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瑩(棗莊學院 傳媒學院 277100)
從蝙蝠俠和小丑看超級英雄漫畫角色關系的對抗與共生
陳香瑩(棗莊學院 傳媒學院 277100)
超級英雄漫畫中角色關系的豐富性和延展性是其越來越風靡全球的一個重要原因。蝙蝠俠和小丑作為超級英雄故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角色,他們之間既“對抗”又“共生”的典型性角色塑造方式不僅對讀者產生了較大吸引力,而且對當代漫畫、動畫,乃至電影和文學的創作產生了一定影響,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借鑒意義。
超級英雄;漫畫;角色塑造
近年來,隨著超級英雄電影在好萊塢逐漸占據商業電影的主流地位,超級英雄漫畫在中國市場上所占比重也逐年上升。美國漫畫偏重文學性的故事風格和角色塑造手法為中國動漫創作者和觀眾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
“超級英雄”是美國漫畫創造的一個獨有概念,指在漫畫中具有特殊能力的正面角色。DC漫畫公司是美國最大的漫畫產業巨頭之一,其創造的每一個超級英雄都有一個相對應的“超級反派”,比如萊克斯?盧瑟之于超人,小丑之于蝙蝠俠,豹女之于神奇女俠。時至今日,這些反派的功能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制造故事情節的矛盾對抗,他們已然成為正面角色的共生體。超級英雄和超級反派的關系就像是太極的陰陽兩儀——互體、化育、對立、同根。這種更具魅力的戲劇人物關系在行為和心理的層面上完善了整個作品的角色塑造和價值構建,引發受眾的深度思考。
兩位主要角色既有“對抗”又有“共生”的關系模式,在蝙蝠俠和小丑的關系中表現得尤為典型。這種角色塑造方式對當代漫畫、動畫,乃至電影和文學的創作產生了一定影響,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借鑒意義。
如果說蝙蝠俠身上有濃郁的福爾摩斯色彩,小丑則是他的“莫里亞蒂教授”。作為一個用“笑氣”使每個受害者死亡時臉上都露出笑容的變態連環殺人魔,小丑成為了蝙蝠俠故事中的第一個超級反派。1從這兩個角色所蘊含的象征意義來講,蝙蝠俠是“秩序”的象征,而小丑則是對“秩序”的反叛。
布魯斯?韋恩之所以成為蝙蝠俠,是因為兒時在犯罪巷中目睹了父母在自己的身邊被犯罪分子槍殺,于是穿上蝙蝠的裝扮,用超越法律的形式去掃除犯罪。雖然蝙蝠俠的嫉惡如仇有強烈的“復仇”動機,但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道德和秩序的“殉道者”。我們甚至可以套用尼采對普羅米修斯的評價說,蝙蝠俠的悲劇源于他的正義感:一方面是勇敢的“個人”的無量痛苦,另一方面是英雄的困境,對于(道德)末日的預感,這兩個痛苦世界的力量促使和解,達到形而上的統一。正是這樣的統一體滿足了讀者們對于超級英雄故事的兩個基本期待:個人情感的掙扎和對道德理想的追求,現代社會背景和古典英雄主義的天然反差也使這個由探案故事發展而成的都市傳奇增添了戲劇沖擊力,從而為大眾的廣泛接受提供了基本保證。
小丑則是社會秩序的“反叛者”,他的犯罪方式是兇殘而游戲化的,這在有他出現的任何一個故事中都能得到充分而鮮明的體現。這樣的特質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巨大壓迫下苦苦掙扎的工薪階層中特別容易引起共鳴,盡管這種共鳴埋藏在意識深處。
總之,小丑和蝙蝠俠是徹底相反的兩個人——蝙蝠俠象征秩序,小丑象征混亂;蝙蝠俠拒絕主動殺人,小丑嗜殺成性;蝙蝠俠黑暗而陰郁,小丑光鮮而瘋癲。雖然小丑一直在強調著自己和蝙蝠俠各種相同,但他的目的卻是和蝙蝠俠對抗——有時候是為了將蝙蝠俠變成“應該成為的樣子”,有時候則僅僅是為了對抗本身。在《蝙蝠俠:致命玩笑》中,小丑拒絕了蝙蝠俠的幫助;在《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中,小丑用自殺將蝙蝠俠推到了輿論的絕境;在布萊恩?阿扎列羅的《小丑》中,小丑甚至是在反抗徹底腐壞的哥譚市本身;在《蝙蝠俠:滅族之災》中,小丑的暴行是為了喚起蝙蝠俠單獨和他對壘的力量。
蝙蝠俠和小丑的角色“對抗”遵循了一個原理:主人公及其故事的智慧魅力和情感魄力,必須與對抗力量相適應。對抗力量越強大越復雜,人物和故事也就必定發展得越充分。2所以,無論是為了蝙蝠俠這個正面角色,還是要將故事本身推上高潮,都要求小丑擁有極大的行動能力和精神力量。
從角色內涵角度來看,小丑的象征意義是隨著蝙蝠俠的變化而變化的。蝙蝠俠的普通人身份和“黑暗騎士”的反差天然蘊含了對人性的反思和探究,他的角色內涵也從有打斗能力的偵探發展成維護道德秩序的殉道者。作為與蝙蝠俠互為鏡像的“另一面”,小丑這個角色也相應地從一開始單純的變態殺人魔慢慢演化成對秩序的反叛者。
