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慈(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美術系 221000)
“靜”的生命精神在書畫美學上的研究價值
李天慈(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美術系 221000)
本文是對“靜”的生命精神進行研究,它體現在書畫美學和書畫實踐的互動關系中。從以往的研究中,看到研究這一命題的價值所在,明確“靜”的生命精神在書畫美學中的重要性,把握“靜”的范疇與書畫美學相關理論的落實。從而理解和把握中國藝術形而上的觀念對形而下作品的映射。
靜;生命精神;書畫美學;書畫實踐
在中國書畫美學中,藝術家以心靈映射萬物,將主觀的生命和客觀的物象相結合,營造藝術氣氛,創作藝術作品。正如宗白華所說:“藝術心靈的誕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剎那,即美學上所謂的‘靜照’。靜照的起點在于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和世事暫時絕緣。這時一點覺心,靜觀萬象,萬象如在鏡中,光明瑩潔而各得其所,呈現著他們各自的、充實的、內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這自得的、自由的各個生命在靜默里吐露光輝。”1生命周而復始,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只不過是時間長河中的過客,在人類世界,短暫的生命在藝術世界綻放,把瞬間的絢爛定格在藝術的永恒生命中,生命獲得了靜穆的永恒。
對“靜”的生命精神進行研究,它體現在書畫美學和書畫實踐的互動關系中。首先,我們有必要辨析一下本文題目中“靜”的涵義。本文題目所說的“靜”的生命精神,既包括藝術家主觀的審美心胸和審美觀照方式,還包括藝術作品所反映的客觀存在。其次,本文只所以選擇“靜”的生命精神進行研究,并不表示否認生命之“動”,恰恰相反,“動”一直與“靜”相伴相生,貫穿于藝術活動的始終。宗白華《美學散步》中說:“靜穆的觀照和飛躍的生命構成藝術的兩元”。2事實上,有不少和“動”有關的內容和概念,例如“生意”、“生動”、“生活”、“游”、“興”等,在歷代畫論書論中出現。只不過從整體上看,“靜”的生命精神尤其能夠體現出與藝術活動和書畫美學在更深層次上的關聯性。
對“靜”的生命精神與書畫美學的關系進行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將該課題相對零散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和研究。一方面,搭建一個宏觀的認識框架,從先秦至魏晉的諸家思想所反映出來的“靜”的生命精神、禪宗以及宋明理學思想中,梳理出和“靜”的生命精神有關的思想,明確與不同思想流派的關系,使靜”的生命精神內涵之嬗變得以彰顯。另一方面,將“靜”的生命精神作為一個結構整體,全面地剖析其與審美心胸、審美觀照、審美創造、審美意蘊、審美修養以及圖像圖式之間的關系。 依我看來,研究“靜”的生命精神與美學旨歸這一課題的意義有:
一、有助于明確“靜”的生命精神在書畫美學中的重要性。
二、有助于糾正對“靜”的生命精神的片面理解。
三、有助于把握“靜”的范疇與書畫美學相關理論的落實。
四、有助于理解中國藝術形而上的觀念對形而下的作品的映射。
目前,尚未發現有相關文章對“靜”的生命精神有深入系統地研究,倒是有關于“虛靜”的文章散見于文論的研究中。經過對大量文獻及期刊的翻閱,有如下文章對“靜”的生命精神做了些論述:張岱年的《中國哲學大綱》3、張立文的《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天道篇)》4、葛榮晉的《中國哲學范疇通論》5都將動靜作為對偶范疇加以論述,張岱年在《中國哲學大綱》中提出莊子所提出的“心齋”與“坐忘”是來表現“靜”的,把“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看做是“靜”的終極。
《宗白華全集》中在《介紹兩本關于中國畫學的書并論中國的繪畫》6一文中提出了中國繪畫中所表現的“最深心靈”是靜的境界,指出了“靜”是繪畫中的高層次境界。樊波《中國書畫美學史綱》7中,對中國書畫美學的邏輯起點集中提煉和概括出十大問題,這十大問題包括宇宙本體的超驗性質、自然狀態、神妙狀態、整一狀態、無限境界、藝術家的審美心胸、審美觀照方式、藝術創造和藝術技巧的關系、形和神的關系、人品和藝品的關系。這些問題本身的藝術意蘊和美學意味飽含著生命精神,通過對這十大問題的梳理,我們追根溯源,找到中國書畫美學的邏輯起點,也找到了生命精神的原點。董欣賓、鄭奇著《中國畫對偶范疇論》8中關于動靜關系的論述,其中主要論述了在中國畫的畫面表現中的對偶范疇,動靜作為相輔相生的對偶關系存在,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牟宗三的《中國哲學十九講》中說“靜不是物理學中相對的運動和靜止的靜,而是絕對的心境,是定,是隨時將心靈從現實中超拔出來,浮在上層的一種境界,是有無限妙用的心境。”9雖然作者是在講道家關于“無”的觀念,但是也涉及到“靜”在境界上的意義。曹礎基在《〈莊子〉通說》中提到“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是道或無,而養生理論的核心是靜。靜是莊子哲學思想在養生上的具體體現,而當他闡述‘道’的時候往往又通過‘靜’的情境加以描述,所以‘道’與‘靜’是不可分的。”10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靜”在莊子的哲學系統中的地位已經相當重要了。孫以楷主編的《道家與中國哲學》11中把“靜”作為道家認識論來來闡述的,并與 《管子》的“靜因之道”及荀子的“虛壹而靜”相比較。
