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安麗(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221000)
李斯特鋼琴改編曲《水上吟》藝術價值探析
聶安麗(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221000)
在19世紀上半葉,兼具鋼琴作曲家和鋼琴演奏家兩重身份的李斯特出現,其創辦了浪漫主義音樂精神,為浪漫主義音樂賦予了全新的定義和活力。創造此種功績的,要數李斯特超凡的鋼琴音樂及資深的演奏技巧,在鋼琴音樂中,李斯特尤為突出的就是他的鋼琴改編曲。李斯特的鋼琴改編曲藝術價值在現代及之前都具有較大的影響。在此背景下,本文就以李斯特鋼琴改編曲《水上吟》為例,研究其藝術價值。
李斯特;《水上吟》;藝術價值
在法國大革命之后,逐漸形成浪漫主義思想熱潮,其主要精神就是情感至上,由于此觀念的影響,這個時期的音樂也是具有強雷的主觀性,重在表達自我,并且將音響效果成為靈感因素。李斯特是19世紀上半葉歐洲音樂文化史中具有特殊地位的音樂家,其具有鋼琴家天賦,他表示形式是思想表現的結果,其致力于追求創造全新的表達形式及語言。因為李斯特全新的思想及對鋼琴音樂的喜愛,其將其他音樂都發展成為鋼琴語言,創造了大量并且具有藝術價值的鋼琴改編曲,對鋼琴音樂史具有重大的影響?!端弦鳌钒ㄆ鳂穭撛旌腿碌囊魳繁憩F手法,以此有效提高了《水上吟》詩歌的藝術價值,并且也為其的流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19世紀,是歐洲浪漫主義的藝術發展熱潮時期,此時期中的音樂藝術重點為表達自身主觀感受。李斯特的鋼琴改編曲將這個時期中的全新音樂類型充分展現出來,將各種藝術歌曲及作品都成為鋼琴改編去,有效展現了鋼琴的價值。和肖邦的含蓄相比,此種編曲在演奏過程中具有夸張的效果,為了能夠有效提高演奏會的水平及質量,其尤為重視具有表現力的印象及炫技式的跑動。并且,瓦格納、古諾的歌劇也成為李斯特改編曲靈感的來源。由于此時期的歐洲社會的上層經濟的阻礙,部分音樂家接受不了基本的相關教育及訓練,那么受眾及音樂家的創作是在一條水平線中的。鋼琴改編曲中的旋律大部分都是人們所熟悉并且能夠快速接受的內容,從而使受眾能夠找到共鳴,促進了高雅音樂的普及。
在李斯特鋼琴改編曲中,大部分的技巧較為復雜,并且具備旋律性,實現了鋼琴潛能的擴展。在當時的社會和使其中,鋼琴結構也在不斷的發展,李斯特鋼琴改編曲也逐漸成為成為交響樂隊的獨立樂曲,所以就產生了具有較大影響力音樂水平及現代鋼琴,其超前且大膽的思想實現了鋼琴改編曲的特殊處理,通過全鍵盤和聲充分表現了交響樂隊在演奏過程中俄其實,并且其在改編過程中重視原創作品的色彩及節奏,將原作品不斷豐富,裝飾作品中的音域。比如通過鋼琴的低音區實現管弦樂音樂的模仿,使用明亮的高音區模仿樂隊小號的音樂等1。
《水上吟》詩歌的作者為萊奧波特.施陶貝爾格,在此詩中將詩詞和旋律相互結合,呈現了山水相間的場景,表現了詩歌的內容,并且也反映了作者對自由和浪漫主義的渴望。詩歌中具有規律性的押韻使整首詩在音響中成為一個較為和諧的整體,其節奏感及詩歌的內在情感具有一致性。不管是詩歌朗誦還是歌詞演唱,都能夠便于人們記憶和理解。并且其中的聲調變化也提高了詩歌的音樂性。
《水上吟》使用分節歌曲式形式,一共三次反復,李斯特使用八度上行及級進下形音節,并且通過六八拍的形式通過十六分音符將主題引出。其中的第一節到第五節旋律為下行摸進,將詩歌中水波蕩漾的畫面充分的表現了出來,充分描繪了激流勇進的形式。
主題部分一般使用輔助音,其中部分小節使用三次輔助音,形成了一條具有動感的旋律線,提高了音樂不斷發展的動力。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河流中的小船不斷的向前流動,隨著微風蕩漾的畫面。
作品的伴奏左手為從低音成為平穩的六八拍節奏,右手在使用八度上行音型進行,描繪了潺潺流水的畫面,表達了寧靜舒適的氣氛2。
通過結構分析,《水上吟》詩歌是根據三段分節歌的形式,一共重復了三次?!端弦鳌蜂撉俑木幥貜土怂拇危⑶沂褂么罅康呐靡?、八度等技巧,使鋼琴改編曲達到了聲樂演唱和詩歌朗誦都打不到的立體交響音響分為,充分體現了詩歌中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并且李斯特在原曲的基礎上改變了詩歌,其將低聲部作為主旋律,將印子進行鋪墊,主旋律若有若無,低聲部和旋不平穩,只包括主旋律。此種方式使旋律更加凝重,使受眾感受到一絲憂愁。
之后的反復將低聲部的旋律線轉變到了中聲部,音區也提高了八度,旋律線更加清晰,將柱式和弦應用到低聲部,使音樂更加飽滿和平穩。
之后作者將四聲部旋律線又提高了八度,將其轉變到高聲部,以原來中聲部為基礎,反復音階,之后轉變到低聲部,此種方法有效突出了主題旋律。后半聲部為琶音,高聲部使用上行八度,為最后的高潮作為鋪墊。
最后,作者使用大量的琶音,使音樂更加跌宕起伏,也使整個音樂到了高潮,使人更加香奮。此方式表現了李斯特鋼琴彈奏技術及交響樂思維,體現了音樂的自由。在高潮結束之后,作者在最后融入了七小節尾聲,是音樂在寧靜中結束3。
李斯特在對《水上吟》詩歌的創作,在其中添加了器樂的全新表現方式,有效提高了《水上吟》的藝術價值,使詩琴能夠相互交融,也為《水上吟》詩歌的流傳提供了基礎。
注釋:
1.寧雨琦.論李斯特鋼琴改編曲之藝術風格研究——以《水上吟》為例[J]. 教育, 2017(3):00256-00256.
2.施忠, 韓思敏. 重構與超越——李斯特-舒伯特藝術歌曲鋼琴改編曲探析[J].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 2014(3):72-77.
3.翟曉霞. 詩琴并茂 琴聲交融——詩歌《水上吟》在鋼琴作品中的藝術價值提升[J]. 黃河之聲, 2013(6):99-100.
聶安麗(1979.12- ),女,漢族,河南鄭州人,講師,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單位: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鋼琴演奏及教學