在形象誕生之初,小丑只是一個用“笑氣”殺人的變態殺手,他的作用僅僅在于制造故事情節沖突,用兇殘的犯罪手法和必然的失敗體現蝙蝠俠的機智果敢,滿足讀者對于秩序感和安全感的期待。但是在蝙蝠俠故事的發展過程中,經過創作者對于角色內涵的不斷挖掘和角色本身的成長,現在的小丑已經演變成了“只為蝙蝠俠而存在”的角色,他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作為蝙蝠俠的反面探討蝙蝠俠的“另一種可能”。
從情節發展角度來看,小丑和蝙蝠俠具有同樣的悲劇根源,并在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中互為推動力。小丑的起源故事刊登于1951年2月《偵探漫畫》第168期,蝙蝠俠在阻止一個罪犯破壞化工廠時,失手將他推入化學制劑中,從而“造就”了小丑。一直以來都是以道德楷模形象示人的蝙蝠俠將如何面對自己行為的“惡果”,這個問題貫穿了他們關系發展的始終,他們之間除卻善惡對峙之外有了更為復雜的人性牽絆。
1988年,阿蘭?摩爾在《蝙蝠俠:致命玩笑》中對小丑的起源和本質進行重構和完善,這部圖畫小說奠定了摩登時代以來小丑故事的基調。這個故事中,小丑提出了一個理論:“只要經歷過噩夢般的一天,再清醒的人也會發瘋。”小丑本人就是這個理論的結果,他不斷地傷害其他人,有很多時候是為了證明這個理論的普遍性。
而在蝙蝠俠的起源故事中,布魯斯?韋恩在犯罪巷中親眼目睹了雙親被歹徒槍殺,這正是小丑所說的“噩夢般的一天”。雖然韋恩并沒有像小丑那樣發狂作惡,而是戴上頭套成為了蝙蝠俠,但是在小丑看來,這樣的行為也是與其無異的瘋狂舉動。對他來說,既然蝙蝠俠是因為同樣的原因造成的瘋子,那么他們就是同樣的人。
在這樣的心理基礎上,小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和自己的“影子”玩樂。在斯科特?斯奈德的《蝙蝠俠:滅族之災》中小丑襲擊了每一個“蝙蝠家族”的成員,目的是避免蝙蝠俠被家人之愛“腐化”,他要保證蝙蝠俠處于和他同樣的狀態。所有對小丑有印象的人,哪怕本身并不是漫畫迷,也會記得他在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黑暗騎士》中小丑對蝙蝠俠說出了那句著名的“You complete me”。
在人物塑造的對照和反襯中進行人物深層性格的揭示,對主要角色而言是一條根本原則。3但是一般在故事的創作過程中,這樣的對照和反襯是“單向”的,即“小角色”是為主要角色服務的。蝙蝠俠和小丑則是“雙向對照”,他們就像是一塊硬幣的兩面,映照出了同一種精神力量向著不同方向發展的兩種截然相反的可能性。
蝙蝠俠和小丑的共生和對抗是一個對立統一體,這兩種力量相互反應、相互驅動,為角色提供了成長動力,也增加了角色的矛盾性和豐富性,從而造就了一對漫畫史上的經典形象。
性格是理想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4人物形象特征在故事中占有核心地位。美國超級英雄漫畫以角色為核心的授權經營模式要求創作者們將角色的人物性格的辨識度和豐富性放在首要位置,而豐富立體的人物性格又給予故事更開闊的延展性和更長久的生命力,從而形成市場和創作的良性循環。這種將市場規律和藝術理念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運作體系無疑對當下中國的動漫產業具有深刻的借鑒價值。
注釋:
1.Cowsill, Alan; Irvine, Alex; Manning, Matthew K;McAvennie, Michael; Wallace, Daniel. DC Comics Year by Year[M]. London: DK CHILDREN, 2016:31.
2.(美)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周鐵東,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370.
3.(美)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周鐵東,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114.
4.(德)黑格爾.美學[M]. 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00.
陳香瑩(1987.8- ),女,山東棗莊,碩士研究生 棗莊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