計是設計師的自我表現形式之一,它可以很好的體現出設計師的設計理念。但同時,它也是當今時代意識形式、價值觀念以及行為方式的組合。在當今的室內設計中,主要包括五部分: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和結構、群體組織、體型、色彩及裝飾。這五部分內容不僅組成了形式多樣的室內設計藝術,更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取向,起著感化的作用。在美術館的空間設計中,要合理把握每一個空間尺度,并且將其與周圍的作品融合在一起,使美術館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而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把主題和空間尺度結合起來。比如中國美術館,原建筑的柱子給人們造成視覺上的不適,于是在改進時,將每個廳的柱子拆除,讓觀者視覺更流暢,更好地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在設計美術館時,針對不同的主題,應該設計出不同的空間尺度,使主題與空間尺度完美結合,更好地展現出美術館的藝術魅力。
對于室內設計來說,空間尺度的設計是最重要的問題。因為不同的空間尺度帶給人們的感覺也是完全不同的。在設計美術館時,如果想要帶給人們更好的參觀體驗,就必須改變空間尺度,以達到震撼的效果。而這就要求必須找到正確的方法。下面,說一說形式的分類。
形式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生命體的,另一種是非生命體的。這里所說的生命體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體。真正意義上的生命體是客觀的,遵循自然法則,短時間內不會有很大的改變。真正意義上生命體的問題是由生物學家來解決的,而不是設計師。設計師能夠解決的問題,是具有生命形態的裝飾物以及裝飾形式,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非幾何體,比如,人形雕塑。
生命體和非生命體這兩種形式給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超正常尺寸的生命體裝飾物或裝飾形式帶給人們的感覺是神秘的,讓人產生崇拜感。同樣的事物,不同的尺寸帶給人們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同樣是雕塑,手掌大小的雕塑會給人精致的感覺;與人同樣大小的雕塑帶給人們更多的是真實感;而數百米的巨大雕塑則會給人帶來心靈的極大的震撼,讓人產生敬畏感,雖然這種雕塑是由無數人合力完成的,但人們看到后,卻感受到超自然的力量,并產生崇拜感。
與此不同,非生命體尺寸的改變幾乎全部歸功于人力。看到后人們會贊嘆人類的偉大,不會產生對超自然的崇拜。比如鳥巢,人們在看到鳥巢后,會感受到人類的偉大,卻不會產生敬畏感。
在設計美術館時,可以充分利用這兩種形式,分別設計出不同的空間尺度,以帶給參觀者不同的感受,從而為人們帶來更好的參觀體驗。
美術館作為一種客觀載體,不僅可以交流文化,還代表著一種藝術理念。在美術館的設計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牢牢把握人的尺度,因為合理的空間尺度并不是什么抽象的數據,而是對人類有益的客觀實在。只有滿足了人們各方面的要求,才能創造出具有獨特魅力的美術館空間。
李彬(1995- ),男,漢族,籍貫:遼寧省盤錦市,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