而近些年來諸多著作和論文對生命、認識、修養、理想人格等進行了不同層面的剖析,如:劉承華的《藝術的生命精神與文化品格》12、劉笑敢的《莊子哲學及其演變》13、劉亞璋的《生命與自由——論莊子思想對文人畫理論的影響》、羅安憲的《虛靜與逍遙——道家心性論研究》、《敬、靜、凈——儒道佛心性論比較之一》、鄧聯合的《“逍遙游”釋論——莊子的哲學精神及其多元流變》等。但是這些著作和論文中只是零星提及“靜”,而未進行系統論述。謝薇《論文藝審美中“虛靜”的審美心態》中對老莊“虛靜”的概念進行了闡釋。一方面認為要有虛靜的審美心胸,另一方面要使作品呈現一種“虛靜”是審美意境。但是這篇文章沒有結合書畫作品從藝術實踐角度進行深入的研究。
在討論研究“靜”的生命精神與美學旨歸這一課題的時候,首先,必須強調“靜”的生命精神對藝術創作的統攝性和邏輯性。注重不同時期,不同典籍中的書畫理論對它的闡述,并且注重整體性和個體的差異性的統一,其中任何一個組成部分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在一個整體的精神統攝中,各部分之間互相影響,互相觸發。其次,本文強調“靜”的生命精神的內容自身的邏輯建構,其中所包括的內在邏輯關系需要我們在形而上的層面加以厘清。最后,通過形而下的繪畫技法和圖式差異的解構,從而達到對整個“靜”的生命精神的理解。
“靜”可以養心,莊子的“心齋”“坐忘”即是一種修行,在莊子看來,靜是一種境界,也是提高道德修養的必由之路。在現實的狀態下,通過靜的修養身心達到理想中的無限自由。莊子對中國書畫藝術的影響極為深遠,反映的是一種宇宙觀、辯證觀。儒、釋、道思想對靜有多角度、多側面的影響與詮釋,如靜的宇宙觀與動的辯證關系,所謂的“心齋”、“坐忘”“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等等。理學中體現“靜”與“理”的關系,佛教中有關“凈”、“寂”,尤其在禪宗中所謂“空”、“禪定”、“頓悟”、“忘”、“化”都與“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靜”對藝術創作有統攝性,具有形而上的特質,也就是說,具備“靜”的審美心胸,所謂“澄懷味像”“眾竅為虛”“先散懷抱”的直覺體悟,也有“凝神”之說,凡此種種,都是說明要有“靜”的審美心胸。再者,在書畫藝術創作的實踐中,藝術家首先要觀察世間百態,從現實世界中去汲取素材,“靜”的審美觀照方式可以讓藝術家從紛繁復雜的現世中洞見藝術的真諦,從而反映到藝術作品中去。郭熙曾講“身即山川”,在觀察現實的過程中,物我兩忘,自己與物象融為一體,從而達到自由、暢神、悅情。
注釋:
1.宗白華.美學散步《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P25.
2.宗白華.美學散步《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P76.
3.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 商務印書館,2015.12.
4.張立文.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天道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01.
5.葛榮晉.中國哲學范疇通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04.
6.林同華主編.宗白華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P43.
7.樊波.中國書畫美學史綱.吉林美術出版社,1998.07.
8.董欣賓,鄭奇著.中國繪畫對偶范疇論,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04
9.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上海世紀出版集,2005, P75.
10.曹礎基注說.莊子.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P70.
11.孫以楷,陸建華,劉慕方著.道家與中國哲學(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4.06.
12.劉承華.藝術的生命精神與文化品格.中國文藝出版社,2005.03.
13.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01.
[1]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商務印書館,2015.12.
[2]林同華主編.宗白華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樊波.中國書畫美學史綱.吉林美術出版社,1998.07.
[4]董欣賓,鄭奇著.中國繪畫對偶范疇論.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04.
[5]曹礎基注說.莊子.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